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情与心电图异常二者的内在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l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ECG资料.结果 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l30例(72.2%)患者出现ECG的异常.ECG常见的异常有ST-T改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心室肥厚.ECG异常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有明显关系(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ECG监察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ECG)的改变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ECG检查.结果:脑出血组ECG异常者为23例(76.7%),脑梗死组ECG异常者19例(63.3%),ECG异常主要以ST-T波改变为主.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伴有异常ECG,对这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减少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标志物及心电图(EC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0例对照组的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ECG,分析比较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血浆cTnI、CK-MB及ECG的变化,并随访6个月的死亡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cTnI、CK-MB增高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cTnI、CK-MB升高主要见于岛叶梗死患者,右侧岛叶梗死cTnI升高发生率高于左侧,两侧岛叶梗死CK-MB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I、CK-MB升高者病死率明显升高,预后差。急性脑梗死可出现各种ECG异常,岛叶梗死患者ECG异常发生率显著增加,病死率亦显著增加,右侧岛叶梗死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和QTc延长发生率显著增加,左侧岛叶梗死患者窦性心动过缓、ST段异常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心肌标志物、ECG异常与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而岛叶梗死患者的心肌标志物和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胡兴华  马云 《工企医刊》2001,14(1):46-47
我院自1993年5月~1998年5月收治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并做心电图观察,发现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60岁~88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脑出血21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1990年~2000年间共手术治疗70岁及以上食管癌患者101例,效果良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年龄70岁一79岁,平均74.5岁。男性78例,女性23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吞咽困难、呕吐、食后上腹不适等征象,术前合并症为慢支肺气肿39例,高血压及冠心病28例,心电图异常32例,肺功能异常21例,糖尿  相似文献   

6.
陈绿波 《中国校医》1996,10(1):53-54
心电图检查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本文针对我校240例教授门诊健康体检中心电图出现的无症状心肌缺血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94年6月,对当时在校本部的高级知识分子共计240例进行健康体检。男性118例,女性122例。年龄在50~朋岁之间,其中50~59岁49例,60~印岁152例,70~79岁34例,80~89岁5例,平均年龄为63.4土4.8岁。1.2方法:以日本生产的Model810k心电图仪,十二导联同步采样。Zg果240例老年教授中异常ECG86例,占总检数35.83%,其中50~59岁49例中ECG异常13例(26.53%),60~69岁152例中…  相似文献   

7.
李桂兰 《工企医刊》2003,16(5):61-61
我院自1994年~2001年共收治胸部手术患者210人左右,现将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未特异进行呼吸训练与管理,为本科1994年~1998年收治的116例患者,其中男88例,女28例,年龄在60岁~80岁。食管癌69例,其它47例,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病9例。B组:有针对性的进行呼吸训练与管理,为本科1999年~2001年收治的94例患者,其中男61例,女33例,年龄62岁~80岁,食管癌62例,其它32例,出现并发病2例。  相似文献   

8.
韩田  王勇  时可  王彦兵 《现代预防医学》2004,31(4):533-533,537
目的:探讨吡喹酮药物在囊虫病治疗中,用心电图(简称ECG)来观察吡喹酮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及其在各个年龄组ECG变化特点。方法:对152例囊虫病患者进行吡喹酮治疗,治疗前后和治疗过程中,观察不同年龄组ECG变化特点。结果:吡喹酮治疗中有50例患者出现ECG异常(占32.89%),波动在异常与正常范围之间者46例(30.26%),ECG无变化者56例(占36.84%)。单纯窦性心动过速6例,心动过缓者8例,室早者1例。6~18岁年龄组的ECG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Q—T时间缩短率为最高,50~68岁年龄组的ECG变化经以心率减慢及心肌缺血改变发生率最高,而18~50岁年龄组的ECG缺血改变及心率快慢的发生率介于二者之间。ECG改变的特点是:心肌缺血改变(ST—T改变)、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这些改变与年龄大小成正比。而心动过速及Q~T时间缩短出现率与年龄大小则成反比。结论:ECG变化与吡喹酮药物毒性损害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电图的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 2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组92例,脑梗死组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5例)共158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约占79.00%,其中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91例,约占98.91%,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53例,约占55.2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心电图异常14例,约占93.33%,脑出血组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复极变化的发生率最高,为82例,约占51.90%,其次是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分别为48和45例,各占30.38%和28.48%。在158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经过多次的治疗和检查心电图之后,病情有好转102例,恢复正常36例,死亡20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与心电图密切相关,病情越重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越高,但心电图的异常项目亦可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故心电图的变化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凡莲  刘金云 《职业与健康》2001,17(12):141-141
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的病人,可出现显著的心电图改变,有时成为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我院1988~1999年收治SAH病人117例,其中75例曾作心电图描记,现将其临床与心电图的关系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75例SAH病人的心电图均在急性期描记。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18~81岁,其中18岁1例,20~40岁11例,41~60岁29例,>60岁34例。心电图正常17例,异常58。年龄与心电图关系:40岁以下12例,其中正常4例,异常8例;40  相似文献   

11.
76例甲亢心电图改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 )患者常有心电图异常。现将我院 1993~ 1999年收治的 76例甲亢患者心电图作一简易分析。1 临床资料76例中 ,男 2 7例 ,女 4 9例。年龄 2 1~ 57岁 ,平均33 5岁。心电图异常改变者 4 1例 ,占全部病人的54% ,其中ST -T改变 38例 ,心律失常 17例 ,P波振幅改变 39例 ,房颤 5例 ,房早、房室传导阻滞各 3例 ,右束支、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各 2例 ,窦性心动过缓 1例 ,房搏 1例。2 讨论2·1 抑制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占本组异常心电图的 4 0 % ,其中兴奋性改变和抑制性改变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甲亢患者合并心脏抑制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心电图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经头颅CT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62例病人,入院后6h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每1周复查1次心电图。结果 262例中211例(80.5%)出现心电图异常,110例脑出血中95例(86.4%)出现心电图异常,152例脑梗死中116例(76.3%)出现心电图异常。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异常与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损害部位、面积有关,心电图异常率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笔者将1994年~1996年我院做心电图检查的170例晚期妊娠患者的心电图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70例,合并妊高征20例。年龄22岁~32岁。孕周28周~42周。这些孕妇平素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史。正常对照组:170例为同期育龄非孕健康妇女。年龄22岁~35岁。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电图(ECG)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住院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出现的ECG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程、药物剂量等的心电图异常情况。结果住院的重性精神病患者814例,ECG异常率为40.7%(331/814);以窦性心律异常最多(45.0%),其次是心肌缺血32.6%,多种异常(≥2种)16.6%,其他异常5.7%;女性患者ECG异常率与多种ECG异常率均高于男性;ECG异常与年龄、病程、是否合并用药的相关性不大;ECG异常率与多种异常率均随药物剂量的增多而增加。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临床高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注意监测其ECG并密切关注,发现高危者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本院自1994年9月~1996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肢体酸痛,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2男3女,年龄48~72岁,平均61.4岁。有心绞痛发作史者3例,无心绞痛发作史者2例。左下肢酸痛者1例,双下肢酸痛者3例,上下肢皆酸痛者1例。3例呈持续性纯痛,2例呈间歇性钝痛,同时伴有肢体麻木,轻重不等。1例在心绞痛发作时出现下  相似文献   

16.
张桂霞  王玉霞 《现代保健》2011,(35):137-13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的变化,结合病情进展特点,积极采取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3例首发急性脑梗死病例作为观察组,其中103例有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100例无明显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选取健康成人100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心电图的变化.针对其病情特征进行心电监测、心理护理、临床观察、饮食指导、不良生活习惯纠正及出院指导.结果 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有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患者其心电图改变率较同工酶不升高的患者高(P〈0.05).结论 通过心电图监测患者病情发展,积极采取全面有利的护理对策,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孙建田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278-1279
目的探讨脑出血及脑梗死在急性期心电图的变化有何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法,将我院2010年10月到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7例,其中脑出血25例和脑梗死7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较。结果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心电图变化发生率分别为72%、80%,有明显差异,且以ST-T变化最多见。结论脑出血对心电图的影响要显著大于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陈黎平  凌燕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313-2314
目的分析胸痛患者心电图(ECG)变化特点,探讨心电图在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38例30岁以上的胸痛患者12导联同步心电图。结果筛选出异常心电图263例,发生率77.81%,其中男性152例,占57.79%,女性111例占42.21%。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按10年一个年龄组划分,年龄分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以ST-T改变居首位,占26.33%,其次是心律失常。结论胸痛患者心电图异常存在年龄差异,方便快捷的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心脏性疼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为高危疾病的救治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我院妇科门诊自2007年~2008年间,共收治214例未婚流产患者,其中128例人流患者,86例药物流产患者,年龄均在18岁-25岁之间。初次流产者172例,曾有流产史者42例。患者就诊时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儿童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07-2010年主诉心前区不适,年龄4~14岁的患儿54例,采用常规心电图(ECG)检查和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监测常规生活状态下24 h心率变化,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数量和性质,以及ST-T的改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规ECG检出异常15例,占27.78%;Holter检出异常42例,占77.78%,其中频发室性早搏2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ECG与Holter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lter检查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ECG,对提高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