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一、湿温治疗“三禁”湿温治疗“三禁”是《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所提出的。即“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首先,要明确这里提出的“禁汗、下、润”并不是指治疗湿温病全过程所必遵法则,不然就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与吴鞠通提出这“三禁”的本来意图相悖。试分析如下: 1.禁汗当指辛温发汗吴鞠通在提出本条的自辨申说:“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可见”以为伤寒而汗之”就是指用麻,桂辛温取汗。若用此法,治湿温有表证者,犹如抱薪救火,  相似文献   

2.
1 “三禁”的由来及吴氏“三禁”要旨 最早提出治湿温“禁汗”、“禁下”、“禁润”的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其著名专著《温病条辨·上焦篇·四十三条》吴氏强调指出:治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细究原文及吴氏自注原文并结合临床,吴氏“三禁”的要旨在于示人不要误人歧途,将湿温误为伤寒、痞证、阳明腑实证、阴虚潮热等而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3.
湿温病,病名始见于《难经·五十三难》,由于其病的特点,治疗方面,历代医学家多主张“禁汗,禁润,禁下”。如《温病条辨》曰:“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不止,润之则病深不解。”明确提出了湿温治疗3大禁忌,沿用至今。然本病有个体差异,临床变...  相似文献   

4.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5.
吕文亮 《四川中医》1998,16(5):14-15
温病临床中,若医生辨证不真,治不如法;误汗、误下、误利小便等以致变证蜂起,故叶天天上、吴鞠通等为了警示后学,引以为训,在其著作许多章节论述了温病若干禁忌证法,时值今日,认真剖析其有关内容,对指导温病临床不无神益,本文归纳温病禁忌证法有九,分述如下。1.湿温三禁吴氏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说:“头痛恶寒……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意即湿温初起,一忌辛温发开,过汗耗伤心明,致湿浊上蒙机窍,可致神昏、耳聋诸症;二忌苦寒攻下…  相似文献   

6.
湿温的治疗过程中,既有"禁汗、禁下、禁润";又有"可汗、可下、可润".指出湿温"三禁"及其相对性应根据湿温的发展阶段、温与湿的性质特点以及偏盛程度,所在的部位、正邪的虚实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掌握其禁宜,积极透泄达邪扶正,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湿温禁汗说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笔者临床体会,湿温误下、误润者尚少,而误汗者颇多。缘湿温初起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之症颇似伤寒表证,医者往往信手施以辛温发表而汗之,由是则坏症迭出:“……”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此所以禁汗也。然细究之,于清热  相似文献   

8.
湿温病多发于长夏初秋之季,与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颇为相似,湿温病的治疗历有禁“汗、下、润”之说,对于“禁下”仲景早有“湿家下之,额上汗微喘,小便利者死”的论述,吴鞠通更强调“湿温下之则洞泄”认为“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药治之,愈治愈坏。”自此以后湿温禁下列为戒观,后人毫不敢轻越雷池半步,特别在病初更是严禁用下,因而影响了中医治疗湿温病的疗效。我们认为前人所论固有一定道  相似文献   

9.
湿温治疗“禁汗、禁下、禁润”浅识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王华敬,倪青(100091)湿温是因夕憾湿热之邪导致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的一种新感温病。其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多见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缓、传变慢、病程长、缠绵难愈.初起头痛、恶寒...  相似文献   

10.
湿温三禁考     
湿温汗下润三禁,始见于吴鞠通氏《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对后世影响较大.验诸临床有当禁与不当禁之别,今略作小考,恭请同道教正.汗之即时邪从外解湿温一证,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属新感范畴.一切新感温病,临床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痛,脉浮苔白,而湿温则多兼面垢苔腻,口粘,皖痞.其治疗总宜疏表逐邪,佐以清泄.由于湿温证的初起阶段多湿重于热,所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是阳为湿遏、清阳不展所致,与一般外感表实证大异;故吴鞠通氏告诫后人湿温初起不可用汗法"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后世某些医家以此为临证准  相似文献   

11.
湿温病历有禁汗、禁下、禁润"三禁"之说,前人所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它绝不是一成不变之法,临证之际又必须灵活处理.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知犯何逆"而"随证治之",才是符合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精神.  相似文献   

12.
湿温其病势缓慢,病程较长,症状不清,辨证不明,而导致误治产生诸多变证。为此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了"三禁"理论。诚然有其误,方才有其禁。观其原文吴氏非直言三禁,转而讲述湿温病误治后产生的诸多变证。由此,为我们提供了掌握湿温"三禁"的思路及方法,即从误治来认识治禁。本文通过对误治的成因、变证的预防以及对治禁灵活运用的探析,以期为现代临床医家诊察疾病时提供理论依据、降低误治率以及加深对湿温"三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讨《伤寒论》治法方药的较多,而谈其治法禁忌者则较少,偶有论述,亦仅逮其一二。笔者拟就论中的汗、吐、下、温、清、利、水、食八种禁忌问题(服法禁忌除外),略述管见。一、禁汗汗法,指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而言,论中多用前者,故其禁忌,系指辛温发汗,而论中有明禁者约26条。1.温病禁汗:如(6)条。温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由于性质属热,故禁辛温发汗。误用则助热伤阴,造成“身重、多眠睡、  相似文献   

15.
解析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关于温病的治疗禁忌。即:温热病治疗三禁,湿温初起治疗三禁,温病斑疹治疗三禁,温病诸方治疗三禁,并指出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治疗湿温病,一般禁用发汗、攻下,滋阴等法。吴鞠通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所论确有一定临床意义。但根据证候变化,也有可汗、可下、可润之  相似文献   

17.
湿温病素有"禁汗"之说,而麻黄有"发汗峻药"之称,能否用于湿温病历来存在仁智之见。文章据诸多医家之论述及临床应用,提出湿温病并非一概"禁汗",且麻黄发汗之力的强弱,可通过控制用量与合理配伍以调节,故湿温病不必禁麻黄。在湿温病兼寒湿束表时,配伍麻黄可助解表祛邪;兼肺气闭郁之咳喘时,伍之可助止咳平喘;湿重热轻、气滞湿阻之象明显时,伍之可收行气祛湿之功。并对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释,最后举两则医案为例。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样,因证而变;更有"三禁"等传统治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二、三焦病——温病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可按三焦分类、分上、中、下三焦病。(仿寒按六经分类、)(一)温病与风、寒、暑、湿、燥、火之关系——一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病变,可按三焦分类,在治疗上以矯治病变为主。以病原感染为主之温病,结合了负、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之病变,也可按三焦分类,但在治疗上是以杀菌解毒为主,而结合矯治病变。(二)温病与伤寒之区别——热性病分类,以病原为主者为温病,治法以杀菌解毒为主。(祛邪、解毒等、)以病变为主者为伤寒,治法以矯治病变为主。(汗、下、温、和等,)这是热性病相对的两大分类与两大治法。至於温病结合了风、寒、  相似文献   

20.
温病又称温热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统称。根据临床证候,一般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证,均以“卫气营血”、“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在总的治法上有解表、清热和解、化湿、通下、开窍熄风、滋阴(养阴、生津)等法。就温热类证(包括湿热类证化燥之后)的治法而言,其中清热与滋阴两大法则,往往贯串于整个病程的治疗各法之中,可谓治法之总纲。兹就清热与养阴法的临床意义和运用规律,概述如下: 清热滋阴法在温病治疗学上的地位温病以发热为基本特征。在病变的各个阶段,具体治法虽各不相同,但温为阳邪,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