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望诊是中医诊法之一 ,《灵枢·本脏篇》曰 :“视其外应知以内藏 ,则知所病矣”。望诊就是通过望神色 ,望形态 ,审苗窍 ,辨斑疹 ,察二便 ,看指纹观察到病儿的全身和局部情况 ,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 ,从而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现就儿科望诊谈谈点滴心得。1 望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及时了解疾病的轻重缓急 ,邪正盛衰和转归 由于小儿具有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 ,易康复的病理特点 ,因此如何及早掌握疾病的轻重缓急 ,邪正盛衰和转归至关重要。当患儿就诊时 ,目有光彩 ,表情活泼 ,面色红润 ,呼吸调匀 ,虽或有病也病轻不急。若…  相似文献   

2.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3.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强调望诊是诊断的第一要务。《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完全"进一步指出了望诊的重要性。1五色望诊源于《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说明脏腑之气有一定的分部,五色主病有一定规律。《灵枢·五阅五使》"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更加  相似文献   

4.
甲诊临床浅识孙咸茂,黎涛,赵辉(青岛市401医院266071)关键词甲诊,望诊,临床应用甲诊属中医望诊范畴,源于《内经》,发扬于后世。《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灵枢·天年...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断是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前提。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望诊在四诊中居于首位,即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以获得病情资料。它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象及望排出物等。《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难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诊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就望诊在中医妇科中的临证运用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学习《内经》“神”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现将《内经》中有关“神”的九种含义分述于后。1代表精神活动,意识思维、聪明智慧:如《索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五色篇》“积神在心,以知往今。”等。2代表巧妙、高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又说:“知一则为工而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难经,六十一难》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至…  相似文献   

7.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 ,内脏的病变可以反应在人体五官、手足上。通过五官、手足也可诊断内脏器官的疾病。正如《丹溪心法》云 :“欲知其内者 ,当以观乎外 ;诊于外者 ,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根据全息理论 ,通过望足色闻足气味就可诊断人体疾病。《灵枢·本脏篇》载云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在此仅介绍望足和闻足的气味诊断疾病显现过去、现在、未来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从而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1 望足诊病1 1 望诊操作程序主要观察足皮组织、足色、足趾甲色生理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脏腑学说 ,肝主青色 ,心主赤色 ,脾主黄色 ,肺主白色 ,肾主黑色 ,以颜面所呈现的这五种颜色的状况 ,可以推断五脏有虚实寒热之变 ,如《素问·痿论》有 :“肺热者色白……心热者色赤……肝热者色苍……脾热者色黄 ,肾热者色黑”的记载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望诊的运用有一定意义 ,兹就小儿患者浅谈之。1 望神色 《内经·脉要精微论》曰 :“夫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 ,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壁之泽 ,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苍。”五色主病 ,主要从面部色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0.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腹诊的源流中医的腹诊自古以来一直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如《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相似文献   

12.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13.
“中风”这一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篇:“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这里古人虽然明确地指出了“中风”病名,但系外感,并非今日“中风”,名同而实异。但在《内经》中早己有从病证、发病状态方面去认识“中风”的论述,如《灵枢·九宫八风》篇名曰:“偏枯”,而《素问·通评虚实论》称为:“仆击偏枯”。仆击偏枯者,指患者突  相似文献   

14.
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舌像诊断属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和特有的经验结晶。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察舌辨证的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内热相搏,……舌焦唇槁.”《灵枢·热病》:“舌  相似文献   

15.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医者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泄物等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位居四大诊法之首。历代医家皆很重视望诊,《灵枢·本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难经·六十一难》亦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望诊在临床诊断尤其是在儿科疾病诊断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望诊在中医美容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美容是根据健康和审美双重标准 ,对人的颜面五官、须发爪甲、肌质肤色、体型姿态、精神面貌、气质风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是一门在中医美学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 ,研究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 ,以达到祛斑、除痘、悦色、抗衰、驻颜等美容效果的学科。望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法 ,运用视觉对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以测知内脏病证。损美性的皮肤毛发病变 ,虽显为体肤之异常 ,实多为整体病患的局部表现。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本文就常见的面…  相似文献   

17.
美尼尔病属中医“眩晕”范畴。临床所见眩晕确以肝阳上扰者居多,故平肝潜阳法尤为常用。以叶天氏为代表的清代温病学家,阐发内风乃身中阳气变动之理,强调肝为刚脏,必须柔润调和的大法和《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筋之所聚也”等理论受到启发。并运用该理论采用升发阳气之中药和耳穴压丸法治疗美尼尔病76例,有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18.
《内经》诊法之中,注重望色察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谓望色察病是很高明的诊断方法。而望色之中尤其注重了望面色,因为人体的面部内应五脏,为经络气血之所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所以观察面色的变化,可以辩别五脏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的予后好坏。《内经》论述望面色的内容很多,综其所述,约有六个方面的要点,试浅析之。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历代医家对“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论述《素问·玉版论要》说:“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吾  相似文献   

20.
1 黄疸概念与分类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一 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 异常升高的疾病,均可出现黄疸。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素 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