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渊  江福斌  郑尚丽 《西部医学》2006,18(1):119-120
目的寻求简单、方便、适用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试验组60例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结果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83.33%,两针穿刺成功率6.67%,三针以上穿刺成功率10%,穿刺总成功率为100%;整个穿刺置管时间(236.48±12.39)秒,无并发症。对照组一针成功率为0,两针成功率8.33%,三针成功率28.33%,反复穿刺成功率53.34%,有4例置入颈内静脉,穿刺总成功率90%,穿刺失败率10%;穿刺置管时间(1480.08±535.2)秒,误伤锁骨下动脉6例,气胸3例,未出现其它并发症。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明显提高了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适合急危重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成功率、置管顺畅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穿刺置管时间。结果改良组一针成功率、置管顺畅率、并发症率及穿刺置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法是适合急危重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入住我院需要PICC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法,嘱患者按传统方式规定固定姿势,避免导管误入颈内外静脉。实验组用改良PICC置管术,对患者要求不高,采用沿穿刺侧锁骨上缘走向掌侧切压的方法,人为压闭颈静脉,同时倒抽导丝。结果:实验组置管的成功率为98%,对照组置管的成功率为84%,两者比较,实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与对照组(10%)比较,明显降低。结论:改良PICC置管术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大大提高了置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拓展了PICC的适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IMSV)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感染预防措施.方法600例手术病人,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8.2%.并发症:无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气胸、血胸、臂丛神经损伤;误穿锁骨下动脉5例,经局部压迫未造成血肿.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有一定作用,可为中心静脉穿刺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郭虹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700-701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组)和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并对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6%,并发症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5.0%,并发症发生率为11.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合理、更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 0 0例手术及放疗、化疗病人 ,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其中 4 80例行右侧穿刺 ,2 0例行左侧穿刺。结果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 98%。并发症 :气胸 0例、血胸 0例、臂丛神经损伤 0例、误穿锁骨下动脉 4例 ,经局部压迫未造成血肿。结论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 ,操作容易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可为中心静脉穿刺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实验组采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穿刺置管的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完成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常规经验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07年6月本院实施经验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采取锁骨下入路,观察组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经验性盲穿在穿刺失败的相应的对侧再次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所应用的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35.7%)(P〈O.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总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经验性锁骨下穿刺置管术失败患者再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其效果明显优于再次经验性盲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角肌前缘定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上应用,改进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定位方法,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128例ASA为2~5级的危重症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n=72)采用三角肌前缘定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n=56)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穿刺定位标志明确性、首次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用时、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用时、置管困难率、穿刺失败率、穿刺并发症。结果:实验组定位标志明确性(93.1%)和首次穿刺成功率(90.3%)显著高于对照组(67.9%和71.4%,P<0.01);前者首次穿刺成功用时(6.8±3.2)min和穿刺成功用时(9.5±3.6)min显著短于对后者[(10.7±3.5)min和(12.8±4.1)min,P<0.01)]。实验组穿刺置管成功率(97.2%)高于对照组(92.9%,P<0.05);置管困难、穿刺失败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穿刺并发症3例次少于对照组5例次(P<0.05)。结论:三角肌前缘定位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定位精确度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高,穿刺用时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7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法置管。改进组改变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即将原穿刺方法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改进为锁骨下缘内侧3/5与外侧1/5之间交界处;将原进针角度30°~40°,穿刺成功后与皮肤成角30°改为<15°,进入锁骨后针栓下压使针头向上紧贴锁骨进针。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5%,无1例出现气胸,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5%(P<0.05)。结论:改良组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改良及116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探索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方法的改良.方法 36例患者采用穿刺点为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1cm,向胸锁关节后上角穿刺;80例患者根据患者锁骨与肋骨的间隙,胸廓的前后径选择锁骨中点下方2cm左右偏内或外1cm,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区域、颈总动脉内侧穿刺,比较2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经典方法单针道穿刺置管20(36)例,成功率为55.6%,改进后单针道穿刺置管成功63(80)例,成功率为为78.8%,单针道穿刺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8.9%、98.8%;经典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38.5±6.2)min,改进后为(26. 3±5.6)min;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19.4%,改进后为7.5%,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进针点及进针方向较充分考虑了胸廓的变异及颈部血管的走向差异,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115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方法,降低其并发症的出现。方法总结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150例临床资料。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968例,反复穿刺成功157例,总成功率97.8%。出现气胸等并发症17例,发生率为1.5%。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较安全、易成功、并发症少、护理方便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强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200例的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99.92%,并发症发生率5.08%,无致命性并发症发生,主要并发症有气胸、动脉损伤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均治愈.结论 熟悉锁骨下静脉解剖毗邻,熟练掌握穿刺置管过程的操作方法及细节,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强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急诊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7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穿刺体会、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次穿刺成功率94.5%(824/872),24例再次穿刺成功,总成功率97.2%(848/872),另有24例改行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成功;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2%,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抢救急诊常见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规范操作可将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理想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需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应用盲探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 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7%,而B组成功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4例需更换穿刺部位。而B组中有22例,A组并发症误穿动脉、气胸、血肿明显小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之有效,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技术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40例需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应用盲探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 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7%,而B组成功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4例需更换穿刺部位.而B组中有22例,A组并发症误穿动脉、气胸、血肿明显小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之有效,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改良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临床工作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锁骨下静脉穿刺不当也会造成一些并发症,如反复穿刺失败,误伤动脉,气胸等。为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改进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作者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对60例患者进行不同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分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右侧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及改良组,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行右侧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良组采用改良右侧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操作时间均要好于改良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进针点及进针方向较充分考虑了胸廓的变异及颈部血管的走向差异,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置管3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冬  赵呈恩  樊宏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1982-1983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05年1月_2007年7月在我科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89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246例,股静脉置管143例,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为93.5%,股静脉置管的成功率为97.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股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期的优越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入住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乳腺癌根治术后需化疗患者196例,按手术根治部位及肘部静脉情况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经盲穿和(或)在血管减影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132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64例;术后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6%及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血栓并发症的例数较实验组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