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以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生和血小板增多为特征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属于髓系克隆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倾向及脾肿大。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者临床少见且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而提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脑血管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JAK2基因V617F突变致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JAK2基因V617F突变致E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全外显子测序(WES)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JAK2基因V617F突变致ET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WES结果显示JAK2基因第14外显子V617F体细胞突变,突变丰度为28%,患儿父母未见该突变。该位点已被报道与真性红细胞增多(PV)、血小板增多症3型、Budd-Chiari综合征、急性髓性白血病相关,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ET。结论:对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增多患者可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方法 35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伴随脑梗死患者,按照自身病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辅以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对3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月后,35例患者的原发性血小板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3个月随访观察之后显示35例患者血小板基本恢复正常范围,仅有1例患者有轻度后遗症。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法辅以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伴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羟基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5个月,分别观察临床疗效,检测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脾脏大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缓解、起效时间、增大脾脏回缩、缓解持续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比中,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起效时间快,缓解持续时间长,回缩增大脾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骨髓增生性疾病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性疾病 (MPD) bcr/ abl融合基因出现的频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骨髓细胞 2 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 ;以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 RT- PCR)技术检测bcr/ 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8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中 ,79例费城染色体 (ph′)阳性 ,其余病例包括 5例CML、5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PV )、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T)和 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IMF) ,均为正常核型。79例 ph′(+)的 CML ,bcr/ abl均为阳性 ,5例 ph′(- )的 CML ,3例 bcr/ abl阳性 ;5例 PV ,3例 bcr/ abl阳性 ;3例ET,1例 bcr/ abl阳性 ;2例 IMF,1例 bcr/ abl阳性。结论 :bcr/ abl融合基因在 ph′(- )的 CML、PV、ET、IMF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检测 bcr/ 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主要包括下列一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嗜酸性细胞增多症(HES)、慢性嗜酸细胞白血病(CE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和系统性肥大细胞白血病(SMCD).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实例探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之临床医治方法。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4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处于40~60岁,一般都有出血症状或血栓的形成,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殖,α干扰素合并羟基脲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100%,对患者随访6个月,无1例患者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结论对于原发性血小板的临床症状在诊治时一定要予以重视,以此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又称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各种疾病,如感染、炎症、肿瘤、手术、贫血等。在ST的患者中,又以感染的患者最多。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因不同疾病住院,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669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是一种少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持续增高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脾常肿大,本病较少见,常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确诊PT患者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若血小板计数大于400×109L-1称为血小板增多。本院于2012年8月12日收治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伴血小板增多症老年患者并行血液透析,现具体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和血小板数持续增多为特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临床较少见.我室于1998年,1999年各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郭志雄 《哈尔滨医药》2012,32(2):111-1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诊治的1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94.4%,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1例.结论 羟基脲联合干扰素-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少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外周血小板(PLT)持续显著增高、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加为特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认识其特点,可减少对本病的漏诊误治,现将我院1993—2005年间收治的13例ET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MPN)的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脾脏常肿大,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治疗中容易只重视治疗脑梗死,而忽视治疗引起脑梗死的真正病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现将我院两年来收住的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阿那格雷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阿那格雷的临床应用.方法:参阅相关文献,经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阿那格雷是一种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增多.结论:阿那格雷临床应用结果显示效果良好,特别适合于年青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诊治的8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遵从随机的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后者行羟基脲进行治疗,前者行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通过补阳还五汤联合羟基脲治疗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种,进展缓慢,临床特征之一为反复血栓形成,可致腹痛,四肢、肺、脑、肾也可发生栓塞,有的可无明显症状,其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血小板,控制和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本研究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住院的1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对照组6例。其入选标准按照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伴随血小板增多症临床上并不少见,而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伴随血小板增多症的报道较少见,现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伴随血小板增多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小板计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中的血栓形成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的4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国际预后积分(IPSET-thrombosis)系统的评估结果进行分组,即低危、中危、高危3组。比较各组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预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高风险的价值。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4周时高危组的血小板计数稍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 <0.05),此时低危组与中危组之间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6、8周时,高危组的血小板计数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 <0.05),此时中危组的血小板计数水平高于低危组(P <0.05)。治疗4、6、8周时分别检测到的血小板计数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645.77×109/L、638.68×10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