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脊椎腰骶段经椎弓根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0具骶骨的S1-S2节段椎弓根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测得其高度,轴向,轴心平面在骶后投影等数据。据此结果,通过模拟经椎弓根固定术对35具脊柱腰骶段标本进行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测得入点之间,出点和骶前是距离,出点实际位置和X线表现间的差异等关系,旨在为脊柱腰骶段经椎弓根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脊柱腰骶段经椎弓根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0具骶骨的S1~S2节段椎弓根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测得其高度、轴向、轴心平面在骶后投影等数据。据此结果,通过模拟经椎弓根固定术对35具脊柱腰骶段标本进行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测得入点之间、出点和骶前孔间距离、出点实际位置和X线表现间的差异等关系,旨在为脊柱腰骶段经椎弓根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腰段脊神经的解剖特点及这些解剖特点在胸腰段脊柱脊髓重度损伤时的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通过20例局解研究观测腰段脊神经与椎体平面之间的关系,脊神经的形态及移位情况。随访143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病人,对比观测环行减压和单纯椎板减压的效果。结果:腰段脊神经与椎体平面有相对固定关系,L1脊神经到L5脊神经逐渐增粗,它们在冠状面上虽可向对侧移位但不超过中线,环行减压组有8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结论:胸腰段骨折行环行减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脊神经,避免过分牵拉加重损伤。  相似文献   

4.
腰骶背根神经节的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骶背根神经节的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戴先文,王全平,吴祖祯引起腰腿痛的病因很多,但有关神经节受累所致腰腿痛的研究极少。我们通过对15具成人尸体腰骶部脊神经节的解剖,了解其正常的差异及受累病理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取成人防腐标本15具(男...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建模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胸腰段三个椎体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建立T12/L1/L2三个椎体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分别在垂直压缩力800N作用下,屈曲、后伸、侧弯、扭转力矩作用下,最大力矩皆为16N·m,分析模型的平均刚度、屈曲和后伸力矩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观察椎间盘纤维环上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模型的平均刚度及力矩-旋转角度关系曲线和其他作者的实测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椎间盘纤维环上应力符合临床和其他作者有限元分析所得结果。结论本研究通过一种改良的测量建模法建立的胸腰段有限元模型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的一般特点,可以对胸腰段和胸腰段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主要治疗策略是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功能障碍成为困扰患者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男性功能的损伤, 严重影响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因为担心性功能和泌尿功能受损而放弃直肠癌的根治手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是术中盆腔自主神经的损伤。其中骨盆自主神经的保留主要是下腹神经, 其主要负责男性射精功能。骨盆内脏神经主要司男性阴茎的勃起。本文对这两种神经的解剖来源、分布及其对相关的泌尿生殖功能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并介绍有关保留自主神经的手术分类、操作要点和效果评估。在微创外科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实施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同时, 充分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学概念, 应用现代微创外科手术技术实现对患者骨盆自主神经的保留, 是结直肠外科医师的重要必修课程, 也是直肠癌外科手术规范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儿童腰骶神经根的临床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腰骶神经根的临床解剖学观察王秋根年生申吴岳嵩渠继武*李文军*脊髓园锥水平以上的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的观察已有较多的报告,然而对儿童腰骶部脊神经前、后根外径、后根小束的数目和异变率观察阐明较少,本文通过临床103例L2~S1脊神经根进行了临床解剖...  相似文献   

8.
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直肠癌手术保留神经的体会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自主神经的损伤。方法 通过解剖7例尸体了解盆腔自主神经的分布,并于10例直肠癌手术中进一步验证。结果 上腹下丛紧贴肠系膜下血管的后方;直肠正后方的脏层筋膜与壁层筋膜之间的疏松间隙内无明显自主神经分支;直肠与精囊和前列腺(或子宫、阴道)之间无明显的神经支;盆丛呈网状不规则四边形结构,其四个角不在同一平面。直肠侧韧带主要由盆丛发至直肠的分支及结缔组织构成。结论 当实施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时,肠系膜下血管可作为寻找上腹下丛的标志;游离直肠时应先游离其后壁及前壁,后游离其侧方,使直肠侧韧带呈桥状架于直肠与盆丛之间;侧方的游离应于盆丛的内侧,按与其弧面相适应的方向用电刀切断直肠侧韧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下腰椎侧方动脉的分布规律,为减少下腰椎侧方入路中的术中出血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21具成人尸体的下腰椎腰动脉(lower lumbar artery,LLA)的起点至横突前的走行、分支、外径及其与椎间孔及横突前区的关系,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各腰动脉(lumbar artery,LA)出现率差异较大;L3A和L4A在椎体侧方走行较恒定,L5A走行变异较大;L3A及L4A主干及其分支多分别行于L3椎弓根外侧缘(71.43%)和L4、5椎间孔上1/3处(62.07%);在横突前区,L3A和L4A的横突前支多分别由横突间隙上1/3内侧斜向外下达中1/3外侧(60%)及由上1/3向下达下1/3处(58.33%)。[结论]腰椎椎体侧方、椎间孔附近及横突前区的动脉走行、分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其解剖学特点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探讨胸腰段骨折与脊髓损伤的MRI改变及临床意义。本组34例,男32例,女2例,平均30岁。该损伤MRI改变主要为:受累节段推体压缩、移位,连同骨折的椎板在椎管内形成信号减弱的致压物。受压脊髓弯曲、变形、移位,甚至连续性中断,脊髓受累节段及其上下出现异常信号。这些改变直接反应了外伤后脊柱、脊髓损伤的程度。作者对脊髓损伤后MRI改变进行了分析,认为MRI对胸腰段骨折脊髓损伤的恢复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盆腔内脏神经的走行及与盆腔筋膜的关系,寻找安全的操作平面,减少直肠癌手术中对内脏神经的损伤。方法通过解剖12例人骨盆标本,观察盆腔内脏神经的走向分布及与筋膜间隙的关系。结果腹下神经全程走行于骶前筋膜内,下腹下丛走行于盆壁层筋膜内,并于直肠2点及10点处(截石位)在多个平面交叉穿入Denonvilliers筋膜汇入泌尿生殖血管束,Denonvilliers筋膜内存在横行的神经交通支。结论直肠后方及侧方的手术操作平面在直肠固有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靠近直肠固有筋膜一侧,在直肠前方的手术操作应注意保护直肠2点及10点位置的泌尿生殖神经血管束及Denonvillers筋膜内的神经交通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胸腰椎棘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提供相关数据为椎弓根穿钉确定一种新的解剖定位点。方法:测量30具干燥胸腰椎骨标本(T10-L5节段)之棘突上缘根部至椎弓根上缘、下缘及中轴线的距离。用5具新鲜尸体做实验室手术模拟。结果:获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根据所得数据设计螺钉入点。实验室80个螺钉全部穿钉成功,并成功临床应用6例。结论:该研究揭示了棘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经椎弓根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剖学定位方式。  相似文献   

13.
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传统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进行改良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12具新鲜成人尸体上完成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W)和THF术式,扩大解剖显露周围结构,根据解剖学研究发现提出改良TLIF手术方式,并在12具新鲜尸体上操作、完成该术式,对其可行性及潜在优势进行分析.结果 前期的解剖学研究发现传统PLIF和TLIF手术在行椎间融合时相应神经根张力较高,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同时发现在一侧上关节突与棘突及棘间韧带等中间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操作区域.提出了将PLIF工作区域外移,TLIF工作区域内移的改良TLIF手术人路,即:采取后正中入路,保留棘突、椎板上缘、棘上、棘间韧带等后结构,剥离双侧椎旁肌,暴露椎板及关节突关节,不暴露横突,切除一侧下关节突及椎板下2/3(暴露上关节突关节面),单侧斜向处理椎间隙而行椎体间融合.在12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顺利模拟完成了改良TLIF手术,结果显示该术式具有以下优势:(1)不必暴露横突,保留棘突、椎板上缘、棘上、棘间韧带等后结构,仅咬除一侧下关节突及椎板下2/3;(2)中央管及术侧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可同时有效减压;(3)斜向处理目标椎间隙,后正中结构的保留有效地限制了对硬膜囊及下位神经根的牵拉,术中无需暴露上位神经根,不易损伤上位神经根.结论 改良TLIF手术入路安全可行,理论上可以有效地降低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腰椎疾患患者可能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腰椎峡部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腰椎峡部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提高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融合率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3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 L 1~ L 5,共 150个干燥腰椎骨的腰椎峡部、腰椎后外侧植骨床面积和模拟植骨块体积等进行测量。结果 腰椎峡部上缘长度从 L 1[(7.34± 1.15)mm]到 L 5[(10.31± 1.89)mm]逐渐增大;腰椎峡部下缘长度从 L 1[(6.63± 1.24)mm]到 L 5 [(4.73± 1.21)mm]逐渐缩小; L 1峡部上缘最薄 [(1.85± 0.64)mm];腰椎峡部下缘厚度从 L 1[(6.57± 1.24)mm]到 L 5[(7.57± 1.16)mm]逐渐增大。腰椎峡部与椎弓根形成的内偏角角度从 L 1(113.9°± 13.3° )到 L 5(119.1°± 13.5° )逐渐增大;尾偏角角度从 L 1(101.2°± 9.5° )到 L 5 (117.6°± 13.4° )逐渐增大。腰椎峡部上缘长度、腰椎峡部下缘厚度与腰椎节段呈正相关;腰椎峡部下缘长度与腰椎节段呈负相关;腰椎后外侧植骨床面积与植骨块体积呈正相关。结论 使滑脱的腰椎成功复位、提高腰椎滑脱症后外侧植骨融合率的关键在于 :采用坚强、稳定的内固定系统,足量的植骨床面积和植骨块体积,保证植骨块与植骨床紧密接触,以及足够的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入路进行相关影像解剖学研究,并观察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腰椎MRI图像资料,男27例,女23例,年龄37.1±8.2岁。在PACS系统上选择L3/4、L4/5、L5/S1各一幅T2W1轴位图像进行测量,包括棘上韧带宽度及厚度,胸腰筋膜、骶棘肌总腱膜于棘上韧带附丽部及多裂肌间隙部的厚度。在2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临床应用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5±8.0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7例,三节段1例。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切口长度、切口显露时间、出血量及术后腰痛程度。结果:胸腰筋膜、骶棘肌总腱膜附丽于棘上韧带。于L3/4、L4/5、L5/S1层面,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线间距分别为16.32±6.56mm,27.43±6.36mm,33.65±4.77mm;腰筋膜附丽部厚度分别为0.81±0.17mm,0.88±0.15mm,0.87±0.14mm,与其肌间隙部厚度差异不显著(仅L4/5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骶棘肌总腱膜附丽部厚度分别为1.76±0.51mm,1.71±0.40mm,1.78±0.50mm,同层面肌间隙部厚度分别为0.95±0.18mm,0.99±0.22mm,0.98±0.20mm,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尸体模拟手术示骶棘肌总腱膜深面与多裂肌之间存在潜在间隙,可无损伤分离至棘突旁,组织牵开张力小。所有22例均按手术方案完成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显露良好,视野清晰,单节段、双节段切口长度分别平均4cm、6cm。结论:棘上韧带之骶棘肌总腱膜、胸腰筋膜附丽部均强大。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入路合理可行,可缩短切口长度,减轻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高度与椎间孔相关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腰椎间盘高度丢失、造成腰椎间孔狭窄和神经根压迫的形态学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正常成人腰椎解剖标本(L1-S1),腰椎间盘正常自然高度为对照组(A组);用同一标本行腰椎间盘切除,椎间隙分别插入4、3、2和1mm厚度的硅胶垫片,并且轴向施加压力,为4个实验组(B、C、D、E组)。然后动态观察和测量腰椎间孔大小与神经根受压迫的情况。结果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A组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上1/2;脊神经前根直径由L1(1.1±0.3)mm逐渐增大到L5(2.0±0.9)mm;脊神经后根直径由L1(2.0±1.1)mm逐渐增大到L5(3.8±0.4)mm;背根神经节最大直径由L1(3.9±0.8)mm逐渐增大到L5(7.1±0.9)mm。在椎间孔矢状面上脊神经前根位于背根神经节的腹侧5或7点钟处。B组全部腰椎间孔矢状径缩小,但是神经根未受压迫。C组L3,4、L4,5和L5S1椎间孔出现垂直狭窄,椎间盘膨出将神经根向头侧抬起,上位椎体的椎弓根下缘下移,神经根和脊神经节受到垂直方向压迫。D组L4,5和L5S1神经根和脊神经节受到来自前方的腰椎间盘和后方黄韧带以及下位腰椎的上关节突的横向压迫。A组与E组相比较,神经根袖与硬膜囊的夹角L3由33.6°±6.5°增大到39.7°±7.1°,L4由29.3°±7.5°增大到40.1°±5.2°和L5由20.1°±5.3°增大到46.2°±7.3°。结论下腰椎间盘高度≤3mm可以作为椎间孔狭窄诊断的参考标准。对于非手术失败的病例,手术行椎间孔减压,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稳定性是治疗椎间孔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腰椎三种椎弓根定位方法的对比解剖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三种腰椎椎弓根定位方法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腰椎椎弓根选择定位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正常成人L1~1.5节段干燥骨标本50具,测量横突定位法、人字嵴顶点定位法、棘突定位法与椎弓根中轴线及上下缘内外缘的解剖关系,比较三种定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三种方法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存在差异;在垂直向人字嵴顶点定位法与椎弓根关系最近,而水平向关系最远;L1~L4横突法及棘突法二者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差别不大(P〉0.05);综合比较解剖关系及临床应用各方面,建议L1-L4椎弓根定位优先选择次序为人字嵴法-棘突法-横突法,L5椎弓根定位优先选择次序为横突法-人字嵴法-棘突法。结论:三种定位方法各有特点,人字嵴法、棘突法比横突法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左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解剖学变异情况,为前侧腹膜外入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提供该区域的解剖学依据,以减少术中血管副损伤。方法:解剖40例成人尸体标本L3椎体以下左侧以及骶前的下腔静脉属支,重点观察左侧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解剖学特点。结果:左侧L3、L4、L5静脉存在于85%、97.5%和67.5%的标本中,位置与外径相对恒定,内侧汇入下腔静脉或左髂总静脉,外侧与左腰升静脉相交通:左腰升静脉存在于47.5%的标本中,位置较恒定,但起点、外径以及形态均有较大的变异;所有标本中均可找到骶正中静脉,其外径变异不大,但是数目及止点均有明显变异,并且可不伴行骶正中动脉。结论:下腔静脉于下腰椎水平左侧及骶前的属支变异多样,从左侧腹膜外手术入路暴露下腰椎间盘时,需要术前了解左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情况并在术中做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9.
Cranial nerves are susceptible to compression by intracranial tumours and other space-occupying intracranial lesions, besides being vulnerable to damage in head injurie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ranial nerve func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any neurological patient. Cranial nerve dysfunction may be an important pointer to th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an intracranial lesion.  相似文献   

20.
The gut has been shown to contain four types of peptidergic nerves besides the adrenergic and cholinergic ones. They store substance P, enkephalin, somatostatin and VIP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spectively. It is not previously known which of the neurons are intrinsic or extrinsic to the gut wall. Jejunal auto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in 10 piglets. This procedure implies degeneration of the extrinsic neurons (extrinsic denervation). The transplants were examined 1 to 4 mo postoperatively with 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for demonstration of the intramural adrenergic and the different peptidergic nerv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eptidergic nerves was not changed indicating that they all originate within the gut. Following extrinsic denervation adrenergic nerves on the contrary were completely mi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