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天老中医是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学识渊博,医技精湛。笔者有幸师事,获益良多,兹就夏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中医辨治 1.1.清利导浊 湿热蕴结下焦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湿热之邪可由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夏老认为,嗜食辛辣厚味、饮酒过度,酿成湿热,注于下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称于下焦;婚后入房忍精不泄,败精留滞化湿生热;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浸淫于上,湿热蕴结膀胱,扰动精室,无以分清别浊而发病。临床表现小便频急,尿道灼痛,或滞涩不爽,…  相似文献   

2.
一年四季,皆有湿气。所以湿症及杂病夹湿极为常见。如风湿两感,湿温,湿热,暑湿,寒湿,痰饮,咳喘,泄泻,痢疾,黄疸,水肿,痹症,淋症,眩晕等等。现对湿邪与湿邪致病,结合临床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 一、湿有内外之分 湿邪乃六淫之一,在病因学中相当重要。湿邪有内外之分,感受外湿致病及某些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阻碍气机而致病两种。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脾胃功能失常而生。外湿常由于大气中雾露雨湿过盛,或居处卑湿,潮润,涉水冒雨,衣湿裹身,长期水中作  相似文献   

3.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与后尿道炎、精囊炎或睾丸炎同时存在。中西医治疗方法颇多,常因该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又很不一致,每每影响疗效。兹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就其诊治作一抛砖引玉之简介。 一、分型诊治 1.湿热蕴结型:由来有三。其一,忍精不泄或频繁手淫,使溢液败精阻于窍道,蕴滞而化热生湿。其二,由于入房不慎或衣裤不洁,或包皮过长,湿邪热毒由下窍而入,浸淫于上而成。其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如喜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火甫寸)之品,或饮酒大多,湿浊内生,久而化热,湿热下注而成本病。主要临床表现:口苦口干,尿道灼痛,小便黄浊,尿后滴白,小腹坠胀不适。治宜清热利湿为先,分清泌浊为后。  相似文献   

4.
湿热邪毒蕴结 ,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临床上绝大多数的前列腺炎患者 ,其病程一般都较长 ,不同程度的应用过中西药物治疗 ,疗效不显。究其致病因素 ,大多由于恣食辛辣厚味 ,脾胃运化失常 ,湿热内蕴 ,或因忍精不泄 ,离位之精 ,郁久精化成痰 ,或相火旺盛 ,房室过度所致。其临床表现是排尿终了时或大便用力时有白粘物溢出 ,亦有自行流出 ,常伴有少腹、睾丸、会阴等处不同程度的胀痛或不适 ,偶见尿频、尿道痛及刺痒 ,脉象数 ,舌苔黄或黄腻。治疗以清热利湿与清解活血相结合的方法 ,使湿热分消 ,毒邪彻底清除。施老临床常用方 :败酱草 15g,虎杖 10 g,…  相似文献   

5.
泌尿系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等病。中医认为,肾气不足,湿热蕴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湿热从体表乘虚而入,传及肝胆,肝气不调,郁而化火,热移下焦致膀胱气化失调,出现肝胆、膀胱证候。若湿热之邪直接侵犯膀胱,  相似文献   

6.
慢性前列腺炎(CP),是男科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包括细菌性和非细菌性两类,后者发病是前者的8倍。其归属于中医学“精浊”、“劳淋”等范畴。本病由于病因复杂、症状各异,致使医者认识不一,概括起来,有虚实两端,实者有湿热(湿毒)、血瘀(瘀热)、痰浊(瘀浊);虚者包括中虚、肾虚。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很多,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炎是泌尿男科常见病种,病情缠绵反复,中医辨证以湿、热、瘀、虚为关键。三焦主运行水液和通行元气,而湿热下注,败精瘀阻是前列腺炎发生的基本病机,所以祛除湿热和败精等病理产物,从三焦论治前列腺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男科门诊患者量的1/3~1/2。通常,前列腺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以慢性前列腺炎最为常见。在临床上,该病患者多有小便余沥不尽,伴有会阴、睾丸和下腹部胀痛不适感,以及尿中有少量米泔样分泌物溢出等表现。传统医学认为,前列腺炎属于“精浊”的范畴,多由外感湿热毒邪、内伤酒食、纵欲无度所致,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辩证施治。那么,不同类型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治疗呢?1.湿热蕴结型:患者多有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会阴胀痛不适、尿末滴白、舌质红、苔黄腻、脉…  相似文献   

9.
介绍禤国维教授辨证论治皮肤血管炎经验。禤教授论治本病强调"湿、毒、瘀"致病。认为本病因外感湿邪蕴阻肌肤,郁而化热,气血凝滞,血络损伤所致。病程日久,迁延成毒,而成湿毒、热毒、瘀毒等互相影响之复杂病机。临床辨证时应首分"寒热",常见湿热瘀阻证与寒湿瘀阻证,分别以四妙勇安汤、当归四逆汤加减。日久湿热毒瘀凝滞,常用自拟"皮肤解毒汤"加减治疗;重视活血、化瘀、通络法的运用,并贯穿本病治疗始终;后期善于使用虫类药破瘀通络。  相似文献   

10.
病因病机 湿邪为重浊黏腻之邪,性属阴,其致病特点有如下几点:①来去徐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较固定。②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而脾为阴土,脾气为湿邪所困,升降受阻,运化不健,形成水湿内停。③湿性黏腻重浊,临床症状以重、闷、呆、腻、濡为主。④湿邪多与夏令热邪协同致病,形成湿热中阻。  相似文献   

11.
湿邪为六淫之一,在临床上湿邪致病颇为多见。鉴此,兹就湿邪的产生、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临床常见的湿证与疾病,以及治湿的常用方法谈点心得体会。 1 湿邪的产生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的产生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多发于夏秋季节,特别是长夏,盖长夏、初秋之际,湿土当今,每多淫雨连绵,秽浊薰蒸,人于气交之中,感之而为病。或久居潮湿之处,以及水上作业、汗出当风、涉水等,均易外感湿邪。内湿的形成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薛氏曰:“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更指出由  相似文献   

12.
妇科炎症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有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属祖国医学“带下病”的范畴。武权生教授认为带下病致病有外来感染和内在病变之分,外来感染如细菌、滴虫、霉菌等,内在因素如身体虚弱等。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湿、外湿之分。内湿主要与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肝郁侮脾,肝火挟脾湿下注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外湿多为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不洁性交等导致感受湿邪,以致发病。治疗均以除湿为主,久治不愈者从瘀论治。  相似文献   

13.
治湿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有外感"六淫"湿邪,有内伤脾虚生湿,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不过外感湿邪致病以湿重症状为重,兼见脾虚之象,如困倦乏力、纳差、口淡黏腻或发甜,胸闷、脘痞、腹胀或恶心欲呕,苔厚腻,脉濡缓.脾虚生湿者,以脾虚症状为主,兼有湿之见证,如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困重或见腹胀、肠鸣便溏或腹泻、舌淡苔薄腻、脉濡弱等.笔者根据我院吴养初老中医临证经验,按照上、中、下焦及四肢湿邪所在部位不同,总结湿邪辨治四法,疗效满意,兹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4.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认识和治疗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难治病,笔者认为前列腺功能上有类于脏,治疗上则似腑以通为顺、祛邪为先,常将本病分为早、中、后3期,湿热未尽、湿热挟瘀、脾虚湿滞、脾肾两虚或心脾两虚5型诊治,采用内服与肛塞药物相结合,辅以心理调整、改变不良习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湿邪致病临床多见,明晰湿邪的性质有利于指导湿病的治疗。湿邪具有隐匿性,发病难于察觉,湿气通于脾,治宜护脾;湿性重浊,临床常依"重"感和"浊"象诊断湿病,其治常兼疏风、清热之法以助除湿之力;湿邪致病病程缠绵,攻只能缓攻,补只可清补,贵乎守法,故常选取平和之药利湿而不伤正;湿性黏滞,常在祛湿剂中佐以理气之药以复脏腑气化之常,有不治湿而湿邪自除之妙;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治疗常顺应湿邪趋下之势,采用通利小便之法以除湿。通过阐述湿邪的特性及辨治,体现中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临床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16.
应用自拟方金鸡前列康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8例,结果治愈51例,显效32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认为本病是因湿热蕴结,瘀血阻滞而致,治疗应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并举。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近况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刘积平(百色533000)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领域的常见病,其起病缓慢,病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单纯西药治疗,疗效尚不满意。本病属中医“淋浊”、“白淫”、“精浊”等范畴,湿热、瘀血、肾亏是其主要病理...  相似文献   

18.
温热壅肺的证型日益增多,湿与热交,则湿热蕴结而不易解,给治疗带来困难.分析湿热壅肺的致病病机和发病特点,对其证治要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举肺部真菌感染案例进行论治分析.  相似文献   

19.
湿温病治法略论祝大中青岛橡胶三厂治疗湿温病的基本方法是分解湿热和上下分消。湿热分解,是指湿去之后,热无所依而自解,故叶天士曰:“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上下分消,则指治疗湿热之邪,需要由三焦水道出入,三焦有司,湿邪出路畅通,所以叶氏又曰...  相似文献   

20.
一、祖国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带下”这一病名历来都是中医的称呼,古人认为带下病都是由“湿”所引超,这种湿侵入人体有多方面,例如产后触湿,外感湿邪,吃下生冷等。但是外侵湿邪对人体的致病仅能提供单方面的条件,发病与否,还需人体内在因素的配合。一般来说只有在人体正气衰弱折情况下,邪气才能侵入人体,才能使人体正常的阴平阳秘破坏而代之以修复和破坏的病理过程,这就是内经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致病原则。“带下”病的内因一般是脾虚,脾主湿,脾虚则湿困,湿困则阳气闭塞,血脉困滞或不能约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