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6,(3):546-548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救治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间就诊并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900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救治措施。结果:900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且过敏史阳性患者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过敏史阴性患者(χ~2=15.75,P<0.0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症状主要包括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等,其中变态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占所有不良反应的46.43%。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需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反应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探讨积极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1 5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药物主要有头孢他啶、头孢噻啶、头孢呋辛钠以及头孢曲松钠等药物;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发生率,并探讨积极的应对措施。结果:1 542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患者中,其中48例患者发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ADRs)症状,其ADRs的发生率为3.11%;ADRs以变态反应为主占45.83%,其余依次是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肾毒性反应以及肝毒性反应,分别占33.33%,14.58%,4.17%以及2.08%。结论:临床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时,应结合患者病情或药敏结果给药,最大程度降低其ADRs的发生率;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积极采取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3.
利用7-氨基头孢烷酸(7-ACA)和脱乙酰-7-氨基头孢烷酸(7-ADACA)生产各种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大多需要对C-7和C-3’位进行化学修饰.在这些位点上含有氯化原子的3-氯甲基-7-氯甲基乙酰氨基-3-头孢烷-4-羧酸(3-CMAC)是对其进行修饰如胺化、硫醚化和酯化的一种更方便的化合物(图1),而且这些反应可在脱除保护基前进行.此外,由于从7-ACA衍生的化合物,包括7-ACA和7-ADACA,只在中性pH稳定,所以在生产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采用酶促方法进行化学修饰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84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翠英 《首都医药》2006,13(14):47-48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市密云县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84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9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6),头孢呋辛钠(20),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口服给药8例,其余76例均为静脉给药;A型不良反应26例,B型不良反应58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1例,其中死亡1例。结论应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68例采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具体类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应用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制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措施。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药物类型包括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占比分别为14.71%、13.24%、11.76%、7.35%、13.24%、20.59%、19.12%。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包括血液系统反应、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肾肝毒性反应,占比分别为11.76%、26.47%、57.35%和7.3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超剂量用药、未进行药敏试验、无指征用药、重复用药,占比分别为32.35%、4.41%、23.53%和39.71%。结论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程中,应保证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利用合理用药方法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预防对策.方法:以1500例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为对象(2014年5月~2016年4月),观察不良反应,研究对策.结果:有50例发生不良反应,概率为3.33%,以变态反应为主,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疾病可能造成各种不良反应,临床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付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977-2978
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致休克的临床表现,以及抢救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重症双硫仑样反应致休克患者实施抢救和护理的方法.结果 7例患者经过增加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精心护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双硫仑反应,积极处理低血压和休克是抢救的关键,同时精心护理在防治双硫仑样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如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改造的一般程序一样,本文作者从6-APA出发把6-APAC-3位上的羧基由醋酸基取代;C-6侧链由溴或氢取代,合成了几种简单的青霉素化合物。有些有一定的抗枯草杆菌作用。结构改造实验表明:青霉素C-3位和头孢菌素C-4位有一个酸性基团对保持生物学活性是必不可少的。青霉素酸和它的6-溴代衍生物的砜类衍生物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性质的报道引  相似文献   

9.
536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监测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2月山西省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提示应正确使用头孢素类抗生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收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53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折。结果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8种,排前3位的是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药品不良反应累及人体的9个系统,比例最高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为临床正确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结论 应关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对策。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患者500例,全部患者服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为头孢他啶、头孢噻啶、头孢曲松钠以及头孢辛纳等,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以及临床应急对策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观察表明,患者在服用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感染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有1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变态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毒性以及肾毒性等。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或者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加维生素C来有效解决。结论在临床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该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用药,对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同时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前言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头孢菌素C得到分离后,由于在化学结构式3位及7位基团上的改造,制备出各种各样的头孢菌素衍生物,从中获得一些具有优良抗菌活性及广谱抗菌活性的头孢菌素。本文所叙述的主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结构式及与其副作用出血原因有关的3位侧链硫甲基四氮唑及7位侧链羧基,均在结构  相似文献   

1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或避免其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国内34种主要药学期刊1996~2001年6月报道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个案,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反应严重,病死率高,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结论:使用本类药物前应详问家族过敏史、药敏史和是否为过敏体质,并采用拟用药物做过敏性试验,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350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士洋  程军  陈志武 《安徽医药》2011,15(4):516-518
目的 了解该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2009年该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350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0例ADR报表中涉及21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发生ADR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头...  相似文献   

14.
《抗感染药学》2018,(2):288-290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特点及其对策。方法:抽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后致不良反应患者120例资料,分析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与特点。结果:120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患者中出现过敏反应80例占66.67%,消化道不良反应30例占25.00%,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0例占8.33%;另外,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是否存在过敏史、饮酒、精神状态和饮食存在相关性,其中独立性显著的为过敏史和饮食。结论:给予患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时,应明确其适应证,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吴贵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23-224
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应急对策.方法 统计本院收治的78 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资料,以其中使用第2 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使用第3 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应急对策.结果 观察组各类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各类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为0.51%,观察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第3 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第2 代,临床中应严格遵守禁忌证合理用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可及时抢救并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患者120例,观察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20例,发生不良反应56例,占46.7%,应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包含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唑林等,主要不良反应为面部潮红、荨麻疹、麻疹、皮肤瘙痒以及红斑等皮肤和皮肤附件不良反应,共27例,占48.4%。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7例,占12.7%;神经系统不良反应8例,占14.3%;全身反应6例,占10.7%;出现其他不良反应6例,占10.7%。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涉及皮肤、皮肤附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在临床用药时应当结合临床症状,积极进行药敏实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疗效和安全性好、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但由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故有学者认为须在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肤敏感试验(以下简称为“皮试”)。但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否必须进行皮试、如何进行皮试和皮试的临床意义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均还无定论。本文介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归纳国外对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进行皮试的必要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虽观点不一,但认为进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意义不大的依据较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并研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接受头孢菌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200例患者,分析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所发生不良反应的中,以皮肤过敏反应较多,占比49.50%;消化道反应次之,占比21.50%;心脑血管反应不良反应占比12.5%;肝胆系统不良反应最少,占比2.00%。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可能与患者年龄、过敏体质、过敏史、情绪状况、药后饮酒等有关,并且不良反应会累积机体多个系统,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问诊,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设计合理的用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刘伟浩  钟永基 《今日药学》2012,22(4):250-252
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皮肤过敏试验的临床现状、存在问题,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的药物的选择、浓度、皮肤过敏试验的方法、皮试液贮存的条件、时间等方面的探讨,减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医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4月华宁县中医医院收治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患者120例,就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且拟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进行干预。结果120例中出现不良反应25例(20.83%),其中肝肾毒性反应4例、变态反应12例、胃肠道反应4例以及血液系统反应5例;临床选择有效方法给予相应治疗后,上述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结论临床在选择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备好应急预案,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等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