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收集30例胡蜂蜇伤患者和10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33(IL-33)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胡蜂蜇伤组血清IL-6、IL-8、IL-33水平均升高(P0.05);与胡蜂蜇伤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比较,MODS组血清IL-6、IL-8水平升高(P0.05);MODS评分与血清IL-6、IL-8水平呈正相关(P0.05)。提示IL-6、IL-8可能协同参与胡蜂蜇伤并发MODS的过程,早期检测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对于预测MODS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2012—2017年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0例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72例)和非AKI组(418例),分析两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胡蜂蜇伤致AKI的危险因素。与非AKI组比较, AKI组患者年龄大、器官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蜇伤伤口数量、首次就诊时间、蜇伤部位、血红蛋白水平、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等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KI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显著大于非AKI组。首次就诊时间过长、多处蜇伤、贫血、头部蜇伤、蜇伤后24 h内补液量偏少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胡蜂蜇伤患者早期治疗,积极预防AKI的发生,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检测对重度窒息新生儿预后评估的价值,为新生儿重度窒息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惠东医院出生的重度窒息新生儿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儿入组后即刻、6 h、12 h、24 h检测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清除率变化情况,并跟踪观察组患儿不同时间段出现不良预后情况(膈疝、死亡、多器官功能障碍)。将不同观察时间点的血乳酸清除率与不良预后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血乳酸清除率检测对新生儿重度窒息预后的预判价值。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入组即刻、入组后6 h、12 h、24 h血乳酸清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入组即刻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入组后不同时间(P0.05),观察组患儿血乳酸清除率入组即刻及入组后6 h明显低于入组后12 h和24 h(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入组后即伴有器官功能衰竭,随着入组时间的增加,预后不良事件均有发生,不同时间点的不良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预后率与入组即刻、入组后6 h、12 h、24 h的血乳酸清除率均呈负相关(均P0.05),但以入组后6 h血乳酸清除率与不良预后率相关性最高(r=-0.893,P=0.004)。结论重视出生后重度窒息新生儿6 h的血乳酸清除率检测对患儿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应充分利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及早对重度窒息新生儿采取急救方案,提高重度窒息新生儿的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重度窒息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8.3%(18/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PaO2、PaCO2和SpO2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血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胡蜂毒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根据预试验结果拟定的毒素剂量,分别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和胡蜂毒素100、 200 mg/kg,以制备胡蜂毒素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另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MODS组和粉防己碱组。MODS组和粉防己碱组大鼠皮下注射胡蜂毒素200 mg/kg,粉防己碱组同时给予粉防己碱0.2 mg/kg。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T (cTnT)、丙氨酸转氨酶(ALT)、胱抑素c (Cys-c)及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组织损伤情况采用HE染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和胡蜂毒素低剂量组比较,胡蜂毒素高剂量组血清cTnT、ALT、 Cys-c及NSE水平显著升高,符合MODS诊断标准。与MODS组比较,粉防己碱组血清cTnT、 ALT、 Cys-c及NSE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分析表明, MODS组肝、肾、心和海马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损伤明显,粉防己碱组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损伤减轻。提示粉防己碱对胡蜂毒素导致的MODS有干预作用,可用于重度胡蜂蜇伤MODS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描述胡蜂蜇伤皮肤损害的分类及特征,探讨皮肤损害与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性,以及皮肤损害对重症胡蜂蜇伤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十堰市太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7例胡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蜇伤针数、皮肤损伤形态、各项临床检测指标及患者28 d存活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与胡蜂蜇伤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进而采用岭回归分析以识别影响因子;胡蜂蜇伤皮肤坏死与器官功能指标间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以评价相关因素对重症胡蜂蜇伤的预测价值。结果167例患者中非重症104例(62.3%),皮肤表现以局部红肿、少许出血为主,蜇伤针数<30针,其中<10针53例(51.0%)、10~ 19针34例(32.7%)、20~29针17例(16.3%),多为单发、轻度器官损害;重症患者63例(37.7%),以皮肤坏死为主要表现,其中蜇伤>90针6例、61~90针6例、30~60针39例、10~29 针9例、<10针3例, 器官功能损害为多发且持续时间较长,该组患者皮肤坏死发生率、蜇伤针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重症组(P<0.05)。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蜇伤针数、皮肤坏死及SOFA评分对病情分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坏死与器官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蜂蜇伤针数对应的AUC值0.954,最佳界值0.870(敏感度0.889,特异度0.981), 其蜇伤针数的临界值(cut-off)为25;皮肤坏死对应的AUC值0.799,最佳界值0.598(敏感度0.857,特异度0.740);SOFA评分AUC值0.872,最佳界值0.643(敏感度0.825,特异度0.817)。结论 皮肤坏死及蜇伤针数是早期评估胡蜂蜇伤病情严重程度的简易、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在重症胡蜂蛰伤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7年7月入住我院急诊ICU的223例重症胡蜂蛰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186例)和死亡组(37例),结合APACHEⅡ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胡蜂蜇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法对乳酸、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其对判断重症胡蜂蜇伤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生存组患者的入院时动脉血乳酸值、 24 h动脉血乳酸值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而生存组患者的24 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重症胡蜂蛰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症蛰伤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24,P0.01), 24 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0.318,P0.01);动脉血乳酸水平预测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5.1 mmol/L,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63%; 24 h乳酸清除率预测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22.1%,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83.3%。结论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在重症胡蜂蛰伤病情判断、预后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且检测方便、简捷、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收集2004年1月—2018年12月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78例胡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胡蜂蜇伤时间、地点、针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过敏反应情况,计算最高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 SOFA)。分析胡蜂蜇伤的临床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SOFA评分的影响因素。胡蜂蜇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的山林和农田,蜇伤伤口以头颈部为主,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多≥6 h,以局部疼痛、皮肤荨麻疹、消化系统症状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为主要临床表现。胡蜂蜇伤患者SOFA评分与蜇伤月份、蜇伤针数、消化系统症状呈正相关(P<0.05),消化系统症状可能是严重胡蜂蜇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神经影响,并进行相应的早期处理干预,分析其获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舟山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00例,根据高胆红素血症(NHB)分为NHBⅠ组(220.5~256.5μmol/L,60例)、NHBⅡ组(256.5~342μmol/L,70例)、NHBⅢ组(342μmol/L,70例),同日龄正常足月儿200例为对照组。采用神经行为评分(NBNA)检测出生2~5 d、12~14 d、26~28 d共检查3次,并予干预治疗,观察干预后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1)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最低,NHBⅢ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最高。早期干预后,各NHB组的血清胆红素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到出生后26~28 d,NHBⅠ组血清胆红素接近对照组(P0.05),NHBⅡ组、NHBⅢ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2)早期干预后,观察组NBNA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对照组NBNA评分最高,NHBⅢ组NBNA评分最低。早期干预后,各NHB组的NBNA评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到出生后26~28 d,NHBⅠ组NBNA评分接近对照组(P0.05),NHBⅡ组、NHBⅢ组NBNA评分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对照组神经行为发育商数评分最高,NHBⅢ组最低。干预后,各NHB组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第12个月,NHBⅠ组、NHBⅡ组评分接近对照组(P0.05),NHBⅢ组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程度不同的高胆红素血症水平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均有一定影响,需进行早期干预,可获得满意的疗效,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0.
正胡蜂蜇伤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率较高。对于胡蜂蜇伤的诊治尚无全国性的指南。本专题首次规范了胡蜂蜇伤的诊断治疗方案,提出病情分级的标准,尤其强调早期急救的"黄金6 h",处理要点简称为"四个两",即两早(早评估和早处理)、两抗(抗过敏和抗休克)、两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和两化(水化和碱化)等理念。1胡蜂蜇伤的基础研究现状由于对蜇伤胡蜂种类缺乏明确鉴定、对胡蜂毒液动物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