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 目的:观察芪防鼻敏颗粒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白介素 4(IL 4),白介素 17(IL 17),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及鼻黏膜γ干扰素(IFN γ)、白介素 6(IL 6)、TNF 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1.17 mg·kg-1),鼻炎康组(0.6 g·kg-1),芪防鼻敏颗粒高(26.48 g·kg-1)、中(13.24 g·kg-1)、低(6.62 g·kg-1)剂量组。采用卵蛋白(OVA)建立AR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连续14 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R大鼠血清IL 4、IL 17、TNF α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IHC)检测鼻黏膜IFN γ、IL 6、TNF α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 4、IL 17水平明显上升(P<0.01);鼻黏膜IFN γ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IL 6、TNF α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氯雷他定组、芪防鼻敏颗粒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L 4水平显著下降(P<0.05),芪防鼻敏颗粒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 17水平明显下降(P<0.05),氯雷他定组、鼻炎康组、芪防鼻敏颗粒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TNF α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高、低剂量组大鼠鼻黏膜IFN γ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高、中剂量组IL 6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组TNF α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氯雷他定组相比,鼻炎康组、芪防鼻敏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 17水平明显上升(P<0.05),鼻炎康组、芪防鼻敏颗粒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 4水平明显上升(P<0.05),芪防鼻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TNF α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鼻炎康组比较,芪防鼻敏颗粒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L 4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芪防鼻敏颗粒低剂量组相比,芪防鼻敏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 17水平明显上升(P<0.05),芪防鼻敏颗粒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L 4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芪防鼻敏颗粒可增加AR鼻黏膜IFN γ表达,降低血清IL 4、TNF α、IL 17水平及鼻黏膜TNF α、IL 6表达。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探讨保妇康栓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疗效及对子宫颈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MI 1)、转化生长因子SymbolbA@1(TGF SymbolbA@1)mRNA表达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给予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冷冻治疗。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颈组织ICMI 1 mRNA和TGF SymbolbA@1 mRNA表达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CMI 1 mRNA和TGF SymbolbA@1 mRNA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白介素 6(IL 6)和白介素 1(IL 1)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IL 6和IL 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月经期和月经周期无明显变化,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保妇康能有效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降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患者子宫组织ICMI-1mRNA、TGF-β1m RNA表达以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辅助治疗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ACO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的急性加重次数及稳定期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FEV1% pred、FEV1/FVC、PEF日变异率)、诱导痰炎细胞分类和比例、血清炎症因子(IL 4、IL 6、TNF α)水平、SGRQ评分和6 min步行距离(6 MWD)等指标等变化。 结果:观察组随访1年后急性加重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稳定期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EF日变异率较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降低,巨噬细胞比例升高(P<0.01),且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巨噬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IL 4、IL 6、TNF α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SGRQ评分降低,6MWD值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用于辅助治疗ACO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张建伟  顿利杰 《中国药师》2013,(10):1557-1558
摘 要 目的: 观察百令胶囊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68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饮食、降糖、降压、纠正贫血、保护肾功能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1.0 g,po,tid,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以及Scr、BUN、腰围、体质指数、腰臀比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BUN、腰围、体质指数、腰臀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辅助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 6、TNF GFR及CRP等炎症因子水平,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都兴东  赵娜娜 《中国药师》2015,(9):1591-1593
摘 要 目的: 晕吐宁颗粒对小鼠及豚鼠抗眩晕作用及初步机制探讨,为该药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机械旋转使小鼠产生眩晕后,通过迷宫实验与跳台实验测定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盐酸地芬尼多片,10 mg·kg-1·d-1),晕吐宁颗粒低、中、高剂量三组 (3,6,12 g·kg-1·d-1)小鼠逃避电击所用时间,并观察各组眩晕小鼠的进食量;观察外耳道注入三氯甲烷的眩晕模型豚鼠摇头和眼球震颤次数,观察晕吐宁颗粒的抗眩晕作用。结果: 晕吐宁颗粒各剂量组能够显著缩短眩晕小鼠逃避电击所用时间(P<0.01或0.05),增加眩晕小鼠进食量;降低眩晕豚鼠的摆头和眼球震颤次数(P<0.01, P<0.05)。结论: 晕吐宁颗粒对眩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比较过敏性哮喘患儿舌下免疫治疗(SLIT)前后外周血血清IL 2、IL 6、IL 21及TGF β1水平变化,观察其疗效。方法: 112例过敏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根据病情调整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观察组同时加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疗程2年。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IL 2、IL 6、IL 21及TGF β1水平,观察患儿哮喘症状评分及肺功能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05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52例)完成治疗。观察组患儿血清IL 2及TGF β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 6及IL 2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日、夜间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年后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LIT治疗有助于恢复过敏性哮喘患儿免疫失衡,对改善哮喘患儿日夜间哮喘症状评分及肺功能有效。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铁线莲总皂苷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吲哚美辛,10 mg瘙簚kg-1),铁线莲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AA大鼠模型,观察药物对大鼠体质量和足爪肿胀度的影响;测定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的水平,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 8(IL 8)、IL 10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含量。结果: 给药后第8天开始,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铁线莲总皂苷能有效缓解大鼠体质量变化,缓解大鼠的足爪肿胀度(P<0.05或P<0.01),高剂量铁线莲总皂苷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高、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线莲总皂苷各给药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AA大鼠血清中SOD、MDA、NO和GSH PX水平,除铁线莲总皂苷低剂量组对NO指标影响不显著外,其余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MDA、NO和GSH PX水平在高、低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铁线莲总皂苷各组大鼠血清中IL 8和TNF α含量显著降低,IL 10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组在调节IL 10和TNF α的作用上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L 8和IL 10在高、低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铁线莲总皂苷对AA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制脂质过氧化及抑制致炎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ivd,qd。两组疗程均为2周。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治疗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于发病24 h内,治疗第3天、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 6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 6水平相比较。结果: 治疗第7天开始观察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此后NIHSS评分持续下降;对照组NIHSS评分则在治疗第10天开始显著下降(P<0.05)。治疗第7天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入院24 h内血清IL 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L 6水平从治疗第7天开始逐渐下降,治疗第14天时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IL 6水平在治疗第10天后逐渐下降,但对照组各时段血清IL 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开始观察组血清IL 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血清IL 6水平最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最高值(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降低其血清IL 6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6(IL 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方法,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po,q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苦参素胶囊0.2 g,po,tid。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及ALT水平、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及血清TNF α、IL 6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HBeAg阴转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IgM、IgA、IgG含量,以及血清TNF α、IL 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或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抗HBV疗效显著,并且能显著提高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免疫应答水平、降低血清TNF α、IL 6含量,控制肝内炎症发展,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朱明武  马文旭 《中国药师》2015,(8):1343-1345
摘 要 目的: 观察百蕊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季节性流感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季节性流感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蕊颗粒治疗,治疗3 d后对比两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发热、咽喉红肿、咳喇、头痛及全身痛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 百蕊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季节性流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脑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C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注射液+小脑电刺激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21d。评估3组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双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双侧差值(Dvp、Dvm)等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管搏动指数、脑循环储备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C组的72.5%(P<0.05)。3组治疗后NIH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B组两项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3组治疗后Vp、Vm 均较前明显升高,DVp、DVm及血管搏动指数较前明显下降,脑循环储备功能明显改善(P<0.05);A、B组各项参数均优于C组(P<0.05),且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脑循环功能仪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纠正脑循环状态异常。  相似文献   

12.
乔永莉 《中国药师》2015,(12):2076-2079
摘 要 目的: 探讨联用环磷腺苷葡胺和参麦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 支气管哮喘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环磷腺苷葡胺和参麦注射液静滴,疗程均为14d。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Th1、Th2细胞水平,应用ELISA方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IL-4、IL 10以及IFN-γ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①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Th1、Th1/Th2、IFN-γ表达上调,IL-4、IL 10表达下调,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Th2表达下调(P<0.05或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有效率94.74%,对照组有效率83.7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用环磷腺苷葡胺和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明确,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失衡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观察苦参素胶囊对BALB/c小鼠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体外种植瘤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传代培养人肝癌SMMC 7721细胞株,建立体外种植瘤小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氟尿嘧啶(5 Fu)组(25 mg·kg-1)、苦参素胶囊高剂量组(90 mg·kg-1)、苦参素胶囊低剂量组(45 mg·kg-1),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 d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测定IL 2水平。摘取瘤株,称量湿质量,计算抑制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素胶囊高、低剂量组可显著升高小鼠血清IL 2含量(P<0.01或P<0.05);抑制体外种植瘤生长(P<0.001或P<0.05);高剂量组上述作用与5 Fu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HE染色可见小鼠肿瘤细胞核染色变浅,肿瘤细胞数量减少。结论: 苦参素胶囊对BALB/c小鼠人肝癌细胞株体外种植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体外循环(CPB)下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保护效果。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各31例。DEX组恒速输注DEX 0.5μg·kg-1·h-1,对照组恒速输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其余麻醉用药两组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10 min(T1)、停机时(T2)、停机后4 h(T3)、停机后12 h(T4)和停机后24 h(T5)监测两组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IL) 6、IL 8、IL 10的水平以及患者生命体征,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观察时间、术后24h发生SIRS例数及住院天数。结果: T1~T5时两组患者血清CRP明显升高(P<0.05);T3~T5时DEX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2~T4时对照组血清TNF α明显升高(P<0.05),T2、T3时DEX组血清TNF α明显升高(P<0.05);T3、T4时DEX组血清TNF α低于对照组(P<0.05)。T2~T5时两组血清IL 6明显升高(P<0.05),T1~T5时两组血清IL 8明显升高(P<0.05),T1~T3时两组血清IL 10明显升高(P<0.05);T2~T4时DEX组IL 6、IL 8低于对照组(P<0.05),T1~T3时DEX组IL 10高于对照组(P<0.05)。T3~T5时两组患者WBC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且对照组WBC高于同期DEX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观察时间、术后24 h内诊断SIRS例数、住院天数、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期间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能降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一定程度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观察组加用奥拉西坦胶囊和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侧支循环开放率,以及两组治疗前后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降低(P<0.05),而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oCA总分和记忆力得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MoCA总分和各单项得分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侧支循环开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对于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纠正事件相关电位P300异常,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 观察百令胶囊对腹膜透析患者腹透液中间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行腹膜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均应用1.5%腹膜透析液,6 000 ml·dd-1,试验组再加用百令胶囊2.5g,po,tid,共观察6个月。1个月时评估两组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清除指数(Kt/V)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较两组患者1,3,6个月时肾功能及腹透液中TGF-β1水平变化。结果: 透析1个月时,两组Kt/V及Ccr比较无差异,血肌酐均明显降低(P<0.05),3,6个月两组血肌酐水平无明显波动。对照组1,3,6个月TGF β1水平逐渐升高(P<0.05),试验组TGF β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百令胶囊可降低患者腹透液中TGF β1水平,从而抑制腹膜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2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8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注射液1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ivd,qd。两组疗程均为14 d。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量评分,以及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变化。观察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3%(P<0.05)。治疗后,观察组NDS评分较前明显降低,而ADL评分较前明显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DS及ADL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神经节苷脂钠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良好,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改善患者NDS及ADL评分,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9%(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在治疗后循环缺血(PCI)眩晕中的价值与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83例PCI患者病历资料,其中采用常规治疗加氟桂利嗪治疗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脑心通治疗的46例(观察组),比较两组GC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GCS评分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PCI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84例IB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调整饮食、胃肠解痉药和止泻药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po tid。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8和TNF-α水平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IL-8和TNF-α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IBS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作用机制与其能抑制IL-8和TNF-α的表达,降低血清IL-8和TNF-α水平,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