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二氧化碳(CO_2)气腹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气腹压力不同随机分为两组:低压力组(10mm Hg)和高压力组(14mm Hg),每组30例。于术前、术后1h、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在各时间点,两组PT、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APTT较术前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FIB、DD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高压力组的FIB、DD水平升高幅度显著大于低压力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低气腹压力和高气腹压力均可导致术后高凝状态,但低气腹压力对凝血和纤溶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8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开腹胃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均无显著差异,但2组术后24 h的PT水平均较术前显著缩短,而术后0、24 h的APTT和INR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术后0、24 h的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物(DD)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对照组术后24 h的FIB及术后0、24 h的DD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研究组术后24 h的FIB水平及术后0、24 h的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均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明显影响,而腹腔镜手术的影响更为明显,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术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外伤围术期凝血功能对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80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轻型组(GCS 13~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按术后3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继发性脑梗死组及无继发性脑梗死组,迟发颅内血肿组及无迟发颅内血肿组,按术后2周内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监测术前2 h及术后2 h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围术期的凝血指标异常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与轻型组比较,中及重型组患者在术前2 h内的PT及APTT延长,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型组在术后2 h内PT及APTT延长、DD升高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脑梗死患者与无继发性脑梗死患者比较,PT缩短,PLT及DD增高(P0.05);而迟发颅内血肿患者与无迟发颅内血肿患者比较,PT均延长,DD增高(P0.05),其中发生继发性脑梗死及迟发颅内血肿患者在术后2 h内PT及PLT结果与术前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术前2 h PT延长,DD升高(P0.05),其中死亡组患者在术后2 h内PT及DD指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评估脑外伤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巴曲亭对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骨科就诊治疗的86例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有无应用巴曲亭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不同时间段凝血功能指标与血常规水平。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手术完成时、术后24 h APTT、PT、TT均较术前延长,且PT、TT时间长于观察组,FIB均较术前降低,且低于观察组(P 0. 05);两组在手术完成时与术后24 h RBC、Hb、HCT、Plt水平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RBC、HCT在同一时间段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397)。结论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巴曲亭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且降低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维持患者正常凝血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术中全身肝素化与非肝素化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9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非全身肝素化,持续生理盐水冲管;对照组44例,采用小剂量全身肝素化,无鱼精蛋白中和.造影时程不超过15 min.比较两组患者造影术中导管内部分凝血或成束纤维凝血、术后血栓形成、术后出血、凝血四项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造影术中均无导管内部分凝血或成束纤维凝血,术后无血栓形成;两组造影术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PT、APTT、TT低于术前,FIB高于术前,术前术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术前术后24 h的PT、TT、FIB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PTT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全身肝素化对血液出凝血指标影响较小,而非全身肝素化患者术后有潜在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74例行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输注冰冻血浆。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结果:两组术前1 h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 d,对照组FIB、TT、APTT、PT较术前1 h有所下降,而实验组FIB、TT、APTT、PT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中行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过程中,及时输注冰冻血浆,可有效弥补血液中凝血因子不足状况,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集量和存放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检人员65例,分别采集2.0、1.8、1.6mL,立即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将检测后的1.8mL样本继续存放于室温(22~28℃),4℃、-20℃,于24h后再次上机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随着采血量的下降,PT、APTT、FIB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和4℃存放24h后PT、APTT、FIB检测结果出现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存放24h后PT、APTT结果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检测结果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护理人员在采集凝血标本时要严格控制采血量(1.8mL±10%),同时凝血标本如不能立即检测,建议将样本离心后存放-4℃,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样本,更要避免反复冻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卡贝缩宫素联合Bakri球囊填塞对剖宫产产后出血量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卡贝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akri球囊填塞止血。对比两组产后2、24h出血量及术前、术后24h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变化。结果 观察组产后2、24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两组PT、APTT均短于术前缩,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Fbg较术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贝缩宫素联合Bakri球囊填塞止血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量,改善产妇凝血指标,推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风险分级护理干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国际通用的Autar评分量表评估患者DVT的风险,根据DVT风险分级状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21 d DVT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 d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凝血酶时间测定(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及血浆D-二聚体测定(DD)。结果研究组术后14,21 d总计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PT,TT,APTT,FIB,D-D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7 d的PT、TT、APTT、Fdp、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 d(P0.05)。结论风险分级护理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提升预防效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检查对妊高征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妇产科收治的妊高症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行产检的正常妊娠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T、FIB、APTT和DD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APTT显著更低,FIB、DD显著更高(P0.05),与轻度妊高征者相比,中度和重度妊高征者PT、APTT明显更低,FIB、DD明显更高,与中度妊高征相比,重度妊高征者FIB、DD更高、APTT更低(P0.05),观察组重度妊高征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7.25%(19/51)]显著高于轻度[18.00%(9/50)]和中度者[20.25%(16/7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率[24.44(44/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7/100),P=0.00)]。结论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D水平较正常孕妇有较大变化,且随着病情加重指标变化越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可通过检查孕妇PT、FIB、APTT和DD水平预测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LC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对应气腹压力7 mmHg、10 mmHg、13 mmHg。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1 h、术后24 h,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3组各时间点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7 mmHg组FIB术前与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D术前与术后1 h、24 h,术后1 h与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0 mmHg组PT术前与术后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术前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术前与术后1 h、24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3 mmHg组PT术前与术后1 h、术后1 h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术前与术后24 h、术后1 h与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PTT、FIB术前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术前与术后24 h、术后1 h与术后24 h及FIB术后1 h与术后24 h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T、D-D、INR术前与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气腹压力下的LC手术均可引起患者术后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形成高凝状态,随着压力增高,影响的指标增多,故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宜尽量选择低气腹压力,以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22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根据产后出血量不同,将出血量500ml的109例产妇作为对照组、≥500ml的117例产妇作为观察组。结果所有产妇均于剖宫产前48h及剖宫产24h后经肘静脉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四项指标,对比两组产妇产前及产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率、凝血四项指标水平,以明确凝血四项指标在产后出血中的预测价值。观察组产前及产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与产后,观察组PT、TT及APTT水平均较对照组高,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前、产后PT、TT、APTT及FI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PT、APTT水平较产前高,FIB水平较产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TT水平与产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凝血四项指标异常密切相关,产前积极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可有效预测产后出血,为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功能变化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130例老年腰椎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65)和治疗组(n=65),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凝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术后创口引流量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PT和APTT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间术后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升高(P0.05),术后14天呈下降趋势(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创口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下肢静脉血栓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腰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较低分子肝素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无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或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的择期脊柱手术患者(ASAⅡ~Ⅲ),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5000 U/kg,n=18)和生理盐水组(C组,n=18);分别于注射前(T0)、注射后1 h(T1)、注射后2 h(T2)、注射后3 h(T3)抽出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血小板1 min,5 min和最大聚集率(PAG1、PAG5、PAGM),并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结果]注射乌司他丁组后1h,W组APTT,PT较注射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2h,TT较注射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3h,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注射后1h,APTT显著性延长(P<0.01),用药后2h,PT显著性延长(P<0.05),用药后3h,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前后及组间比较PA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5000 U/kg乌司他丁可改善脊柱手术患者术中患者的凝血状态,减少术中微血栓综合征,预防术中术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黎昌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4):5700-5701
对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应用不同的人工胶体,观察其对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将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聚明胶肽,观察组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及术毕的APTT、PT、TT、FIB及PLT等凝血功能。与手术前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T、APTT、TT延长,FIB和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凝血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对肝移植术患者应用聚明胶肽与6%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血液稀释,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凝血功能,安全可靠,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肌间静脉增宽与膝关节镜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从而肯定超声诊断下肢肌间静脉增宽在关节镜术中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体育医院2015年6月-2017年8月超声科接诊的388例创伤科入院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术前下肢肌间静脉内径大于5mm者为静脉增宽组共72人,术前下肢肌间静脉内径小于5mm为对照组共316人,观察术后有无血栓及凝血指标异常(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术后1周内静脉增宽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20.8%(15/72),均位于小腿,对照组无血栓形成,两组对象的血栓形成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静脉增宽程度增加,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明显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血栓组患者DD及FIB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血栓组比较,术后血栓组的FIB含量明显增高,而APTT水平明显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肌间静脉增宽与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随着肌间静脉宽度的增加,血栓形成率增加。住院患者的血凝指标也可以反映血栓形成情况,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对妊高症患者剖宫产术后凝血状态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妊高症行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组,n=20例);静脉自控镇痛组(V组,n=20例);未用镇痛组(C组,n=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2h、术后24 h、术后48 h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 P组PT术后各时点明显较V组和C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PTT术后12h、24 h较V组和C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D术后各时点明显较V组和C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和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TT、Fib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妊高症患者剖宫产术后凝血系统有抑制作用;静脉自控镇痛对妊高症患者剖宫产术后凝血状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方法将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只输注FFP,观察组(24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组患者输注后凝血功能都有所改善,PT、APTT、FIB、TT和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TT,尤其是FI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急性创伤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需输血治疗的94例创伤性患者,根据输血量进行分组,其中48例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46例需少量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凝血四项、D-D及FDP水平。结果输血前,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APTT、PT、TT、FIB、D-D及FD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 d,观察组APTT、PT、TT、D-D及FDP均较输血前及对照组高,FIB较输血前及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APTT、PT、TT、D-D、FDP较输血后1 d降低,FIB较输血后1 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5 d,观察组APTT、PT、TT、FIB、D-D及FDP与输血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大量输血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四项、D-D及FDP改变,可能造成患者凝血功能紊乱,输血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避免引发相关并发症,提升大量输血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朱琳 《全科护理》2016,(10):1013-1015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宫腔镜手术病人低体温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行宫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术中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术中应用加温保护,记录两组病人术中低体温反应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低温、寒战、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前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TT、PT、FIB、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保温能有效降低宫腔镜手术病人低体温反应,保护病人凝血功能,有利于促进病人术后苏醒,提高病人术后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