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乳酸(Lac)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脓毒症患者90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未休克组(50例)和休克组(40例);按住院28 d内生存状态将40例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28例)和死亡组(12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90名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Lac、RDW、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休克组Lac、RDW水平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未休克组和休克组Lac、RDW、CRP、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休克组Lac、RDW、CRP、PCT、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未休克组(P0.05)。存活组Lac、RDW、CRP、PCT及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休克组Lac、RDW水平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Lac、RDW水平可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且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对脓毒症休克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浆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9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并分别根据否合并休克、入院7 d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根据是否合并休克分为无休克组102例及休克组27例;按入院7 d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93例和死亡组36例。比较无休克组和休克组的RDW及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情况;对RDW与血乳酸、SOFA、APACHEⅡ评分分别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无休克组与休克组患者RDW、血乳酸、SOFA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RDW、血乳酸、PCT、SOFA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DW与PCT、SOFA及APACHEⅡ评分存在正性相关关系。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RDW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水平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79例患者资料,分析脓毒症严重程度、不同感染部位及预后脓毒症患者PCT水平及SOFA评分,比较其差异,分析PCT与SOFA相关性,及其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PCT水平及SOFA评分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腹腔感染患者PCT水平高于其他部位感染者;第5天PCT水平及SOFA评分对于脓毒症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入院第1天死亡者与生存者PCT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PCT水平对于腹腔感染患者诊断价值较高,PCT水平及SOFA评分在评估脓毒症严重度及预后上有一定意义,动态观察其变化对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合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和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病例观察及诊断试验研究.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共识会议,严格将入选病例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非SIRS对照组.测定24 h内的炎症指标、SOFA评分及PCT浓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08例患者入选,其中对照组59例,SIRS组57例,脓毒症组52例,严重脓毒症组28例,脓毒性休克组12例.血清PCT浓度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09(P=0.000).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0.020,SOFA评分的AUC为0.973±0.011(P均=0.000).判断最佳诊断界值PCT为>0.375 μg/L,SOFA评分为>3.5分,其约登(Youden)指数分别为0.808和0.8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CRP混杂因素后PCT和SOFA评分与脓毒症发病明显相关,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84.794和10.761(P均=0.000),并且可以预测脓毒症的发病概率.SOFA评分是脓毒症疾病预后的最显著因子,OR值为2.084(P=0.000 2).结论 传统炎症指标和C-反应蛋白(CRP)是鉴别SIRS和非SIRS的有用指标,但不是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可靠指标.PCT是早期诊断脓毒症并能与SIRS鉴别的特异性较高的炎症指标;结合SOFA评分和PCT可以预测脓度症的发病概率;根据PCT值的变化,再结合SOFA评分可以客观判断脓毒症病情的严重性.SOFA评分与脓毒症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老年严重脓毒症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32例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住院28天病死率、血凝血酶原时间(PT)、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血清IL 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通过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ICU脓毒症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对90例入ICU后发生脓毒症的患者在第1、3、5、7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CT水平,同时监测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并进行APACHEⅡ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死15例,治愈75例。病死组在治疗后第5、7天PCT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者PCT水平、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PC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优于目前临床上应用的CRP炎症反应参数,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有助于疾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措施,为临床脓毒症患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EICU收治的97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随访28 d,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3例和存活组6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入院时诊断、机械通气应用、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CT、CRP、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PCT、CRP、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死亡的ROC曲线下AUC分别为0.778、0.743、0.722、0.736、0.875。结论:年龄、PCT、CRP及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是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应针对性给予相关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血小板(PLT)对脓毒症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160例ICU危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按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按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组分为非脓毒性休克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所有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大于10分。收集入院24h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非脓毒性休克组、脓毒性休克组和对照组间的PLT、CRP、PCT差异,脓毒症组PCT、PLT与SOFA、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CT、PLT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PLT明显低于非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CRP、PCT明显高于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CRP、PCT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组PCT与SOFA、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LT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OC曲线确定PLT≤100×10~9/L,PCT≥2.0μg/L为最佳截点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0.857,灵敏度分别为89.4%、87.4%,特异度分别为74.2%、69.8%。结论 PCT联合PLT对脓毒症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继发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122例肺炎患者,其中单纯肺炎52例为肺炎组,肺炎继发脓毒症57例为继发脓毒症组,肺炎继发脓毒性休克13例为脓毒性休克组;比较3组PCT、CR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绘制ROC曲线,分析PCT、CRP、APACHEⅡ评分对肺炎继发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诊断价值;继发脓毒症患者70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2例和死亡组3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PCT、CRP、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继发脓毒症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肺炎组白细胞计数、PCT、CRP、APACHEⅡ评分[7.59(5.44,10.28)×10~9/L、0.12(0.05,0.33)μg/L、26.85(7.95,74.40)mg/L、2.0(1.0,4.0)分]低于继发脓毒症组[12.20(7.25,17.55)×10~9/L、0.80(0.21,1.96)μg/L、97.80(55.95,127.40)mg/L、11.0(7.5,17.0)分]、脓毒性休克组[15.90(7.00,22.34)×10~9/L、3.49(0.29,50.00)μg/L、122.90(48.90,200.00)mg/L、21.0(15.5,26.0)分](P0.05),继发脓毒症组PCT、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5.0(3.0,7.0)分]低于脓毒性休克组[9.0(7.5,11.5)分](P0.05),白细胞计数、CRP水平与脓毒性休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CRP、APACHEⅡ评分及三者联合检测诊断肺炎继发脓毒症的AUC分别为0.791、0.770、0.924、0.943,诊断脓毒性休克AUC分别为0.736、0.718、0.898、0.899;肺炎继发脓毒症死亡组年龄[(69.9±15.2)岁]、SOFA评分[(7.7±3.5)分]、氧合指数SOFA评分[3.0(2.0,4.0)分]、意识障碍发生率(71.1%)、APACHEⅡ评分[(16.7±7.1)分]高于生存组[(58.6±21.3)岁、(4.7±1.9)分、3.0(2.0,3.0)分、37.5%、(9.6±5.0)分](P0.05);氧合指数SOFA评分增高及APACHEⅡ评分增高是肺炎继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79,95%CI:1.307~6.791,P=0.009;OR=1.179,95%CI:0.997~1.394,P=0.050)。结论 PCT、CRP及APACHEⅡ评分对肺炎继发脓毒症诊断有一定价值,APACHEⅡ评分对肺炎继发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诊断准确性高于PCT、CRP,且三者联合可提高肺炎继发脓毒症的诊断效能;氧合指数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升高是肺炎继发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创伤性脓毒症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肝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创伤性脓毒症13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7例。观察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血常规、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和肝功能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和7 d, APACHEⅡ评分两组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红素(TBIL)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较治疗前降低或缩短,血小板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血中性粒细胞、D-D、FIB、PT、APTT、CRP、PCT、IL-6、TNF-α、TBIL和AST低于或短于对照组,血小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创伤性脓毒症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保护肝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中心专科管理与供应室集中式管理在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该院消毒供应中心口腔器械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专科管理,实验组采用供应室集中式管理。比较两组器械清洗合格率、管理问题发生率、质量评分、管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管理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器械清洗合格率、质量评分、管理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采用供应室集中式管理,可有效提高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改进护理工作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类少见的以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和黏膜黑斑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病因尚不完全清晰,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道症状和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为主。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内镜检查常可发现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基因检测常可发现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1(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STK11)或称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基因突变,诊断准确率高。对于PJS目前多为个案报道,尚缺乏系统性认识。我们对PJS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采用腹腔镜技术切除骶前囊肿的经验和教训,推广微创外科技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6月33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骶前囊肿患者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全组按计划完成肿物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24.4±62.0)min.术中发生直肠损伤1例,骶前静脉丛出血1例,术中并发症6%.术后并发直肠漏2例,占6%.术后住院时间为(6.7±4.3)d. 33例中2例失访. 1例于术后1 年出现骶前囊肿复发.结论采用腹腔镜技术切除骶前囊肿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有助于改善术中显露,增加操作空间,提高对肿瘤的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联合应用大蒜素胶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大蒜素胶囊联合EC方案(盐酸表柔比星注射液90mg/m^2+环磷酰胺90mg/m^2,第1天,21d为1个周期,连续4个周期)。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EC方案化疗4个疗程。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比较(治疗组共70例次,对照组69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患者化疗前CD3^+(53.76±4.29)%;CD4^+(40.19±3.71)%;CD8^+(28.61±2.75)%;CD4^+/CD8^+1.41±0.16。化疗后CD3^+(52.41±4.44)%;CD4^+(39.49±4.06)%;CD8^+(28.70±2.76)%;CD4^+/CD8^+1.35±0.94。对照组患者化疗前CD3^+(54.35±4.09)%;CD4^+(40.70±4.09)%;CD8^+(27.62±3.60)%;CD4^+/CD8^+1.49±0.24。化疗后CD3^+(44.27±6.67)%;CD4^+(35.39±4.96)%;CD8^+(30.48±3.43)%;CD4^+/CD8^+1.17±0.20。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有所下降、CD8^+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由(54.35±4.09)%降到(44.27±6.67)%]、CD4^+[由(40.70±4.09)%降到(35.39±4.96)%]、CD4^+/CD8^+[由(1.49±0.24)降到(1.17±0.20)]有所下降、CD8^+有所上升[由(27.62±3.60)%升到(30.48±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17、4.60、5.71、-3.02,P值分别为0.000、0.000、0.002、0.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D4^+、CD4^+/CD8^+明显上升、CD8^+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应用大蒜素胶囊可以改善因化疗引起的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置管且规律透析大于3个月的275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死亡的60例为观察组,继续规律腹膜透析的215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与对照组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构成比分别为15.0%(9/60)与5.6%(12/215),进入腹膜透析治疗时年龄分别为(50.6±14.3)岁与(45.7±13.2)岁(t=-2.518),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6.0(4.5,9.4)与5.1 (4.2,6.6),血钾分别为(4.2±0.7)mmol/L 与(4.5±0.7)mmol/L(t=2.14),血肌酐分别为721.0(585.0,891.3)μmol/L与847.0(723.3,1033.3)μmol/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进入腹膜透析治疗时年龄、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年龄、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水平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洁  杨耀鹏 《临床荟萃》2019,34(2):140-14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大容量液体复苏与住院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重症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入院时生命体征,入院24小时液体复苏量、治疗结局等相关指标;根据液体复苏量的不同进行分组,寻找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共包含231例,入院24小时液体容量≥6 000 ml有76例,平均补液量为(7 628±3 018) ml;<6 000 ml有155例,平均补液量为(4 642±2 018) ml,两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0.53%和21.94%(P<0.05)。大容量补液组多器官功能衰竭比例减少(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P<0.035);有创机械通气比例、血液净化比例减少(P<0.05)。结论 入院24小时内大容量液体复苏能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死亡风险,多器官功能衰竭比例,因此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予于早期足量补液。  相似文献   

17.
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及发展预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医院采用的护理管理方法。即护理质量经验管理法;目标管理法;系统化管理法;标准化管理法;全面质量管理法;国际质量规范化管理。通过比较其优点,面向21世纪,提出了理想的护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胎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石蜡标本77例PE,其中早发型重度PE 35例、晚发型重度PE 42例和正常孕妇30例胎盘组织中M-CSF和TNF-α的表达。结果(1)M-CSF在对照组、晚发重度PE组、早发重度PE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9/30)、61.90%(26/42)、82.86%(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0,P<0.05),且早发重度PE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18.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发重度PE组阳性表达比晚发重度P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7,P<0.05);(2)TNF-α在对照组、晚发重度PE组、早发重度PE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10/30)、69.05%(29/42)、91.43%(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1,P<0.05),且早发重度PE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χ^2=21.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发重度PE组阳性表达比晚发重度P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9,P<0.05);(3)在PE中M-CSF和TNF-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441,P=0.000)。结论早发型重度PE中胎盘损害较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PE患者胎盘组织中M-CSF和TNF-α水平在PE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丹术是我国古代一种有关人体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其核心是周天功。通过临床及实验观察发现,习练本功,可充分发挥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适应性,是祛病健身的良方。  相似文献   

20.
Equivalence or non-inferiority in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wo medical diagnostic tests is a common medical problem. Statistical tests of non-inferiority of diagnostic tests have long been a subject of interest in medicine and biostatistical research. Accuracy of a continuous diagnostic test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area under 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 conventional non-inferiority test for areas of two parametric ROC curves has been proposed by Zhou, Obuchowski, and McClish [Zhou XH, Obuchowski NA, McClish DK. Statistical Methods in Diagnostic Medicine. New York: John Wiley; 2002]. In this paper, we showed that this conventional approach is anti-conservative and proposed a new statistical test based on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 to achieve designed type I error rate. Simulation studies supported this new test to be appropriate for small sample size or highly correlated diagnostic moda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