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多病因的累及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综合征。CSVD的临床表现除急性卒中外,还包括慢性CSVD如认知障碍、步态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其中CSVD所致卒中约占全球卒中人数的五分之一,并且在导致认知障碍的病因中,CSVD所致的血管性痴呆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位居第二[1]。目前为止,CSVD的诊断多通过临床症状及头颅磁共振来进行影像层面的诊断,其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近期皮层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2]。研究显示,我国CSVD所致的腔隙性梗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5%~50%[3],  相似文献   

2.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常见的隐袭性脑血管病,由于多起病隐匿,临床存在静寂现象,容易被患者甚至临床医师忽视。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和脑萎缩。随着CSVD负担逐渐加重,患者可出现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情感障碍和二便障碍等症状[1]。  相似文献   

3.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是导致脑卒中、其他血管事件和痴呆的重要因素,近半数的血管性痴呆是由于小血管病引起的。2008年国际卒中会议和欧洲卒中会议上提出"小血管病引起大问题"的论点[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及广泛应用,CSVD逐渐被识别及关注。本文着重对常见的脑小血管病从其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脑小血管病影像标志共识指南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老化的常见伴随疾病,并且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存,可加剧认知障碍和躯体残疾。由于在CSVD影像学特征术语的命名、定义、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等方面均缺乏一致性,因此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2012年,由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神经影像研究专家组发布共识指南,确立了代表CSVD 6种关键性损伤的神经影像标志的术语及其定义,并对影像采集及科学报告的一致性提出了指导意见。这6种CSVD神经影像标志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应在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中,充分应用这份共识指南,从而促进CSVD的影像学诊断、影像采集和分析以及科学报告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老年患者认知障碍和痴呆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其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和脑萎缩。虽然其临床表现通常是隐匿的,但以上脑部病变的存在常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步态异常、膀胱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风险相关[2]。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在CSV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和内皮功能障碍与CSVD有关[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与眼底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3—8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TIA或轻型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对每例患者完善磁共振成像和眼底照相检查,半自动测量视网膜动静脉直径,评估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血管弯曲度,观察眼底出血、微血管瘤、硬性渗出、软性渗出、动静脉交叉、静脉串珠的情况。根据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有无EPVS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眼底病变与EPVS之间的关系。对TIA和轻型卒中患者的EPVS进行计数及程度分级,并对EPVS的数量进行ln对数转换为正态分布数据,进一步分析EPVS的等级及数量与眼底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23例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99例,TIA患者24例;无EPVS组52例,EPVS组71例。EPVS组患者在年龄[(68.61±12.71)岁与(63.37±13.53)岁,t=-2.198,P=0.030]、高血压病史[52例(73.2%)与25例(48.1%),χ2=8.118,P=0.004]、眼底血管瘤[17例(23.9%)与5例(9.6%),χ2=4.196,P=0.041]、眼动静脉交叉征比例[50例(70.4%)与8例(15.4%),χ2=36.488,P<0.05]、眼底动脉硬化程度[1(1,2)级与0(0,1)级,Z=-7.454,P<0.05]方面均高于非EPVS组;EPVS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entral retinal artery equivalent,CRAE;(106.31±15.02)mm与(113.89±11.86)mm,t=3.014,P=0.003]、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值(arteriole-to-venule ratio,AVR;0.54±0.07与0.59±0.05,t=4.553,P<0.05)均小于非EPVS组。回归分析发现眼底动脉硬化程度(OR=7.781,95%CI 2.876~21.055,P<0.05)和高血压病(OR=3.203,95%CI 1.049~9.777,P=0.041)是TIA和轻型卒中患者有无EPVS的独立相关因素。EPVS的严重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r=0.764,P<0.05),与CRAE呈负相关(r=-0.287,P<0.05),与AVR呈负相关(r=-0.422,P<0.05)。ln转换后的EPVS数量与EPVS严重程度高度相关(r=0.972,P<0.05)。进一步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因素后,ln转换后的EPVS数量与动静脉交叉征呈正相关(B=0.556,95%CI 0.203~0.910,P=0.003),与眼底动脉硬化呈正相关(B=0.417,95%CI 0.259~0.576,P<0.05),与AVR呈负相关(B=-4.213,95%CI-6.712^-1.714,P=0.001)。结论:高血压病和眼底动脉硬化是TIA和轻型卒中患者EPVS的独立相关因素;TIA和轻型卒中患者EPVS的等级及数量与眼底病变有相关性,EPVS的数量越多,动静脉交叉征出现比例越高,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CRAE越小,AVR越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脑小血管具有运输血液、调节脑血流、构建血脑屏障等重要作用。当这些血管单元发生病变引起一系列临床事件时称为脑小血管病(CSVD)。在CSVD早期出现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并持续存在,导致血浆成分从屏障损伤处漏出诱发局部血管及神经细胞损伤。文中对CSVD的血脑屏障损伤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轻度帕金森样体征(mild parkinsonian signs,MPS)可能与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CSVD)有关。探究CSVD患者中各影像学指标以及整体影像负担与MPS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8-03—2019-08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小动脉硬化性CSVD患者,并记录了血管危险因素、血液学指标等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指标。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评估MPS,调整年龄、性别、卒中病史等血管危险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CSVD影像学指标以及整体影像负担与MPS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98例患者中45例(48.9%)发生MPS。分别对CSVD各影像学特征、CSVD整体负担与MPS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腔隙(OR=3.426,P=0.012)、重度PWMH(OR=2.946,P=0.039)、重度DWMH(OR=7.058,P0.001)、中重度BG-EPVS(OR=3.297,P=0.015)、CMB(OR=2.987,P=0.014)、CSVD总体负担(OR=2.062,P 0.001)与MPS显著相关。结论 CSVD的影像学标记物以及整体负担,可能是小动脉硬化性CSVD患者MPS的标记物,提示MPS的发生与进展和血管病理损伤累积有关,可通过控制血管危险因素预防CSVD的进展,从而减少MPS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9.
脑小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俊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8):853-870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年龄相关脑血管疾病,由各种因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CSVD可急性起病,表现为脑实质出血或者缺血性卒中;多数则隐匿起病,缓慢发展,临床上通常缺乏特异性表现,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血管性痴呆)、平衡步态异常、精神情感改变、尿失禁及  相似文献   

10.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范畴,和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扩大的周围间隙、脑萎缩共同组成CSVD[1]。CMBs是一种影像学概念,是脑部微小血管(200μm)病变所致的血液微量渗漏、含铁血黄素沉积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CMBs的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CMBs部位及数量与认知障碍、CMBs与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高危人群的认知衰退及情感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李伟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1):1038-1040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 isease,CSVD)是一种临床及影像综合征,病变累及脑的穿通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临床表现为卒中、痴呆、情感障碍及步态异常,影像学表现为近期皮层下梗死及微梗死灶、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WMH)、微出血及出血灶、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萎缩。脑小血管病是累  相似文献   

12.
脑小血管病诊断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脑内直径200μm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发生的各种原因的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学、影像学、临床症状、体征等表现的综合征。病人的脑小血管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小动脉硬化等病理改变,脑组织则可发生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脑白质疏松(whitematter lesions,WML)、血管周围间隙增宽(enlarg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脑小血管病变(CSVD)患者基于磁共振(MRI)评估高疾病负荷危险因素及与脑小血管阻力的关系,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方法 纳入2017-01—2021-12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CSVD患者185例,根据MRI评估疾病负荷状态分为高负荷组(114例)和非高负荷组(7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价患者高疾病负荷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和ROC曲线分析脑小血管阻力与高疾病负荷间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6.30±7.72)岁比(69.56±9.90)岁]、合并高血压[41.43%(29/70)比60.53%(69/114)]、合并吸烟[22.86%(16/70)比27.19%(31/114)]、收缩压水平[(138.55±15.97) mmHg比(149.39±18.54)mmHg]、脉压差水平[(56.77±5.24)mmHg比(63.92±7.15)mmHg]、血肌酐水平[(69.19±5.79)μmol/L比(77.89±5.40)μmol/L]、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47±2.09)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入院后10 d内完成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影像总负荷(0~4分),并按此将患者分为轻中度组(0~2分)和重度组(3~4分)。记录ABPM结果并计算动态血压相关参数。分析动态血压相关参数与CSVD影像总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326例,轻中度组183例,重度组143例。重度组年龄[(68.0±12.3)岁vs.(62.2±12.0)岁,P<0.00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6.22(12.50,18.86)mmol/L vs.13.30(11.00,16.22)mmol/L,P<0.001]、24 h平均收缩压[(148.75±17.63)mmHg vs.(144.47±17.82)mmHg,P=0.031]、夜间平均收缩压[(145.14±20.54)mmHg vs.(139.27±20.26)mmHg,P=0.010]、24 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16.89%(14.09%,20.16%)vs.15.37%(13.02%,18.63%),P=0.013]、24 h舒张压加权标准差[11.55%(9.53%,13.76%)vs.10.37%(8.54%,13.18%),P=0.040]、夜间收缩压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ighttim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SD)[15.77%(12.07%,21.56%)vs.14.11%(10.42%,17.81%),P<0.001]高于轻中度组患者,载脂蛋白A水平[(1.25±0.25)mmol/L vs.(1.30±0.21)mmol/L,P=0.039]低于轻中度组患者,且重度组男性(65.73%vs.54.10%,P=0.034)、既往脑梗死(34.27%vs.14.21%,P<0.001)、非杓型血压(81.82%vs.70.49%,P=0.018)患者所占比例较轻中度组高;Spearman相关分析示:NSBP-SD与CSVD影像总负荷呈正相关(r=0.203,P<0.001),夜间SBP下降率与CSVD影像总负荷呈负相关(r=-0.20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既往脑梗死(OR=2.700,95%CI:1.512~4.822,P=0.001)、NSBP-SD(OR=1.085,95%CI:1.041~1.131,P<0.001)、年龄(OR=1.034,95%CI:1.013~1.055,P=0.001)、男性(OR=1.856,95%CI:1.132~3.041,P=0.014)、非杓型血压(OR=1.974,95%CI:1.106~3.522,P=0.021)可能是CSVD影像总负荷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SVD患者NSBP变异性、非杓型血压可能是CSVD影像总负荷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且NSBP变异性越高,夜间血压下降率越小,CSVD影像总负荷可能越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及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CSVD患者209例,ELISA法检测入院次日血清SIRT1水平。使用Fazekas量表对入组患者脑白质病变进行评分,并评估CSVD患者的腔隙性梗死、脑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增大。为评估SIRT1和CSVD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对CSVD的每个影像学标志物的负荷进行评分,并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将脑白质病变分为轻度无症状WMH组与中重度WMH组。分析入组患者血清SIRT1表达水平与不同程度的脑白质病变是否相关,以及血清SIRT1表达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SIRT1仍然是中重度WMH(OR=1.25,95%CI=1.034~1.512,P=0.021)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SIRT1表达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OR=0.979,95%CI=0.817~1.173,P=0.819),脑微出血(OR=0.996,95%CI=0.860~1.153,P=0.958)和中重度EPVS(OR=1.147,9...  相似文献   

16.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之一,与其他脑小血管病的病理改变、认知障碍和增龄等有关。笔者现围绕EPVS的影像学特点、磁共振可视化评分及EPVS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临床医生对该领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共306例脑出血患者以CT结果为依据,采用多田公式计算脑出血量,MRI评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和分级,于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价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随访1年记录1年内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共306例患者根据有无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分为EPVS组(129例)和无EPVS组(177例),EPVS组患者功能预后不良比例[75.97%(98/129)对36.16%(64/177);χ~2=47.469,P=0.000]和生活质量较差比例[44.19%(57/129)对20.34%(36/177);χ~2=20.058,P=0.000]均高于无EPVS组。亚组分析显示,EPVS轻度组患者功能预后不良比例[52%(39/75)对77.78%(42/54);χ~2=8.929,P=0.003]和生活质量较差比例[25.33%(19/75)对55.56%(30/54);χ~2=12.173,P=0.000]均低于重度组。EPVS组脑出血1年内出血性卒中复发率[6.98%(9/129)对1.13%(2/177);校正χ~2=5.770,P=0.016]和缺血性卒中复发率[12.40%(16/129)对2.82%(5/177);χ~2=10.710,P=0.001]均高于无EPVS组。结论存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生活质量较差,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可以作为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脑小血管病主要是各种病因累及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从而引起急性脑卒中、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及步态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磁共振上主要表现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及脑萎缩。本文对脑小血管病在影像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由脑血管损伤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临床、影像成像和病理变化,包括脑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全球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群体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较为广泛。CSVD是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且在卒中、痴呆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认为,CSVD由多种机制引起,其中炎性反应参与CSVD的发生。关于炎性反应和CSVD发病机制的研究,往往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从血管角度,即炎性反应是否会参与衰老相关脑小血管损伤,成为小动脉硬化性  相似文献   

20.
龚灵毓  徐群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287-1291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是脑小血管周围充满液体的潜在腔隙。扩大的血 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已成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 公认的影像标志物之一。PVS的量化依赖于MRI,难点在于ePVS与腔隙灶的鉴别。PVS被证明与年龄、 高血压、其他CSVD影像学标志物、认知功能损害、全身性炎症相关,但仍缺乏较为长期的、针对不同 人群的队列研究。研究ePVS与CSVD病程的关系,有助于临床上对CSVD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