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一致性来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170例连续纳入的疑诊脑动脉硬化症的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分别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硬化症及严重程度判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患者经TCD及头颅MRA检查,结果同为正常者21例,同为轻度脑动脉硬化症者48例,同为中度脑动脉硬化症者49例,同为重度脑动脉脑动脉硬化症者29例。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硬化症具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Aaslid在1981年发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超声科华扬教授和神经科黄一宁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学者将其引入我国也走过二十年的路程,TCD的临床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已经被写入美国和欧洲卒中指南,对脑血流中微栓子信号的识别也被写入欧洲早中指南,对脑动脉自动调节功能研完的文章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际医学杂志。但在我国,TCD依然被误读误解,王拥军教授心痛无比地比喻TCD在中国是一个被委屈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梗阻性病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动脉血管梗阻性病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早期行TCD检查并与头颅CT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进行比较,分析TCD检测脑动脉血管梗阻性病变的准确性。结果梗死灶相对应的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者共51例,异常率为85.0%,其中大面积梗死者的异常率为89.7%,小面积梗死者的异常率为80.6%。结论TCD检测无创伤,可直接对脑动脉血管梗阻性病变作早期诊断,TCD与CT或MRA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208例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均在发病一月内行EEG、BEAM及TCD检查。结果 EEG异常74例,BEAM异常125例住院TCD异常率为100%。EEG与BEAM比较(X^2=25.06,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BEAM与TCD比较(X^2=4.12,P〈0.0 相似文献
5.
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评价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方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评价,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107例50~85岁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后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TCD检查。分别记录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CCA/EICA)不同回声斑块、斑块大小以及动脉狭窄程度;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内动脉虹吸段(SCA)、颈内动脉末段(TICA)、大脑中动脉M1段(MCA-M1)、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狭窄程度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不同回声斑块检出率;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和阴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阴性侧比较,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为40%~50%、>50%~70%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两侧狭窄血管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狭窄程度达>70%~90%和>90%时,CT/MRI阳性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前循环颅内血管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与阴性侧之间不同回声斑块大小及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虹吸段或颈内动脉末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CT/MRI阳性侧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发生率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CT/MRI阳性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和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阳性检出率均大于阴性侧(P<0.05);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血管两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基本相同,根据斑块回声和溃疡形成与否不能确定动脉-动脉栓塞的"责任斑块";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70%,以及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50%者,与同侧脑卒中的发生明显相关,二者联合应用有助于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5):337-345
Aaslid等于1982年首次报告了应用多普勒超声扫描记录颅内动脉血液速度的新技术,并推出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仪,其具有无创、检查费用低、易重复,可以在危重患床边检查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CDFI)、经颅多普勒(TCD)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经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和160例体检非脑梗者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结果脑梗死组160例患者中有107例颈动脉异常,对照组160例中颈动脉异常19例,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指标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查,对临床的病因治疗有指导性价值,而对中老年人进行联合检查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及意义分析。方法选取2018-01—2019-12在济源市人民医院接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308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1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并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低于对照组,而PI指数则高于对照组(P0.05);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7.0%(228/235)、特异性为86.3%(63/73)、阳性预测值为95.8%(228/238),均高于单纯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88.1%(207/235)、71.2%(52/73)、90.8%(207/228),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的检测方法,能够有助于对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判定,且符合度相对较高,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及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规范操作TCD及CDUS,影响了准确性,从而消弱了血管超声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进而导致临床医生对TCD及CDUS的结果存在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上矢状窦血栓患者颅内压(ICP)的可行性,研究TCD动脉、静脉参数及频谱形态与ICP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及判定预后。方法选择18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住院患者,取入院第1、7及14天为观察点,动态监测患者的ICP、脑灌注压(CPP)、波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中深静脉(dMCV)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TCD频谱形态,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上矢状窦血栓患者各观察点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6.32,P<0.05),随着ICP的升高,患者的dMCV平均血流速度、PI及RI呈上升趋势,MCA平均血流速度和CPP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达到高峰,持续到两周时略有恢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ICP与P1呈明显正相关(P<0.01,r=0.859);ICP与MCA-Vm呈明显负相关(P<0.01.r=-0.638);ICP与dMCV-Vm无相关性(r=0.07,P>0.05)。随着ICP的升高,动脉频谱表现为舒张期和收缩期血流的不同步下降,静脉频谱呈现血流升高的特征,表现为血流量与血管径的同步增加。结论TCD对临床可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筛选检测手段,TCD动态监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动脉和静脉血流的同步变化可以评估ICP增高的程度和脑部灌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经颅多普勒超声搏动指数(PI)与脑小血管疾病各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0例老年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价大脑中动脉(MCA)PI与脑白质病变(WML)、小卒中和微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MCA PI与WML有关(优势比,MCA PI每增加0.1增加1.13,95%置信区间为1.06~1.80;P=0.02)。就识别严重WML来说,在最佳MCA PI位点,曲线下面积、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0~0.80)、35.4%和86.6%。MCA PI与各种小卒中或微出血之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MCA PI与脑白质病变严重性相关,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MCA PI正常时患严重WML的可能性低。在老年患者,TCD可用来指导进行选择性MRI扫描以发现WML。 相似文献
13.
脑小血管疾病(cSVD)占卒中的20%~25%,它与卒中复发、癫痫、卒中后抑郁以及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现阶段被认为是卒中预后不良的标志,对cSVD 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无创的检测颅内血管病变的检查方法,因其操作简单、经济实用而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青睐。它是早期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可靠方法,可为颅内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客观的血流动力学基础。临床上,能够通过TCD 检测到由于cSVD 而引起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并且其异常程度还可间接反映出cSVD 的严重程度,为进一步了解cSVD 提供了帮助。现就TCD 在检测cSVD 的相关进展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流变化。方法 对于我科2001~2002年间行尿激酶或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进行溶栓前后的床旁TCD检查,采用TIBI血流信号分级法,将受累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分为六型:1.无血流型;2.微小血流型;3.圆钝型;4.衰减型;5.狭窄型;6.正常型。然后合并为3级:1、2型为Ⅰ级;3、4型为Ⅱ级;5、6型为Ⅲ级。同时评价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 符合条件者共49人,不同血流信号级别患者,NIHS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血流信号的改善,NIHSS评分亦有所下降。结论经颅多普勒在静脉溶栓时能协助了解脑血管血流情况,其血流改善与患者临床情况的改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相关脑梗死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并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偏头痛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运用TCD检测53例偏头痛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观察记录血流速度、频谱特征并与37例健康查体者比较结果:偏头痛相关脑梗死患者的颅内血流变化以增快为主,尤以后循环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偏头痛相关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后循环的脑血管痉挛或痉挛性狭窄,TCD对于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护下超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护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TCD辅助溶栓组和尿激酶对照组。TCD辅助溶栓组在尿激酶溶栓后2h内持续TCD监护。根据TCD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判断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评定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NIH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TCD辅助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6.9%明显高于对照组30.8%,溶栓后两组间NIH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TCD有助于增强尿激酶的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MRA、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颈动脉MRA异常12例(28.6%),脑MRA异常32例(76.2%),其中8例二者均异常,大多为颈动脉轻~重度狭窄;TCD异常30例(71.4%)(此30例脑MRA均异常);颈动脉超声异常16例(38.1%)(其中颈动脉MRA异常12例)。结论 MRA、TCD和颈动脉超声3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对颈动脉系统TIA的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 1 病例简介患者男,80岁,以"突发言语不能,左侧肢体乏力1 h"于2009年7月20日收住我院。患者发病前一天晚入睡时如常,夜间起床小便1次无明显异常,6:00左右晨起时发现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能,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1片,症状无改善,30 min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超声诊断及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娟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89-90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判断超声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56/61)高于单发性脑梗死组(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51,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性脑梗死组(χ2=4.4103,P=0.04<0.05)。②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性脑梗死组(χ2=9.6317,P=0.002<0.01),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首发脑梗死组(χ2=4.5955,P=0.0320<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严重。②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多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