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配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根据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特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神经发育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头穴透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 88)进行评估。结果通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童康复科2015-01—2016-06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3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按摩、引导式教育、理疗等,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1次/d,每次4~6个穴位,10d一疗程,停药5d后进入下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综合痉挛量表(CS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治疗前2组CSS评分、GMFM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评分明显降低,GMFM评分、ADL评分明显增加,且试验组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MFM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明显缓解肢体痉挛,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配合悬吊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力和H反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8—2017-08河南省省立医院9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单双号法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均给予运动训练、推拿、脑循环等常规疗法,对照组加用悬吊训练,联合组加用悬吊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儿童改良巴氏指数量表(ADL)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D区和E区评分显著提升(P0.05),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量表(MAS)评分、足背屈角均显著降低和综合痉挛评分量表(C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H反射潜伏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波幅和最大H波/最大M波(H/M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悬吊运动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明显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运动能力、肌痉挛症状、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和收缩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的痉挛型瘫痪患儿6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在康复中心接受康复但未行周围神经缩窄术患儿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康复训练,观察2组治疗4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区(20.39±1.23)分,E区(27.37±4.96)分;对照组分别为(19.62±1.26)分、(27.31±4.79)分。治疗后2组D区、E区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Berg评分(30.32±4.06)分,MAS评分(1.71±0.47)分;对照组分别为(30.62±4.03)分、(2.15±0.51)分。2组治疗后Berg评分与M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MAS评分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5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组(肌力训练组,30例)和常规康复治疗组(28例)。两组患儿入组后开始为期2周的康复治疗,2周后改由家长在家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6周、12周进行以下评定:(1)综合痉挛量表(CSS);(2)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3)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儿的CSS、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6周、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氏0.05),GMFM评分、步行速度治疗后6周、12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氏0.05)。结论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Bobath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03—2015-03我院收治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研究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儿均给予Bobath干预技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GM1治疗,2组患儿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与格赛尔发育量表(GDS)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卧位和翻身能区、坐位能区、爬和跪能区、站立能区和行走与跑、跳能区评分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适应性、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交评分出现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儿适应性、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社交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M1联合Bobath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具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强化康复护理训练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确诊脑瘫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康复,观察组增加强化康复护理训练,连续治疗3月末对比改善痉挛效果和改善粗大功能情况。结果治疗3月末,观察组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P0.05;2组均能够提高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但观察组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强化康复护理训练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肌肉痉挛程度,在促进患儿功能早期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对协同治疗效果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体位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SCP患儿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束感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及感觉统合训练,束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2组痉挛状态、粗大运动功能、体位控制。结果 束感组痉挛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束感组和常规组治疗3、6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Berg平衡量表(BBS)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束感组治疗3、6个月后GMFM、BBS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可有效缓解SCP患儿的痉挛症状,有利于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体位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脑瘫患者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01—2016-02在我院接受救治的67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结合患儿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33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4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评估2组患儿治疗效果,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评估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使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估患儿生理运动功能的差异,同时使用生活质量量表(PedsQL)评估患儿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1%较对照组的75.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运动功能及整体生存质量,对提升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 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痉挛三针"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8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头针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痉挛三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评分、GMFM-88中D区与E区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GMFM-88中D区与E区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0.7%)显著优于对照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痉挛三针"可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儿童内收肌肌张力,使患儿获得更好的独立行走及跑跳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性瘫痪(CP)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11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小脑电刺激组(40例),康复组(40例),对照组38例,小脑电刺激组:在系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康复组:仅给予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未经正规康复治疗,仅由家长在家康复训练。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及标准化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进行评定。结果不同组脑瘫患儿疗效结果比较,以电刺激组有效率最高,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依据GMFM评分结果,3组比较电刺激组分值及康复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电刺激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智力水平比较,仍以电刺激组最高,康复组次之,对照组最低。结论在系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改善CP患儿智力水平,提高其治疗效果,但对粗大运动功能恢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GM1联合中频电疗对脑瘫患儿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6—2014-06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64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2例,2组患儿均进行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及引导式教育等康复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GM1联合中频电疗等措施。2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GMFM评分),发育诊断量表(GESELL评分)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的GMFM各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观察组的GMFM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GESELL各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观察组的GESELL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1联合中频电疗对脑瘫患儿的神经功能康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局部肌肉注射肉毒毒素A(BTX-A)配合综合康复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12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经络导平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BTX-A,评价两组疗效。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评价疗效,两组运动功能、语言发育、应人能力、认人认物能力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13·02,10·66,P均<0·01)。结论BTX-A局部肌肉注射以缓解肌肉痉挛,使CP患儿畸形改善,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MOTO-med训练对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01—2015-10我院收治的8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MOTO-med训练,对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障碍[腘绳肌张力(Ashworth评分)、粗大运动评估量表(GMFM88量表)中的D、E两功能区得分、步态参数]的改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治疗后研究组Ashworth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粗大运动的D、E能区得分分别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粗大运动的D、E能区得分分别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且研究组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 MOTO-med训练对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有较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钴胺在脑性瘫痪患儿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32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组予甲钴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应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MFM-88)对患儿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4周后运动功能的肌力进行评估,应用改良Ashworth法评估患儿的肌张力,同时应用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GMFM-88评分、ADL评分均明显提高,小腿肌张力明显降低,且观察组GMFM-88评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小腿肌张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联合应用甲钴胺可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及肌张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48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早期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480例脑性瘫痪患儿年龄分组,≤6个月纳入A组,>6个月纳入B组,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进行早期干预。观察治疗效果,并对比治疗前后患儿GM FM 评分变化。结果 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儿治疗后GMFM 评分均明显上升,A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脑性瘫痪患儿早期行规范化运动康复疗法可有效改善预后,年龄越小,正常化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障碍训练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效果。方法将84例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其他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障碍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智力测评采用盖泽尔发育量表(Gesell)。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DQ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2组D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DQ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儿进行个体化的认知功能障碍训练治疗,可提高患儿的理解认知能力,提高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发育商或智商,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接受康复护理的1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基于引导式教育理念的康复护理方法。分别在初诊时和治疗结束后24周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对患儿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疗效。结果 :2组患儿治疗结束后24周时的GMFM能区评分均较初诊时显著提高(P值均0.05),并且研究组的评分(84.37±5.94)显著高于对照组(68.77±6.02)(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86.7%,52/60)亦显著高于对照组(68.3%,41/60)(P0.05)。结论 :将引导式教育理念引入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中能够显著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积极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分别在病情稳定后48h、康复治疗1周、2周、4周后通过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并采用ADL 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2周、4周时的Fugl-Meyer评分以及ADL 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程度分级均以Ⅲ度、Ⅳ度为主,观察组整体疼痛程度要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