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患者61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成形术,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术,其中2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早期死于心力衰竭,余59例均治愈岀院。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52.8±11.3)mm降至(47.9±8.9)mm(P<0.01),LVEF从(46±11)%升至(5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患者,同期处理二尖瓣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外科治疗(附3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外科治疗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结果。方法 自 1996年 12月至 2 0 0 1年 4月 ,38例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5例 ,年龄 32~70岁 ,平均 (5 8± 8)岁。术前纽约心脏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 4例 ,Ⅲ~Ⅳ级 34例。轻度二尖瓣返流 6例 ,中度 16例 ,重度 16例。合并室壁瘤 6例。除 6例轻度返流患者只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外 ,其余 32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手术。结果 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 ,无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症状消失 ,痊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Ⅰ~Ⅱ级。随访 37例 ,平均随访 (2 0 8± 14 3)个月 ,除 1例远期死亡 ,1例NYHA分级心功能Ⅲ级外 ,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 中度以上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二尖瓣成形术应为首选 ,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患者手术治疗后早期和远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为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外科治疗46例LVEF≤0.55的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二尖瓣成形术21例,瓣膜置换术25例.使用二维超声测量术前、术后早期和随访期间LVEDD和LVEF.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到42例,随访期死亡1例,生存者心功能改善.术后早期与术前比较,LVEDD从(67.02±9.83)mm缩小到(59.52±9.49)mm(P<0.05),LVEF从47.48±6.02提高到50.09±10.59(P>0.05).随访期,LVEDD和LVEF分别为(59.46±13.28)mm和(53.79±14.00)mm,与术后早期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二尖瓣成形术后如无残留及再发反流,LVEF在随访期内可进一步提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非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早期患者左心室逆重塑,随访期不再继续恶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瓣膜病理改变、心功能及术者经验等因素,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左室成形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左室室壁瘤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32例患者因左室室壁瘤并发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期进行左室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术。左室成形术手术方式包括:线性缝合16例(50%);心内膜环缩成形术9例(28%);心室内环状补片成形术7例(22%)。二尖瓣成形术入路包括:左室入路20例(62%),右房-房间隔入路11例(34%),房间沟入路1例(3%)。全部患者均同期行CABG。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上述患者手术中及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46~175个月随访。 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3%)。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和74%。随访期间,9%(3例)出现二尖瓣中量及以上返流,9%(3例)出现NYHA心功能Ⅲ~IV级。左室成形方式及二尖瓣成形入路对远期效果无显著影响。 结论 左室成形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左室室壁瘤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术后的近远期临床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室室壁瘤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对45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5.1±6.3)岁。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线性缝合术21例,心内膜环缩成形术24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血栓清除术12例。结果: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38例术后随访3~6个月,随访率84%,心功能I~II级,近中期无死亡患者。结论:根据室壁瘤的大小和病变程度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早期预后,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成形的患者。入组患者33例,二尖瓣成形环应用于所有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二尖瓣硬质成形环。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8.3±7.7岁,51.5%术前心功能分级大于2级,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为58.0±4.7mm,射血分数为52.3%±11.4%。终点事件为术后死亡、二尖瓣再次手术、术后出现二尖瓣中量以上返流需手术干预、心力衰竭。 结果 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20.3±8.5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瓣环扩张(p<0.05)、心功能大于2级(p<0.05)以及室壁瘤(p<0.05)是与终点事件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瓣环扩张(p<0.05)、心房颤动(p<0.05)和主动脉阻断时间(p<0.05)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瓣环扩张的患者较无瓣环扩张者有着更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HR, 5.64; 95%CI, (1.20, 28.05); p<0.05]。 结论 对于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二尖瓣瓣环扩张、心房颤动和较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影响其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瓣环扩张的患者较无瓣环扩张者有着更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对1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和左心室折叠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室壁瘤内取血栓4例、二尖瓣成形2例。无1例术后早期死亡。平均体外循环(187.3±20.4)m in,平均心脏阻断(105.3±18.50)m in。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均左心房室明显减小,左心功能改善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C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5月,对6例HCM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女各半,平均年龄(50.8±11.9)岁。4例行左心室流出道(LVOT)疏通术,1例行LVOT疏通 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室壁瘤切除 左心室再造术。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1例因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需安装心脏起博器。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了LVOT梗阻缓解,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的厚度减小,二尖瓣收缩期前向移动消除。平均随访期25.5个月。最近的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绞痛。5例LVOT疏通术患者,LVOT收缩末期压差明显降低,从(108.1±20.5)mmHg到(20.6±14.7)mmHg(1mmHg=0.133kPa,P<0.01),左心室后壁厚度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亦有减小(P均<0.05)。5例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结论:HCM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并未增加。当LVOT梗阻不能有效解除时,可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或修补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单纯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方法和远期随访结果。方法:自1988年4月至2000年9月,我院共对45例单纯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3.8±10.5)岁。病例入选标准:术前诊断为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舒张内径(left ventricle diastole diameter,LVDD)70mm者。该组患者中,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36例(占80%),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者9例(占20%)。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3例,Ⅲ~Ⅳ级32例。胸X线片C/T示:0.64±0.12(范围0.47~0.84)。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UCG)示所有患者均患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LVDD为(76.3±4.1)mm(范围:70.2~89.6mm),射血分数(EF)为(45.7±6.3)%(范围:30.0%~66.3%);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MVR。结果:全组45例患者中,围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4.4%,术后2w UCG示LVDD减小为(65±5.2)mm(与术前相比P0.01)。随访至2012年9月,37例患者得到随访,占总数的82.2%,平均随访时间为(13.8±0.12)年(144~264个月),至今存活患者23例,占62.2%,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Ⅰ级,14例患者心功能Ⅱ级,2例患者心脏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随访期间死亡12例,随访病死率为32.4%,失访2例,失访率为5.4%。因心脏原因死亡9例,占死亡例数的75%,主要原因慢性心功能不全和为抗凝并发症或合并肾功能不全。存活患者LVDD进一步减小达(60.0±6.1)mm,与术后围术期LVDD相比有明显缩小(P0.001)。结论:对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MVR是一种远期疗效好的外科治疗方法,术后患者左心室能够进一步缩小。远期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和抗凝并发症为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二尖瓣成形术36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67例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评价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10~2006-12进行二尖瓣成形术的7岁以上患者367例,其中瓣膜退行性病变295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26例;缺血性改变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0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术前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93例,Ⅲ级156例,Ⅳ级18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量轻一中度25例,中度109例,中到重度134例,重度99例;左心房内径24~71(45.10±9.13)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0~86(60.13±7.89)mm.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术中经打水实验或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满意,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14~83(34.99±8.30)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1~71(50.64±6.54)mm,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早期死亡1例;331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11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患者280例,Ⅱ级41例,Ⅲ级4例,Ⅳ级6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21~73(39.11±9.33)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4~79(50.04±6.51)mm,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92例患者二尖瓣无或微量反流,97例少量反流,27例少到中量反流,7例中量反流,2例中到大量反流,6例大量反流.4例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发生溶血,晚期死亡4例.结论:根据二尖瓣病变的特征进行选择,采用相应的成形技术,对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行食道超声心动图和注水实验能为判断手术效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