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孕28~40周)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与正常育龄未孕女性的区别.方法 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检测160例正常育龄未孕女性和160例妊娠晚期女性PT、FIB、APTT、TT、DD.结果 两组人群血凝指标中PT、FIB、APTT、DD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正常育龄未孕女性相比,晚期妊娠孕妇处于动态平衡的高凝状态,联合检测血凝指标PT、FIB、APTT、TT、DD,可及时了解孕妇凝血功能,提示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狼疮样抗凝物质(LA)对妊娠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浆蝰蛇毒时间(RVVT)测定40例正常妊娠妇女及32例非孕正常妇女的LA比值,同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妊娠组妇女L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T和APTT缩短,FIB升高(P<0.01).妊娠组LA比值与PT、APTT和FIB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0.72,0.71(P<0.01).结论妊娠妇女血液凝固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与LA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检查对妊高征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妇产科收治的妊高症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行产检的正常妊娠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T、FIB、APTT和DD水平及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T、APTT显著更低,FIB、DD显著更高(P0.05),与轻度妊高征者相比,中度和重度妊高征者PT、APTT明显更低,FIB、DD明显更高,与中度妊高征相比,重度妊高征者FIB、DD更高、APTT更低(P0.05),观察组重度妊高征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7.25%(19/51)]显著高于轻度[18.00%(9/50)]和中度者[20.25%(16/7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率[24.44(44/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7/100),P=0.00)]。结论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DD水平较正常孕妇有较大变化,且随着病情加重指标变化越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可通过检查孕妇PT、FIB、APTT和DD水平预测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孕晚期血浆凝血因子、D-二聚体(DD)的变化。方法比较、分析正常妊娠晚期孕妇(108名)和GDM患者(104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52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D的水平。结果GDM患者FIB增高,PT、APTT缩短,与正常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FIB增高,PT缩短,与正常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除1例并发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后,51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APTT较正常孕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孕妇比较,GDM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孕晚期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3例并发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深静脉血栓的GDM患者以及1例发生HELLP综合征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浆DD水平异常升高。结论 GDM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其孕晚期时血液存在高凝倾向,异常升高的DD可预测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86例患儿在诱导缓解后治疗期间,L-ASP使用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0.01);FIB、AT-Ⅲ显著降低(P<0.01),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用药结束后1周时PT、APTT、TT、D-二聚体较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FIB、AT-Ⅲ虽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P<0.01)。结论:L-ASP可引起AL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尤其对FIB、AT-Ⅲ影响明显,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8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D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的变化情况及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b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观察组PT、TT、APTT时间延长、DD水平升高,Fbg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PT、TT、APTT、Fbg及血浆D-D的变化,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的凝血系统变化。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ACL-9000,检测36例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大面积烧伤患者凝血系统功能障碍,PT、APTT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纤溶系统功能激活,D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出现异常,监测大面积烧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对了解患者病程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治疗、预防DIC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相关性,评价2型糖尿病的凝血功能.方法 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200例,HbA1c<6.2% 121例,HbA1c>6.2% 79例,分别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项目的 测试.结果 组内比较:HbA1c <6.2%组,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控制较好的糖尿病患者多伴有FIB升高;HbA1c >6.2 g/L组,APTT缩短,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控制较差的患者常伴有APTT缩短,FIB升高.两组间AP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PTT缩短与HbA1c呈正相关.结论 APTT可作为2型糖尿病凝血功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85例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玲  马芳芳  王厚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28-1928,193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LACL-TOP全自动血凝仪对85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T、APTT、FIB、TT及D-D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APTT、TT均延长,FIB减少,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判断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分析导致异常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01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634例恶性肿瘤组、243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PLT)进行检测.结果 恶性肿瘤组凝血异常率、PT、APTT、血浆Fib含量及D-二聚体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治疗组相比于初治组,血浆PT、APTT、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Fib含量在肺癌、食管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T、APTT延长,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增加,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了解肿瘤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变化.方法对6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于入院后1d(急性期)及出院前1d(缓解期),以及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分别抽血检测APTT、PT、FVⅢ:C、抗凝血酶活性(AT:C)以及D-二聚体等指标.结果慢性肺心病组缓解期P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其他指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慢性肺心病组急性期与缓解期比较,急性期APTT、PT显著缩短(P<0.05),FVⅢ:C显著升高(P<0.05),AT:C显著减低(P<0.05),D-二聚体显著增高(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和抗凝系统的紊乱,表现为高凝血活性、低抗凝活性和高纤溶活性,急性期比缓解期更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中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PT、APTT、TT、Fib测定均为凝固法,所有指标均由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结果对55例孕中期孕妇(实验组)与5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孕中期孕妇组PT、APTT、TT、Fib、ATⅢ、PC、PS、FDP和D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妊娠中期孕产妇凝血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妊娠相关的高凝血状态和存在血栓并发症风险,孕产妇需要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凝血及纤溶状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肺功能结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患者,每组32例.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9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14.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igecycline treatment on coagulation parameters, specifically fibrinoge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ections. We examined 20 cases of tigecycline-treated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ections, including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complicated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an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We monitored the relative markers of coagulation and renal and liver func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reatment. Fibrinogen (FIB)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use of tigecycline and normalized after the cessation of treatment. FIB level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recommended dose or a higher treatment dose. The FIB levels decreased more in the higher-treatment-dose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decrease in FIB levels or the FIB level recovery by age.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thrombin time (TT) were prolonged after tigecycline use. The TT decreased after the cessation of treatment, and the PT and APTT also decreased but not to a significant level. There was no change in platele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or creatinine (Cr) levels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The use of tigecycline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FIB levels, which returned to normal after the cessation of treatment. A high-dose treatment group showed greater decreases in FIB levels than did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recommended dose. The decline in FIB was not related to patient age. The use of tigecycline wa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PT, APTT, and TT.  相似文献   

15.
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妊娠妇女和60名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相比PT、APTT缩短(P〈0.05)此两指标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两者水平都显著升高(P〈0.01),FIB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D-二聚体随孕期增加而不断升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1),随孕期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常规行脑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滴注。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和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前凝血指标(PT、APTT、INR、FIB)及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及IN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67例IBD患者及50例健康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比较患者与健康者的差异,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各指标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者相比,IBD患者PLT、PT和FIB升高,MPV下降;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间PLT、MPV、PT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克罗恩病患者间PLT、MPV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和FIB与IBD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MPV与疾病活动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IBD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PLT升高、MPV下降,PT延长及FIB升高,PLT、MPV和FIB或可作为判断IBD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标识。对发现早期凝血异常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65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第1、3、5、15、30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结果介入治疗后第1天,PT、APTT较介入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5d以后,PT较治疗前均表现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介入治疗后15d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天FIB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成渐进性下降趋势,术后30dFIB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hild分级各组PT结果显示只有ChildA级第5天以后,PT较治疗前表现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应加强观察,尤其在介入治疗早期,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尤其对于Child C级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观察135例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凝血状况,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CPB下的心脏手术患者135例,分别在麻醉前、手术开始后而CPB前(未肝素化)以及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采静脉血.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全血激活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 Rate,CR)和血小板功能(Platelet Function,PF);同时用常规凝血检测方法检测AC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1)Sonoclot ACT、CR和PF三项指标在CBP前无明显变化,但在CPB后显著升高(P<0.05);(2)常规凝血检测的PT、APTT、FIB以及PLT的值CPB前无明显变化,但在CPB后显著升高(P<0.05);(3)患者术前、CPB前以及CPB后,采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的ACT值同常规凝血检测的ACT值存在明显相关.结论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可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患者围CPB期间的凝血功能,临床上完全可以替代常规凝血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