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滞针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偶然滞针过程中发现,病者针感较强。为了加强针感提高疗效,有意使针在穴位组织里滞涩不动。这就是从滞针到滞针术的简单过程。滞针术不仅可提高疗效,也扩大了针刺适应范围。滞针的实质是针体被肌肉组织缠绕,针体活动困难。滞针与滞针术的实质,没有区别;差异就在于滞针术的肌组织缠绕,只限于针尖部分,所以起针较容易,只轻轻倒捻几转即可。我们采用的是“三指式”滞针术。病者针感强烈时,用双手弹拉而闪提,即可使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2.
浅谈滞针术     
浅谈滞针术滞针术是建立在滞针基础上的一种针刺手法,是医生针刺时,有意在适当部位进行滞针操作,以加强针感和提高疗效的一种方法。为了进一步推广滞针术,笔者谈谈对此法的浅见。目前文献中普遍认为滞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一种针刺意外情况,具体表现为施针过程中出...  相似文献   

3.
沈潇婕  杜元灏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356-1360
滞针术是指毫针刺入腧穴后,将针柄向同一个方向进行捻转,使针身与肌纤维相缠绕的一种使针感保持持续且强烈的行针手法。滞针术临床多用于痛症、急症、顽症的治疗,相比于常规针刺治疗,其具有操作简便、取穴少、针感强烈等优势。对滞针术的起源、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展望,以期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滞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针灸》2009,29(9):726
滞针术与针刺异常情况中的"滞针"有质的不同.滞针术是指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单方向捻转至肌肉缠针出现滞针现象的操作手法,可结合滞针震颤术、摇柄术、飞弹术、提拉术、弹拨术、牵拉术等复合手法,适用于实证、痛证、痹症等,具有行气、催气等作用,可达到激发经气运行、促使循经感传、加速气至病所的目的.滞针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疼痛、组织损伤等;具体操作时注意针具的选择、进针的深度及捻转的强度、禁用或慎用的部位等事项.  相似文献   

5.
滞针术是现代毫针针刺常用手法之一,其优点是可以使术者对针感强弱的控制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程度,但如使用不当,亦能产生一些副作用。笔者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无数次亲身试针体验,就滞针术利弊及其运用要点作了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6.
滞针术是现代毫针针刺常用手法之一,其优点是可以使术者对针感强弱的控制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程度,但如使用不当,亦能产生一些副作用,笔者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无数次亲身试针体验,就滞针术利弊及其运用要点作了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滞动针疗法是以中医学阴阳平衡理论和经络学说为基础,借鉴现代理论及微创技术,将滞针和动针结合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1])。滞针术,又称为搓针、搓柄法~([2]),是将针常规刺入体内一定深度后,通过单向捻针等手法操作,造成人为滞针,以获得较强烈针感,试图提高针刺治疗效果的针刺方法~([6])。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云:"指搓者,凡转针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病,必讲理法方术;其中的术为关键。在针术中,包括进针、行针和出针;其中的行针最为重要。我在临床实践中长期摸索,总结出滞针术和颤针术两种方法,运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每获良效。滞针本是针刺中的异常,系由多种偶然原因引起;其实质不外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肌纤维缠针。滞针术是有意使针在穴位里滞而不动;其操作要领在于搓针。滞针的标志:医者会觉得针下沉紧,提插捻转不动;病者感到针下酸、重、胀、沉。滞针强度可  相似文献   

9.
为完善滞针术基础研究,对近年滞针术的基础研究报道进行梳理总结,包括滞针术的概念、历史源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针具的选取要求等。同时对滞针术的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析,根据对古籍记载的分析提出3种可能:1滞针术偏属补法;2滞针术偏属泻法;3滞针术可根据不同操作手法进行补泻,并认为现代临床研究中对滞针术的应用以泻法为主。但对于滞针术的手法补泻仍缺乏古籍文献理论及现代临床应用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滞针术临床应用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滞针术 ,是现代毫针针刺常用手法之一。其优点是可以使术者对针感强弱的控制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如使用不当 ,亦能产生一些副反应。经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 ,以及无数次亲身试针体验 ,就滞针术利弊及其运用要点作了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1.
田维柱教授认为针灸出针作为整个毫针刺法最后一步,包括很多技巧及注意事项,要双手配合,出针贵缓。个体化出针,辨证不同出针也不相同;出针前须施以捻转或提插以加强遗留针感,缓解滞针,并在出针后一定时间仍保留针感,增强"针刺后遗感";把握时机,强调气至及出针时针下感觉,结合补泻,邪气盛实证可摇大针孔,且不按针孔;正气不足虚证出针后应手按针孔;行针后快速出针为补,徐缓出针为泻;患者吸气时出针为补;呼气时出针为泻。不可只单向捻转,易滞针致患者疼痛;滞针应向滞针相反方向稍捻转,针体松动后缓慢出针;出针前行针得气不需特别强的针感,适度即可。出针贵缓与徐疾补泻中补法疾出针并不冲突,病有虚实,在疾病不虚不实及辨证不清时可缓慢出针;虚证可疾出针,多数可与开阖补泻的补法同用。注意患者身体状态、特殊部位(头、眼周等)以避免出针后意外,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2.
滞针提拉法是指在滞针的基础上加用提拉手法,该手法相比普通针刺手法具有针感强烈、得气迅速、作用时间长、远期疗效较好等优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总结归纳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其对于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但基础研究较少,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应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针刺手法的运用,是临床上能否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出“滞针术”与“螺旋弧度刮针法”现简要介绍如下。一、滞针术所谓滞针术,是指当针刺入机体一定深度后,使针体滞而不动,产生得气效果的针刺手  相似文献   

14.
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与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安眠穴组(68例)与常规针刺组(63例).安眠穴组取安眠穴,刺入得气后,采用滞针术,即轻轻单向搓转针体2~3转,待针体紧涩有“滞针”感,用示指轻抵针尾固定针身,拇指由下向上轻轻刮动针柄,留针30 min.常规针刺组取三阴交、神门、百会穴,施行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后,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常规针刺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改善及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安眠穴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且对以上各项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安眠穴组总有效率为91.2%(62/68),常规针刺组为74.6%(47/63),安眠穴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治疗失眠症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5.
于建江 《四川中医》2009,(9):105-106
目的:观察和验证滞针透针手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面瘫患者经局部选穴透刺滞针后面部悬灸20min。留针半小时,取针后患侧面部按摩3—5min。结果:80例患者痊愈72例,显效82例,治愈率90%。结论:滞针透刺手法治疗面瘫取穴少,见效快,适合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粗针疗法是以针灸学理论为基础,较为特殊的一种针法。粗针是直径约0.4mm,长4~6寸,由针柄、针体与针尖组成的合金钢针。采用粗针治疗具有针感强、刺激量大,针刺时间短,进针不易弯曲,很少有滞针和折针现象的优点。1年来对于内服中药效果较慢者,通过运用粗针疗法治疗顽固性囊肿结节性痤疮,颜面再发性皮炎均有一定的疗效。下面仅就自己的临床体会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7.
针感是针刺得气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得气针感与不同组织结构(皮肤,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关系的相关研究,认为得气针感是穴区多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产物,主要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而医者手下的得气感,即滞针感可能是运针过程中引起的穴区肌肉收缩所致。通过系统梳理,提出了基于不同穴区组织结构及其脑功能响应系统探讨不同运针手法在产生得气针感中的作用的研究新思路,以期为阐明得气针感的科学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东明  朱春燕 《陕西中医》1991,12(9):421-421
运用滞针术取神门透灵道、内关、足三里穴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38例,总有效率97.37%,体现了针术中“行针最为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滞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SC  Shan WZ  Sun SF 《中国针灸》2011,31(3):227-231
对近年来渐被针灸临床医师所关注、能够与多种针刺方法结合使用的"滞针术",从规范统一概念、"滞针术"与"滞针"异常情况的区别、针具的选择、操作方法、治病机制、应用范围、注意事项、推广优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此方法广泛适用于所有毫针治疗范围内的各科急、慢性病症,且操作简单、易学易懂、经济安全、无不良反应,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发英 《四川中医》2005,23(12):97-98
目的:观察透针接续滞针推拉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两针相对透刺,两针尖接续,单向捻转滞针,两针一拉一推,治疗顽固性面瘫.结果:32例患者经3~6疗程的治疗,治愈23例,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结论:透针接续滞针推拉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