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定患者24例,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共置入螺钉96枚。结果JOA评分:术前平均8.5分,术后平均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例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复位满意,20例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定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寰枢椎脱位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17例)施行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经7~32个月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胡伟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10):765-766
<正> 寰枢椎骨折脱位、横韧带断裂所致寰枢椎不稳,颈后路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横韧带断裂所致寰枢椎不稳的一种良好方法。寰枢椎不稳定使上部颈髓处于危险状态,可渐进出现颈髓压迫,也可出现外力作用下急性颈髓损伤,危及生命。所以需要应用寰枢椎牵引复位,解除颈髓压迫并行内固定及融合术,以维持上颈椎的稳定。本组采用后路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9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难以实施常用寰椎椎弓根螺钉,直接采用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行后路内固定。结果 9例患者术后颈部疼痛消失,颈部活动稍受限但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9例患者均已骨性融合,螺钉位置良好,未见断钉断棒及不愈合。结论同侧半寰椎后弓根技术具有手术难度低,出血量少,神经血管损伤率低等优势,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5.
枢椎脱位或半脱位作为累及颅颈区的某些损伤或疾病的一种病理状态,一旦发生寰枢椎不稳或脱位,便可能累及高位颈髓与椎-基底动脉,导致严重残废或危及生命.因此,脊柱外科倍受关注,在治疗原发疾病与损伤的基础上,矫正脱位、重建稳定,是外科治疗的重要目标,根据不同的病因,手术治疗中要求清除病灶、解除压迫、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性.内固定技术提供了即可得稳定,术中植骨促进了椎间融合,并允许术后患者颈围固定的情况下下地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带了的不便和相关并发症.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诊治方面已有了很大发展,逐渐诞生了多种多样的内固定方式,在技术和恢复脊柱稳定上各有优缺点.笔者通过复习近十几年文献,了解后路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稳定性和复位效果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寰枢椎不稳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5例6岁以下幼儿寰枢椎不稳症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并自体髂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术后CT扫描了解螺钉固定等情况,及分析术前术后JOA变化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个月JOA改善率为60%~98%(平均88.7%)。术后1年JOA改善率为68%~99%(平均92.1%)。术后复查提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无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幼儿寰枢椎不稳的螺钉后路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手术操作安全可行、内固定坚强牢靠。  相似文献   

7.
刘俊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5):174-175
目的探讨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9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术前讲解手术后的预期效果,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口腔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口腔护理,加强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注意预防肺部并发症。落实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结果9例患者均获不同程度的恢复,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手术复杂,风险极大,而术前护理宣教和预防及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护理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对8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施行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经10~22个月的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失稳足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和疑难伤病,随着交通伤、建筑伤不断增多及疾患检出率的提高,寰枢椎失稳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造成寰枢椎失稳的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外伤性和病理性三大类.由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上颈椎失稳的手术治疗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脊椎外科的高难度、高风险领域[1].其手术方法包括颈椎前路、后路内固定术,经口及咽后壁入路内同定术,微创内固定术等[2].本文就寰枢椎失稳的应用解剖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寰枢椎脱位多见齿状突相对于环椎前弓向上、向后脱位,导致颅颈交界区不稳定,产生延颈髓压迫及严重的继发损伤。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颈枕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结合三维塑型技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21例,疗效较为满意,初步总结临床经验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13~53岁,平均38.6岁;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8例;前路齿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如今临床上有效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施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进行有效治疗。结果在手术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有与置钉有关的并发症情况发生,且在随访期间,治疗效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均未发现患者有颈椎不平稳或复位丢失的情况,螺钉的位置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没有出现螺钉松动或断裂的情况,患者的寰枢椎都获得了比较好的骨性融合。结论有效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寰枢骨折脱位的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能够使患者得到快速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全组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固定捧断裂,3~6个月后x线片示所有病例均获植骨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本院2007年8月~2011年2月,选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18例,对其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以及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经X射线、CT复查示螺钉无松动,无断钉,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螺钉偏内致左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1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余螺钉位置良好,无脊髓、椎动脉损伤。3例术中在行寰椎后弓下方操作时损伤静脉丛,但无临床影响。4例骨折脱位完全复位,1例不完全复位;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5例D级均恢复至E级,13例E级无变化;患者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均完全恢复,旋转功能稍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为短节段固定,直视下置钉、复位,对颈椎影响小,寰枢椎的稳定性良好,提高了植骨融合率,脊髓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例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行经后路手术摘除及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全部切除,2例出现脑脊液漏,给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未发生颈椎畸形及活动受限,X线片示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结论 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手术风险大、应积极手术,术中尽量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应行寰枢椎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疗效差别.方法 选择收集我院就诊的3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后路组及前路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显示,后路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前路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对比显示,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结果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术后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治疗寰枢椎脱位较前路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好,其手术更加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6.
陈旧性寰枢脱位伴有脊髓压迫症临床不少见,按常规行颅骨牵引,后路减压内固定,通常不能使复位满意,脊髓压迫症状也难得以缓解。我院于2004年6月对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有脊髓压迫症的患者行经口咽前、后路二期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解决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核心是解除延髓及高颈髓的压迫和寰枢椎失稳,因此涉及两种手术——颅颈交界区减压和颅颈交界内固定术。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经口齿状突切除或松解,然后再行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此方式风险高、痛苦大、花费高,极易引起患  相似文献   

18.
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 ,多需施行寰枢椎的稳定手术。由于前路解剖的复杂和手术操作的困难及不易融合等因素 ,则较多采用后路融合术。在后路手术中 ,各种手术方式均有成功与失败病例 ,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植骨后等待骨融合的漫长过程中不能有效的控制头颈部的活动[1] ,而植骨的方式及诱导成骨的能力则是影响骨融合的另一原因。传统的后路融合术大多采用块状植骨加内固定。自 1994年元月~ 2 0 0 2年 4月我们应用Halo架术前外固定有效地控制头颈部的活动 ,术中应用后路自体松质骨加骨髓移植以增加骨愈合能力 ,取得寰枢椎融合 ,疗效满意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并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5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颈1/2融合翻修2例,寰枢椎管内外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手术时间2.0~4.0 h,出血量200~65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5~24个月定期随访,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具有可行性及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路"APOFLX"内固定装置应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田晓滨  赵筑川  韩伟 《贵州医药》2000,24(8):465-466
目的 研究和评估“APOFLX”装置在颈椎后路,特别是上段颈椎失稳行后路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4例寰椎前脱位 /和枢椎椎体骨折患者行后路植骨,并采用“APOFLX”内固定装置内固定。结果 4例获3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未见脱钩、断棒及松动现象。结论 该系统可使固定节段具有较强的内在稳定性,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