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粉防己煮散与其传统饮片汤剂在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对粉防己煮散和其传统饮片汤剂中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和浸膏得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时间点粉防己煮散中的总生物碱含量及出膏率均高于粉防己饮片煎液。结论:粉防己饮片制成煮散,可提高药材使用率,节省药材资源,为创新中药饮片的应用形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泽泻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煎出效果,为中药现代饮片的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以泽泻煮散颗粒在不同时间点的煎出液中23-乙酰泽泻醇B煎出率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比较泽泻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泽泻煮散颗粒1 g相当于传统饮片约1.2 g。结论:泽泻煮散颗粒的煎出效果较传统饮片相比有较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泽泻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煎出效果,为中药现代饮片的应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以泽泻煮散颗粒在不同时间点的煎出液中23-乙酰泽泻醇B煎出率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比较泽泻煮散颗粒和传统饮片的煎出效果.结果:泽泻煮散颗粒1g相当于传统饮片约1.2g.结论:泽泻煮散颗粒的煎出效果较传统饮片相比有较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四物煮散与原饮片化学性对比,证实等量入煎的情况下四物煮散煎出显著高于原饮片。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汤剂中阿魏酸、芍药苷、多糖和总煎出物煎出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计算综合加权评分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者之间的溶出。结果:四物煮散煎出量均显著高于原饮片,平均综合得分是原饮片的1.73倍。结论:等量入煎情况下四物煮散煎出率显著高于原饮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国内外中药饮片和汤剂的应用差异,以黄芩为代表比较不同用法对药物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为汤剂的临床应用方法提供参考,促进中药饮片和汤剂的合理使用。方法:以黄芩苷为考察指标,比较黄芩饮片传统煎煮用法和粉末冲调入药的差异;采用L9(34)正交实验进一步考察粉末用药的影响因素。结果:就黄芩苷溶出率而言,粉末用冷水分散,沸水冲调不及饮片传统煎煮方法,而用沸水冲调后短时间煎煮(1~3 min)可以达到90%以上的溶出率,优于饮片传统煎煮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表明粉末入药的影响因素是粉碎粒度〉加水量〉煎煮时间,其中粉碎粒度对溶出率有显著影响(P〈0.05),以中粉为最佳。结论:粉末入药使用方便,采用合理的使用方法,可以使药物成分溶出率大大提高,达到节约药材、降低成本,方便服用的目的,利于中药汤剂的推广和应用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我院YF12/3+1型中药与传统方法制备中药汤剂的质量。方法:挑选有代表性的中药饮片进行了煎药机煎煮与传统方法煎药的煎出率的比较。结果:实验表明:我院YF12/3+1型机器煎法比传统煎法有效成分煎出率更大。结论:我院YF12/3+1型机器煎法具有更优的煎出率,且煎煮时间短,可满足中药汤剂的质量和特殊用法的要求,便于病人携带,适宜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中药煮散的沿革、理论依据、实验和临床研究,从而制定出煮散的最佳粒径和常用量标准,分析论证了煮散的可行性以及优缺点,指出药物粉碎成颗粒煎煮可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根茎类中药材药物饮片制剂与中药生药颗粒剂的应用效能。方法选取本院药剂科的根茎类中药人参、黄芪以及党参2种药物的生药颗粒剂和生药材传统饮片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三种药物在不同煎煮次数下的有效成分煎出率和不同粉碎粒度下的有效成分煎出率。结果相同条件下,三种药物在不同煎煮次数下的有效成分煎出率、不同粉碎粒度下的有效成分煎出率均具有一定的差异,P0.05。结论根茎类中药生药颗粒剂和生药材传统中药饮品的有效部位提取效能具有较大的不同,同时中药材在不同粒度和煎煮次数下有效部位的煎出率具有较大的差别,可为药厂中药生药颗粒剂的生产和医院药房中药饮片的配制提供较为准确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汤剂质量的关键是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本文综合大量资料认为中药饮片的大小厚薄、炮制方法、配伍组合、用药量与煎出液量及煎药方法均能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的煎药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方法:联系资源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的工作实际,选取黄连解毒汤作为研究方剂,分别使用煎药机与传统中医煎药法进行煎煮,然后对比其煎煮汤剂的煎出率及疗效。结果:用传统的中药煎药法煎煮的汤剂,其煎出率更高,药效更好。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只有确保中医煎药法的优良,才能减少药物的有效成分在煎煮环节中流失,使中药汤剂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二冬汤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二冬汤标准汤剂为参比,以黄芩苷、甘草酸、总皂苷、总多糖、浸膏率、乙醇可溶物、正丁醇可溶物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二冬汤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饮片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2 h,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 h。提取液中各成分与标准汤液中相应成分的比值分别为:黄芩苷1.54、甘草酸1.42、总皂苷1.51、总多糖1.45、浸膏率1.53、乙醇可溶物1.61、正丁醇可溶物1.52,比值相近,平均1.51,变异系数3.18%。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葛根芩连方药中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葛根芩连汤及其制剂中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氧化铝柱纯化,紫外分光光度法350nm处测定含量。结果 葛根芩连汤水提物中总生物碱含量为32.4mg/g,加样回收率为98.1%(RSD=2.9%)。葛根芩连微丸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9.6mg/g。结论 该法测定黄连总生物碱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为葛根芩连微丸质量标准、葛根芩连方及其他含黄连的方剂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在牙周病防治中的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00例牙周病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即LPS组、黄芩苷+LPS组,每组50例,另取无牙周病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加入黄芩苷,即为黄芩苷组。其中黄芩苷的浓度为0.1μg/ml,LPS浓度为100μg/ml,三组在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相应的效应物质,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PDLC),应用噻唑盐比色测定法测定PDLC由脂多糖(LPS)介导增殖的时间效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PDLC由LPS介导细胞周期的影响,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经细胞培养,三组在酶标仪A490nm处检测,黄芩苷组OD值为(0.341±0.034),LPS组为(0.192±0.023),黄芩苷+LPS组为(0.249±0.026)。黄芩苷组与LPS组比较,t=27.2947,P<0.01;黄芩苷组与黄芩苷+LPS组比较,t=16.0786,P<0.01;黄芩苷+LPS组与LPS组比较,t=11.6109,P<0.01:各组OD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药黄芩有效成分的研究可为牙周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桂西中医药材资源丰富,加工手艺简单,成本低,具有地方特色,中药黄芩有效成分的推广应用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由于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易被自身含有的酶分解成黄芩苷,从而降低疗效,因此本法以黄芩苷和总黄酮为多指标对传统的煎煮方法进行优化和规范。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方式,通过平行对比实验和正交设计法对煎煮工艺进行评价和优化。结果:确定最佳水提工艺为A3B2C1,即取黄芩适量,直接加12倍量沸水中,提取一次,每次1 h。结论:该提取方法稳定,可行,为黄芩的提取工艺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肾壮阳胶囊中人参、锁阳、枸杞子等药材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为提取工艺评价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3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结论提取工艺条件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葛根芩连汤及其制剂中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氧化铝柱纯化,紫外分光光度法350 nm处测定含量。结果 葛根芩连汤水提物中总生物碱含量为32.4 mg/g,加样回收率为98.1% (RSD =2.9%)。葛根芩连微丸中总生物碱含量为19.6 mg/g。结论 该法测定黄连总生物碱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为葛根芩连微丸质量标准、葛根芩连方及其他含黄连的方剂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芩超微粉与普通粉溶出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粉化技术对中药材黄芩显微特征、溶出度的影响。方法:观察黄芩普通细粉和超微粉的显微特征,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黄芩苷含量超微细粉(<10μm)比普通细粉(80目)提高13.9%。结论:超微粉碎可提高黄芩有效成分的溶出,简化提取工艺,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的有效成分黄芪甲苷、阿魏酸、芍药苷、红花黄色素、川芎嗪对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β1-40对大鼠的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活性的影响;并检测补阳还五汤中各有效成分对AD大鼠模型BMVEC增殖的影响。结果补阳还五汤的有效成分对AD模型有作用,各剂量黄芪甲苷、阿魏酸、芍药苷、红花黄色素、川芎嗪均可降低AD模型BMVEC增殖率(P0.05),且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以黄芪甲苷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补阳还五汤的有效成分可显著抑制AD模型BMVEC增殖,为补阳还五汤对AD的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正交设计优选黄芩栀子合煎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黄芩、栀子合煎液中栀子苷含量、黄芩苷含量及干膏得率的影响。结果优选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0.5h。结论所优选的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为合理开发含有黄芩、栀子药对的复方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选南五味子有效部位前处理及提取的工艺。方法:以挥发油的提取率、水煎液固形物量、五味子酯甲提取率为指标,分别考察挥发油、水溶性杂质去除及醇提的工艺条件,优选前处理和提取工艺参数。结果:南五味子粗粉经水蒸气蒸馏,水煎煮后再醇提,醇提物得率只有直接醇提的1/4,而五味子酯甲含量却达到直接醇提的4倍左右。优化工艺参数:药材粗粉加8倍量水、蒸馏4h,药渣继续加6倍量水、煎煮20min,取药渣加80%乙醇、提取2次、每次2h。结论:本工艺南五味子有效部位纯度高,杂质少,为南五味子及其复方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