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分析Hp(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中的SOX2、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某院内镜中心经内镜检查取标本及住院患者经胃镜或手术切除标本的14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44例患者分为胃癌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癌组患者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患者62例。采用Warrthin-Starry银染法以及快速尿激酶实验检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选择SOX2、VEGF专用试剂盒,检测其阳性表达情况,分别对其Hp感染、SOX2、VEGF进行检测,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阴性组及阳性组,在各阳性组与阴性组内检测SOX2、VEGF的表达情况,比较胃癌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与Hp阴性率的差别,同时比较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组中的SOX2、VEGF是否存在差异及三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HP、VEGF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而胃癌组SOX2的阳性率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中可以通过联合HP、SOX2、VEGF三项检查以诊断胃癌,从而提高确诊率及帮助患者治疗及预后,此种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菌感染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HP感染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结束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内镜下胃黏膜活检取材,应用常规固定,石蜡切片HE,HP染色镜检,1例加染PAS及AE1/AE3,CK8,KP-1,LCA,SMA免疫标记,结合临床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216例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92例(1例胃腺癌),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后两组均各有4例为活动性胃炎。190例石蜡切片加印片HP染色:中、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胃炎者(P=0.0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诊断与活检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通过特染及酶标确诊胃腺癌合并HP重度感染1例(有便血史2个月患儿)。结论①儿童重、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81)。而且1例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胃腺癌患儿为HP重度感染,提示HP感染与胃炎程度及胃腺癌确有关系,但三者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②活检标本石蜡切片HP染色加新鲜胃黏膜印片HP染色将提高HP阳性检出率,本组提高7%;③对有便血患儿应警惕胃癌可能,必要时及早胃镜检查加活检以便及时治疗HP感染及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胃癌。  相似文献   

4.
肖丽君  张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620-162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疾病临床症状、胃镜、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HP阳性病例750例,HP阴性病例814例,比较两组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病理特征。结果:(1)HP阳性组溃疡患者反酸、嗳气症状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2)HP阳性组患者溃疡、糜烂性胃炎检出率高于HP阴性组(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率低于HP阴性组(P<0.05)。(3)HP阳性组患者胃黏膜重度炎症显著多于HP阴性组(P<0.05);且两组溃疡病例中重度炎症均明显多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P<0.05)。(4)HP阳性组患者肠化、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高于HP阴性组(P<0.05),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中检出率无显著差别(P>0.05)。(5)HP阳性组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检出率均高于HP阴性组(P<0.05),在溃疡患者中尤为明显。结论:HP阳性的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反酸、嗳气症状明显;胃黏膜重度炎症、肠化、非典型增生发生较HP阴性患者多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为HP相关性胃黏膜疾病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某院诊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抽取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收治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析食管炎性反应程度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研究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4.4%,对照组感染率为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高,但是二者所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炎性反应程度也比较低,经分析推测幽门螺杆菌对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卓钦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138-139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4月至201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镜检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52例,作为观察组,镜检为单纯的浅表性胃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患者316例,作为对照组,快速尿素酶试验法检测两组患者的HP阳性率,以及不同程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HP阳性率,并进行比较;同时对15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比较抗菌药治疗组与非抗菌药治疗组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HP阳性率低于对照组,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阳性率也有差异,I级最高,II级次之,III级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使用了抗菌药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复发率会增高,与非抗菌药治疗组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较低,不同的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HP阳性存在差异,且HP感染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Barrett食管和反流性食管炎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各21例,食管腺癌患者7例,对其食管粘膜组织进行活检,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对各组粘膜组织食管上皮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PAR γ的单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各组分布水平的差异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EAC(42.86%)、BE(33.33%)、RE(33.33%)组患者的PPAR γ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EAC组(l00.00%)、BE组(76.19%)、RE组(61.90%)样本中PCNA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AC组样本PCNA阳性表达率为100%,远高于RE组和B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C[(0.33±0.12)]、BE[(0.20±0.17)]、RE[(0.29±0.14)]组PPARγ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EA组表达最高,但三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PPARγ的表达逐渐增加,同时伴随细胞增殖的不断加快,此种现象表明在此类患者的发病过程中,PPARγ的调控作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彭学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235-236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相关性。方法回顾自2005至2009年间在攀枝花市西区大宝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例,选择被胃镜和病理诊断为RE与单纯慢性胃炎患者间的HP感染,分为无病变组(N)、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组及瘢痕期组,同时各分为HP阳性、HP阴性共6组,进行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率对比性研究。结果 HP阴性的球部溃疡活动期组及瘢痕期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RE)可能对幽门螺旋杆菌(HP)的生存有抑制作用,RE多发生于HP阴性患者,HP呈阳性的患者,RE的炎症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235例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年龄、伴发疾病之间的关系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内镜室经胃镜诊断的235例RE患者的临床和胃镜检查资料。结果RE在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检出率分别为2.2%、12.4%、32.7%、52.7%;内镜表现A级、B级的RE患者占83.0%,少年和青年组均为A级、B级,中老年组A级、B级的占68.5%;内镜为C级、D级的RE患者共40例,发生率为14.5%,其中老年组34例,占85.0%,中年组6例,占15.0%。RE伴发疾病主要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出血糜烂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等,提示RE多伴有胃十二指肠疾病。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胃镜下多表现为A和B级;内镜下C级、D级的RE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组;多伴发胃十二指肠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情况。方法 426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p感染分为对照组(234例,单纯2型糖尿病)和观察组(192例,合并Hp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病程、合并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阿司匹林情况、经胃镜检查疾病检出情况、消化性溃疡类型及溃疡直径、慢性胃炎类型。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程、使用阿司匹林情况、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性溃疡检出率30.2%(58/192)、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31.3%(60/192)、十二指肠球炎检出率13.5%(26/192)均高于对照组的17.1%(40/234)、18.8%(44/234)、5.1%(12/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息肉检出率为10.4%(20/192),与对照组的6.8%(16/2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检出慢性胃炎。观察组复合性溃疡占比、溃疡直径≥1.0 cm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糜烂性胃炎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和Hp感染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当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生Hp感染之后,血糖控制情况不佳,其更容易出现胃肠道病理性改变,且患者的病变程度较为严重。因此, 2型糖尿病合并Hp患者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反流性食管炎组(286例)和对照组(240例),采用抗HP-IgG抗体血清学检测、病理学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感染率为20.3%,而对照组为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存在逆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不同胃炎类型及病理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炎患者153例,比较不同类型胃炎患者Hp感染率的差异;比较不同病理参数间Hp感染率的差异。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3例,阳性率为16.7%;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33例,阳性率为50.8%;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患者Hp阳性2例,阳性率为7.1%;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患者Hp阳性15例,阳性率为35.7%;不同类型胃炎患者Hp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炎患者炎症反应重度者的Hp感染率(85.7%)高于中度炎症反应者(39.7%)和轻度炎症反应者(16.2%);重度中性粒细胞浸润者的Hp感染率(73.7%)高于轻度者(29.1%);重度淋巴细胞浸润者的Hp感染率(50.0%)高于轻度者(29.9%);有肠上皮化生者的Hp感染率(66.7%)高于无肠上皮化生者(26.8%);上皮内瘤变者的Hp感染率(83.3%)高于无上皮内瘤变者(30.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胃炎患者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感染率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且Hp感染可能促进了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的86例来我院治疗的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43例。两组患者分别以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开展护理服务,统计两组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 (1)观察组(41例,占95.35%)总体满意度水平相对对照组(34例,占79.07%)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经过护理,观察组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相对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整体改善的质量更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观察组(39例,占90.7%)在治疗有效率上比对照组(31例,占72.09%)更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观察组相关症状恢复所需的时间普遍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理护理运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调整生活状态,改善其不良情绪,缩短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辨证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迁延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黄芪建中汤辨证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和体征积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手足不温、纳呆便溏、乏力、嗳气反酸、胃胀、胃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手足不温、纳呆便溏、乏力、嗳气反酸、胃胀、胃痛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辨证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迁延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行胃镜检查患者的报告,将内镜下RE阳性28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进行分级,选择同期行内镜检查的非RE慢性胃炎250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2组Hp阳性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Hp感染率为28.7%(82/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4%(121/250)(χ2=21.01,P=0.00).研究组中无论是否存在Hp感染均以轻度食管炎多见,而且其Hp感染率32.0%要高于重度食管炎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3,P<0.05).结论 Hp在食管炎的发病过程中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不同,并非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感染胃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颜根娣 《河北医药》2007,29(8):802-803
目的 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儿童中发病率以及家庭中的传播关系.方法 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87例儿童胃炎,其中住院20例,门诊67例,做胃镜检查,并做病理学检查,胃黏膜H·pylori的检测.H·pylori阳性44例,H·pylori阴性43例.结果 表明H·pylori感染与儿童胃炎有密切的关系,H·pylori阳性家庭中的感染率为77.3%,H·pylori阴性家庭中的感染率44.2%,有显著差异性(P<0.01).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52.8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54%,病理学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在H·pylori阳性组轻度占23%,中度50%,在H·pylori阴性组轻度占70%,中度占2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H·pylori感染呈现明显家庭群聚现象.胃黏膜病理变化H·pylori阳性组比H·pylori阴性组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胃消炎颗粒联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三联疗法缓解HP感染性胃炎临床症状,根除HP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治疗1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胃消炎颗粒20g tid连服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HP转阴率。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好转49例,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P<0.05且观察组HP转阴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健胃消炎颗粒联合三联疗法缓解HP感染性胃炎临床症状效果好,HP根除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老年人中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行以替普瑞酮进行治疗所具备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 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老年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行以西咪替丁治疗,实验组行以替普瑞酮治疗,治疗周期均为30 d,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参照组为6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人中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行以替普瑞酮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联用对慢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4例2008年9月—2012年1月诊治的慢性HP感染性胃炎患者,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联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HP根除和胃炎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HP根除率80.60%优于对照组70.1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炎的有效率92.54%大于对照组82.09%,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和疾病治疗效果,降低其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胃炎液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是否愿意服用汤药分为观察组5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予自拟胃炎液治疗,对照组予甘海胃康胶囊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4%高于对照组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0.4%低于对照组的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拟胃炎液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