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高中毕业生对艾滋病问题的知识和态度,探索适合农村青少年预防控制艾滋病和减少歧视的教育措施。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县高三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三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达到76.92%,但共用剃须刀传播艾滋病和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且女生明显低于男生。高三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为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和报刊杂志。只有9.3%的人感觉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90%以上的人认为值得同情,大多数人能容忍和艾滋病病人/感染者进行一般性接触,但对于和艾滋病人较为密切的接触则显示出较高的不可接受性,且女生尤为明显。结论农村中学应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以提高艾滋病的知晓率,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从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和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试图通过中学生对农村居民进行艾滋病知识的辐射式传播,以致全民了解艾滋病,正视艾滋病。方法:选取安徽省南部某县农村居民897人,中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仅达到50%左右,而中学生知晓率高达70%以上;但两组人群在“蚊虫叮咬”、“共用剃须刀”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较低;90%以上的农村居民和中学生都认为艾滋病离他们很遥远;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无论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如共乘交通工具、共用劳动工具等,还是较为密切的接触如共同进餐、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处购置食物或用品等,均表现为农村居民的歧视现象明显高于中学生。结论:中学生作为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的纽带,可能是一种投入低、收效好的方法,更适合农村居民这一特殊群体,以致提高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减少或消除歧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山西省医护人员对HIV感染者/病人的歧视情况,探索影响歧视的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医护人员艾滋病歧视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交と嗽?05人,平均年龄为(30.7±7.57)岁.医护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79.8%;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96.2%;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73.0%;预防知识知晓率为79.6%.医护人员对日常行为、母乳喂养等能否传播艾滋病存在误解.医护人员对HIV感染者/病人存在一定歧视.歧视得分最高的3个问题是"如果食品店的销售人员感染了HIV,您会去他(她)那里购买食品吗?"、"治疗时应对不同途径感染HIV者予以区别对待吗?"、" HIV感染者/病人应该与健康人群隔离吗?".选入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有:传播途径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是否关注艾滋病流行状况、有无治疗(护理)艾滋病病人经历.结论 山西省医护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防护知识和技能欠缺是导致艾滋病歧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什邡市高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高中学校467名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什邡市高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1.5%,城市户口比农村户口高中生的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高(P〈0.05)、男生比女生得分高(P〈0.05);对艾滋病的3条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达96.1%,96.4%,86.5%),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仅有37.5%认为蚊虫叮咬和60.2%认为与艾滋病感染者共餐不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基本知识的85.0%来源于电视;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不足,只有27.2%的学生回答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来自学校的教育或学校组织的宣传活动。结论高中阶段,尤其是农村户口学生居多的高中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应切实加强针对基本知识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知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获得知识的相关途径,为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锦州市某高校一、二、三年级共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知识的相关途径,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性行为史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8.76%,其中男生知晓率为76.09%,女生知晓率为82.35%,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P<0.05),一、二、三年级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1.48%、81.35%、83.95%,知晓率呈随年级增加趋势(P<0.05);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知识知晓率较高,均>90%,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等非传播途径知识了解较少;64.02%的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存在歧视;7.39%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9.29%,每次均使用安全套占40.91%,14.29%学生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结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且年级性别差异明显,应加强艾滋病及安全性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本地区当前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行为态度,为评价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包头市青山区高中、大学在校学生800名,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3.5%,低于当地大众居民80.25%的水平.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知识基本知晓,而对非传播途径的日常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问题上,青年学生比当地居民的歧视程度更高.结论 包头市青山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并且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越低,对待艾滋病感染者越歧视.今后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应以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防治为工作重点,尤其要加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识及反歧视态度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及歧视态度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山西省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和歧视态度现况,探讨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为降低医疗服务过程中艾滋病相关歧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抽取5家医院,每家医院抽取部分医务人员。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匿名自填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歧视态度等。结果共调查医务人员305人,其中医生205人(67.2%)、护士90人(29.5%)和医技等10人(3.3%)。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1.8%,其中,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79.8%,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程度较好,知晓率为96.2%,非传播途径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知晓率仅为73.0%。医务人员中持有歧视态度的比例较高,55.1%(168人)的医务人员认为“治疗时应对不同途径艾滋病感染者予以区别对待”,49.5%(151人)的医务人员认为“艾滋病感染者应该与健康人群隔离”。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医生、传播途径知识得分低者、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高者,其艾滋病歧视态度得分较低。结论山西省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缺乏是导致艾滋病相关歧视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农村艾滋病流行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情况,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的预防控制艾滋病和减少歧视的教育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安徽省郎溪县某镇居民897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居民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邻居朋友,居民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达到50%左右,但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比较低,且男女无差别;8.92%左右的人群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大多数人觉得这种威胁离他们很遥远,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54.96%的人认为值得同情,只有部分人能容忍和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如共乘交通工具、共用劳动工具等,但对于较为密切的接触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歧视如共同进餐、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处购置食物或用品和照顾服侍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且女性对艾滋病人的歧视要比男性严重。结论对农村居民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和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以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消除歧视从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卫生与非卫生部门公务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及歧视现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山西省卫生部门公务员132人和非卫生部门公务员79人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卫生部门公务员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为89.1%,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93.0%,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9.2%;非卫生部门公务员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为60.8%,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92.7%,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79.2%;卫生部门公务员歧视得分为7.1分,非卫生部门为11.1分;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最有可能采取的歧视行为是不购买感染者家生产的商品或副食品占55.5%,不让自己家的小孩和感染者家小孩一起玩耍占53.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卫生部门公务员艾滋病一般知识及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高者,艾滋病歧视程度较低;非卫生部门公务员艾滋病一般知识得分高及男性,艾滋病歧视程度较低。结论卫生部门公务员艾滋病歧视程度低于非卫生部门公务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是导致艾滋病歧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农村孕产妇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生殖道患病情况,以便制订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自制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表,逐级培训调查员,按照分阶段抽样,在淮安、盐城两市抽取两个县,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在每个县抽取300名孕产妇进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相关行为及生殖道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农村孕产妇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很低,除了听说过性病、梅毒的人数超过60%,调查的其他性病和艾滋病知晓率均在20%以下;对性病/艾滋病传播途径如与性病患者握手是否会传染、与性病患者一同游泳或洗澡是否会传染、艾滋病母亲哺乳是否会将艾滋病传播给婴儿的知晓率均在20%以下。性病/艾滋病常见症状知晓率较低,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尿急尿痛、性病患者可能出现生殖器部分溃烂、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皮疹、性病患者生殖器部位长赘生物、艾滋病患者早期可能发热消瘦腹泻等知晓率均在11%以下。安全套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作用的知晓率为7.0%;高中以上与初中以下学历孕产妇对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统计学差异(x^2=13.01,P〈0.01);孕产妇累计生殖道感染率达10.8%。结论农村孕产妇的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发挥电视、广播等媒体作用,控制性病/艾滋病经孕产妇传播。  相似文献   

11.
通州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通州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2237名大、中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大中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均达到86%以上;有25.2%的中学生及36.7%的大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对艾滋病感染者大中学生选择同情和关怀的居首位,占70%左右;39.5%的中学生及38.4%的大学生认为对艾滋病感染者应严格隔离。2.6%的中学生和8.3%的大学生自我报告有过性行为,性行为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P〈0.01)。结论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策略,使大中学生对艾滋病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海区某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性观念,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南海区某师范大学3129名大学生,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93%以上,女性平均知晓率为82.7%,高于男性的80.3%,对“蚊子叮咬不能传播”和“性病患者易得AIDS”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3.9%和37.3%;有89.4%的学生希望给予艾滋病患者关心和同情,对于“如果感染了HIV”的态度,73.9%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对于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行为选择“赞同”或“无所谓”的学生分别占55.0%、48.0%,在对发生性行为前是否使用安全套时,45.0%的学生选择“不使用”或“看情况”。结论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存在高危行为,应制定适合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陈虹 《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12-113
目的 探索在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AIDS)有效干预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对深圳市10所中学初一、高一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知识方面:干预后,学生预防AIDS基本知识平均得分初一男生由7.47提高到10.21(满分为15);初一妇生从7.17提高互10.21;高一男生从10.30提高到11.09;高一妇生从9.58提高到10.55。(2)态度方面:对待HIV/AIDS患采取正向态度明显提高,男生由22.6%上升到34.9%;女生由24.4%上升到41.5%。(3)行为方面:同学可以运用更多的信息来源获取有关知识。结论 学校预防AIDS教育干预措施以帮助学生增强抵御HIV/AIDS的能力,树立正向的态度,但要由知识转变行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综合的干预和社会的多方支持。  相似文献   

14.
Behaviors that increase the risk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mong adolescents living in rural area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as frequent as those of lower socioeconomic minority youth living in large urban areas.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whether rural adolescents possess adequate knowledge upon which to make responsible decisions to avoid exposure to HIV.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deficit, we administered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1989 Secondary School Health Risk Survey to 294 sixth,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 students (30.2% sample) from a rural county with significant social problems including epidemic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 sex-for-drugs, poverty, and drug abuse. The sample was 65% African-American, 50% female, with a mean age of 12.9 +/- 1.3 years. Although 68% reported having received school-based AIDS education, a lower proportion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 the students were found to correctly answer 8 of 17 AIDS/HIV knowledge questions than those from a national comparison group. The mean was 12.8 +/- 3.1 of 17 items answered correct. Lower AIDS/HIV knowledge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school grade (rho = 0.46,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01); being African-American, Hispanic, or Native American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43); and never receiving school-based AIDS/HIV education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01). Based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only school-based AIDS/HIV education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01) of knowledge.(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5.
农村艾滋病流行区居民艾滋病知识和来源途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居民对艾滋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其来源途径的关系,探索适合居民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措施。方法选取安徽省南部某县3个艾滋病流行村居民共748人,进行艾滋病知信行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接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邻居朋友以及乡村健康活动等四个主要途径,其余(如卫生防疫人员、家庭交流)相对来说较低。其中男女间在报刊杂志途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1,P=0.012)。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达3种以上时得分最高,来源途径只有1种或2种时艾滋病知识的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54,P〈0.001)。艾滋病得分较高组和得分较低组之间,除了“朋友邻居”这一途径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诸如“乡村健康活动、学校或老师、卫生防疫及医务人员”等知识来源途径的选择比例,高分组均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农村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汶川县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汶川县2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500名,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的统一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43.2%,其中初中和高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有统计学差异,男女学生的知晓率无统计学意义;对艾滋病态度正确率44.8%;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经从高到低依次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医务人员、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结论 汶川县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艾滋病存在歧视、恐惧心理,应进一步加强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河南省信阳市艾滋病流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卫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3):444-445
目的分析既往有偿供血途径感染为主的信阳市艾滋病流行现况。方法对信阳市1995-2010年艾滋病常规、专题监测数据进行疫情描述性分析。结果信阳市从1995年4月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止2010年已确证艾滋病感染者1 961例。发现感染者的传播途径构成在逐渐发生变化,1995年艾滋病感染32人,全部为采血(浆)传染;以后,随着年份增加,经血液传播的构成减少,由性传播的构成增加,2010年经采供血途径感染占28.86%,经性途径感染占59.46%。结论在进一步加强对既往有偿供血途径感染患者的防治管理的同时,也应加强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力度,防止HIV经性传播。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and parental attitudes toward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in areas of rural China where AIDS is prevalent. Methods :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random sample of students (n=732) and their parents (n=732) conducted in April 2010, using a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Results : Twenty‐six per cent of students and 29% of parents had a ‘good’ attitude toward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Following adjustment for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attitud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knowledge of HIV/AIDS non‐transmission (adjusted odds ratio [aOR]= 3.13) and their parents’ attitudes (aOR= 2.38), but not with knowledge of HIV/AIDS transmission, prevention or their parents’ knowledge. Parents’ attitud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knowledge of HIV/AIDS non‐transmission (aOR= 2.12) and their children's attitudes (aOR= 2.52), but not with knowledge of HIV/AIDS transmission, prevention or their children's knowledge. Conclusion :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undermine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HIV/AIDS‐affecte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Improving non‐transmission knowledge may improve caring attitudes. Implications : HIV/AIDS public health educational campaigns highlighting non‐transmission and extending family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school education, may help to enhance an environment of non‐discrimination and safeguard public support programs for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children affected by HIV/AIDS.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成都市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与歧视状况及艾滋病知识与歧视的关系,为高校更好地开展艾滋病知识教育与反歧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成都市11所高校的1 053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与歧视态度调查,分析不同特征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歧视得分差异,并构建艾滋病知识对不同同伴关系艾滋病歧视的作用路径.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分与歧视总分呈负相关(rs=-0.13,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艾滋病知识总分对艾滋病歧视总分有预测作用(β=-0.12,P<0.01).艾滋病知识对亲密、一般、陌生同伴关系的艾滋病歧视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0,-0.24,-0.18,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与其歧视态度相关.应该在艾滋病知识教育中增加更多反艾滋病歧视的内容,以减少大学生对HIV/AIDS患者及艾滋病相关人群普遍存在的恐惧和污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