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三种影像学诊断特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头颅超声(US)、CT及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诊断特性,方法:对20例新生儿HIBD和15例正常新生儿进行US、CT及MRI同步对照检查。结果:头颅US、CT、MRI以诊断新生儿HIBD的正确诊断率及阳性率分别为89%和80%、94%和90%、91%和85%,三者的阴性率均为100%。US对早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明显高于CT和MRI。MRI能清晰地诊断以往US和CT未能诊断的旁矢状区损伤,借助MRI诊断,旁矢状区损伤在CT中的表现也得以辨认,三种影像诊断方法对脑水肿、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脑动脉梗死及晚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基本相似,结论:US、CT和MRI对诊断不同的新生儿颅内病变各具特点,临床应合理选择,互补诊断,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颅内病变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CT及MRI的诊断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近年来,MRI开始应用于临床,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开展新生儿颅内病变各影像诊断手段的系统对照研究。MRI对新生儿各种颅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研究如何?CT、B超和MRI比较三者谁优?临床又如何互补应用?这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应用头颅超声、CT及MRI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同步对照检查,比较3种影像方法的诊断特性。方法:对36例患儿在头颅超声检查的同时进行头部CT、MRI检查。结果:超声对颅内出血尤室管膜下出血(SEH)和脑室内出血(IVH)的分辨率明显强于CT和MRI。CT和MRI则对硬脑膜下出血(SD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以及对颅内病变分布范围的整体显示显著优于超声。尤MRI能清晰诊断超声和CT难以诊断的脑实质点状出血。结论:超声、CT和MRI对诊断不同的新生儿颅内出血而各具特点,各有利弊,临床应合宜选择,互补诊断,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颅内病变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6):499-499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新生儿颅内病变的B超、CT和MRI影像诊断》(项目编号:20060603018),由陈惠金教授、朱杰明教授等担任主讲。重点介绍B超、CT、MRI及核医学的诊断原理和方法以及对新生儿颅内病变的诊断特性,并着重介绍推广头颅B超诊断技术。结合影像诊断,进一步介绍新生儿和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病理分型、影像诊断及防治进展,并介绍有关出血后脑积水的最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生婴儿脑动脉梗塞的B超、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小婴儿脑动脉梗塞的B超、CT和MRI影像诊断特点。方法 1998年 12月至2000年 2月期间,对入住上海新华医院新生儿病区的新生儿及小婴儿同时进行头颅B超、CT和MRI检查,并酌情复查。结果 5例足月小婴儿被诊断为脑动脉梗塞,其中重度窒息 2例,轻度窒息 1例,均在新生儿期后 0. 5~3个月因惊厥收住院。脑动脉梗塞部位涉及大脑前、中、后动脉所分布区域,以左侧中动脉梗塞较为常见。B超可清晰诊断脑动脉梗塞的早期(强回声)和晚期(低回声),但未能诊断大脑后动脉梗塞;CT和MRI对整体颅脑病变的显示优于B超,但对脑动脉梗塞的早、晚期则均呈现相同的低密度或T1 低信号。结论 B超、CT和MRI均可诊断脑动脉梗塞,其中B超可床边检查,对颅脑中央部位的病变分辨力高,应为新生儿颅内病变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MRI形态学半定量评分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出院结局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NICU收治的出院诊断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采用基于大脑损伤MRI形态学分析的半定量评分,对头颅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MRI形态学评价包括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脑白质囊性病灶、内囊后肢髓鞘化异常、皮质信号异常、颅内脑外间隙异常、基底节信号异常、脑白质非囊性信号异常、脑室内出血、脑室积脓、脑膜异常强化、室管膜异常强化和脑脓肿。将上述13项评分归纳为脑白质异常(WMA)、脑灰质异常(GMA)和非脑实质异常(NPA)。同时采集患儿出生孕周、发病时间、MRI检查时间、发病至MRI检查间隔时间和出院结局。按照出生孕周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再按照出院结局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亚组,在各组内比较亚组之间时间因素、MRI单项评分和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 63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例进入分析(早产儿组18例,足月儿组45例)。MRI单项评分构成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早产儿组中有脑室扩大(P=0.012)和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P=0.004);足月儿组有脑室扩大(P=0.002)、脑室旁容积丢失(P=0.040)、颅内脑外间隙异常(P=0.005)和脑室内出血(P=0.038)。MRI综合评分中,早产儿组WMA评分(P=0.001)和NPA评分(P=0.039)、足月儿组NPA评分(P=0.018)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亚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内不同预后亚组的各时间因素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或临床意义。结论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MRI脑室扩大和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预示早产儿出院不良结局;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颅内脑外间隙异常和脑室内出血预示足月儿出院不良结局。WMA评分高预示早产儿出院不良结局,NPA评分高预示早产儿和足月儿出院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颅内病变的MRI诊断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头颅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 (MRI)等,这些检查手段已经比较普及。超声检查因其简便易行不用搬动患者而在床边即能检查,经济、快速、又无X线辐射,因此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有其一定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操作者的水平,有的小病灶不能显示。当有疑问时应进一步采用CT及MRI检查。MRI可进行任意切面,是无创伤性、无X线辐射的检查方法,脑组织诸解剖细节的显示优于CT和超声,因此MRI的诊断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成为诊断新生儿脑疾病的重要影像检查手段。本文着重阐述新生儿颅内病变MRI检查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菌感染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患儿的头颅磁共振(MRI)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12年2月住院治疗并行头颅MRI检查的58例新生儿化脑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体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8例新生儿化脑患儿中首次头颅MRI检查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有44例,发生率76%。革兰阴性菌感染以大肠杆菌感染最常见(6例),其头颅MRI表现为脑室膜炎4例,硬膜下积液1例,脑梗死1例;革兰阳性菌感染以李斯特菌居多(3例),头颅MRI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白质损伤。结论:不同病原体感染化脑的MRI成像表现不同,提示不同病原体感染化脑在MRI上的表现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书讯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4):319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陈惠金教授撰著的《新生儿颅内病变的B超、CT、MRI影像诊断和防治》,主要介绍新生儿常见颅内病变的发病机制、影像诊断和防治,并附有大量齐全的新生儿常见颅内病变的B超、CT和MRI影像诊断图谱。该书是作者二十余年来对新生儿颅内  相似文献   

9.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76-47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承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新生儿颅内病变的B超、CT和MRI影像诊断》(项目编号:20050603009),由陈惠金、朱杰明等教授担任主讲。重点介绍B超、CT、MRI和核医学的诊断原理、方法及对新生儿颅内病变的诊断特性,着重介绍推广头颅B超诊断技术。拟定2005年10月中旬开班,为期5天,授国家级Ⅰ类学分10分。参加者请与陈冠仪联系。地址:上海市控江路1665号,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邮编:200092,电话:021-65013060,021-65791316,E_mail:gychen2@hotmail.com。新生儿颅内病变的B超、CT和MRI影…  相似文献   

10.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影像学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影像学检查是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临床诊治及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 ,最常用于颅内疾病诊断的方法是B超 ,CT ,MRI。诊断基础是疾病的病理过程 ,可在活体上直观地了解脑结构的变化 ,包括脑损伤的类型、部位、程度及病变过程。损伤早期脑水肿为主要病理变化 ,B超和CT影像特征分别为强回声和低密度。 7~ 10d后 ,B超检查强回声持续不退 ,分布不均匀并伴脑室形态变化 ,预示脑内可能遗留病变。后遗病变期 ,影像检查显示出不同部位的脑萎缩及囊性变。小儿出生后即显示脑损伤晚期变化影像特征 ,意味损伤发生在胎儿期。MRI检查对脑白质发育问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脑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影像检查技术为脑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