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以53例慢性乙肝患者和56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DR基因FokⅠ和Bsm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两组间基因型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3例慢性乙肝患者中,BB、B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20.8%、69.8%,其中BB基因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为1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9%(P〈0.05)。病例组中FF、FT、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1%、52.8%、15.1%,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F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为58.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R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有关,特别是Bsml酶切位点多态性可增加慢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NF-α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对宿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化结局的关联。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9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和212例乙型肝炎病毒自限性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G/A、-857C/T、-863C/A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携带TNF-α-238 GA基因型、-857 CC基因型是HBV感染后宿主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因素(P0.05);3个位点组成的单体型-238G/-857C/-863A的频率在慢性乙肝组显著高于HBV自限感染组。结论TNF-α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可能对宿主感染HBV慢性化结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志敏  肖代敏  余晓  李学英  邹彩艳 《山东医药》2013,(40):16-18,I0001
目的 探讨遵义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第二外显子(Fok Ⅰ位点)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关系.方法 收集遵义地区汉族人群静脉血标本110例,其中AS患者49例(AS组),体检健康者61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测定两组标本的VDR基因Fok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观察AS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分布规律,分析其与AS的关系.结果 AS组中Fok Ⅰ的等位基因频率F为74.00%、f为26.00%,对照组中分布F为73.80%、f为26.20%;两组中基因型分布比较,P均>0.05.结论 VDR基因Fok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遵义汉族人群的AS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洲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位点(rs731236)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平台从建库到2011年5月20日的文献,对所纳入的研究,运用RevMan5.0.0软件进行Meta分析,Statal 1.0软件进行Egger's检验和Begg's检验.结果 共纳入7篇病例对照研究,累计样本量为1 766例,其中病例组801例,对照组965例.Meta分析结果未见VDR TaqⅠ位点的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有显著关联(等位基因T对t:OR=1.16,95% CI=0.93~1.46,P=0.19)(基因型TT/Tt对tt:OR =1.64,95% CI =0.67 ~4.04,P=0.28)(基因型TT对Tt/tt:0R=1.16,95% CI =0.90~ 1.49,P=0.25).结论 尚不能确定VDR基因位点TaqⅠ多态性与亚洲人群前列腺癌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 VDR) Taq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CP)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VD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回、汉人群中的分布是否有差异.方法 收集中重度CP患者178例(汉族90例、回族88例)和健康对照者187例(汉族95例、回族92例)的静脉血,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VDR基因SNP与中重度CP的易感性是否有相关关系.结果 回族CP组和回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7,0.043);汉族CP组和汉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3,0.039);汉族CP组和回族CP组比较,两组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785,0.788).结论 VDR基因TaqⅠ(rs731236)位点多态性与回族中重度CP和汉族中重度CP的易感性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和Cdx-2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11月。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8篇文献、10项符合既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共计4222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位点基因型分布特征、等位基因分布特征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1项研究报道了Cdx-2位点多态性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具有G等位基因的人群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比具有A等位基因的人群高0.337倍[OR=1.337,95%CI(1.015,1.762),P=0.039]。结论基于现有证据,高加索人群中VDR基因BsmⅠ、ApaⅠ、TaqⅠ、FokⅠ位点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尚无明显相关性。虽然Cdx-2位点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椎体骨折的保护性基因,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不同性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及临床特点。方法:应用Sanger法测序检测24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维生素D受体Tru9Ⅰ(rs757343),ApaⅠ(rs7975232),TaqⅠ(rs731236)和FokⅠ(rs2228570)基因型,其中男171例,女71例;比较其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差异,及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间各临床及生化参数的差异。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两组AA基因型、AG基因型、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男性22.2%、48.0%和29.8%,女性:23.9%、46.5%和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1、0.834、0.969),等位基因A/G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2);Tru9Ⅰ酶切位点:AG基因型及GG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0.281),AA基因型频率存在性别差异(P=0.037),等位基因A/G分布频率无差异(P=0.109);ApaⅠ酶切位点的不同性别组比较:AC基因型及CC基因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267、0.993),AA基因型频率存在性别差异(P=0.047),等位基因A/C分布频率无差异(P=0.404);TaqⅠ酶切位点不同性别组比较:TT基因型、CT基因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903),CC基因型均未测得,无法比较,等位基因T/C分布频率无差异(P=0.906)。进一步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结果发现两组间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有较低的肌酐、空腹血糖、冠脉积分和较高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44,0.002,0.002,0.002,0.049)。采用分层分析示女性ApaⅠ不同基因型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5,0.027)。结论: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不同性别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Taq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无明显差异,Tru9Ⅰ、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两者间存在不同的临床特点,女性患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较其他更为明显。女性ApaⅠ基因型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3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老年男性EH患者228例(EH组),另选择同期老年男性健康体检者184例(对照组),采用PCR-RFLP检测VDR基因Fok I、Bsm I、Apa I及Taq I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H组Fok I C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72. 4%vs 66. 0%,P=0. 049);在隐性模型下,EH组CC+CT基因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χ~2=4. 320,OR=2. 076,95%CI:1. 030~4. 182,P=0. 038)。EH组与对照组Bsm I、Apa I及Taq I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ok I基因CC+CT基因型是老年男性EH的危险因素(OR=2. 054,95%CI:1. 003~4. 204,P=0. 049)。结论 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老年男性EH的危险因素,而Bsm I、Apa I及Taq I多态性与老年男性EH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清维生素D(VD)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位点Fok I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随机选取的180位初治肺结核患者和100位正常对照的血清VD水平,VDR基因多态性位点Fok I基因型进行检测,比较和分析2组血清VD水平与VDR基因Fok I多态性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清V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1);初治肺结核组VD营养缺乏率(70.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7.0%),VDR基因多态性位点Fok I的三种基因型(纯合子FF,纯合子ff和杂合子Ff)在两组内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初治肺结核组纯合子ff及等位基因f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肺结核患者基因型ff组VD水平明显低于基因型FF组和基因型Ff组(P0.05)。结论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清VD水平明显下降,VDR基因多态性位点Fok I基因型ff为肺结核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Ⅰ、Fok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群肺结核易患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搜集宁夏南部8个地区2010年7-11月确诊的肺结核患者993例(简称“病例组”),其中男550例,女443例;同期选择来源地区,与病例组性别相同、民族相同、年龄相当、居住环境相匹配的确认无肺结核的健康人880名(简称“对照组”),其中男485名,女395名。将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VDR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应用于人群结核病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用SPSS 16.0 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各基因型与结核易感性关系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VDR-TT、Tt、tt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83.0%(815/982)、15.2%(149/982)、1.8%(18/982)和84.7%(739/872)、14.7%(128/872)、0.6%(5/872),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P=0.046)。VDR-FF、Ff、ff基因型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32.4%(316/976)、47.9%(468/976)、19.7%(192/976)和28.5%(245/861)、53.3%(459/861)、18.2%(157/861),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1,P=0.067)。在显性基因模型中,VDR-(TT+Tt)、tt基因型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98.2%(964/982)、1.8%(18/982)和99.4%(867/872)、0.6%(5/872),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0.014;OR=0.98、3.19,95%CI=0.978~0.997、1.193~8.574);在纯合基因模型中VDR-(FF+ff)、Ff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频率分别为52.0%(508/976)、48.0%(468/976)和46.7%(402/861)、53.3%(459/861),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P=0.022;OR=1.12、0.89,95%CI=1.023~1.298、0.822~0.985)。 结论 在宁夏人群中,肺结核易患性可能与VDR-TaqⅠ、FokⅠ位点多态性有关联,VDR-(FF+ff)、tt基因型可能是罹患肺结核的危险因素,而VDR-(TT+Tt)、Ff基因型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期18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PCR法和DNA测序法检测VDR基因FokⅠ(rs2228570)和BsmⅠ(rs1544410)位点的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25(OH)D,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结果 PD组FokI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6%、25.3%,对照组分别为37.7%、15.1%,两组比较,χ2分别为8.516、10.383,P分别为0.004、0.001。PD组BsmⅠ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为(16.06±6.04)ng/mL,对照组为(19.22±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受体(VDR)基因ApaⅠ(rs7975232)位点和TaqⅠ(rs731236)位点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炎性因子TNF-α、IL-8在不同VDR基因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06月-2016年12月,入住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呼吸科,慢阻肺患者80例,同期住院的非慢阻肺患者45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其血样DNA进行VDR基因ApaⅠ位点及TaqⅠ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型、基因频率,并与临床特征比对,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慢阻肺患者与非慢阻肺患者(对照组)比较,Apa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具有差异(χ~2=6.266,P=0.039),慢阻肺患者ApaⅠ基因位点上GT基因型较非慢阻肺患者常见;Taq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在慢阻肺患者与非慢阻肺患者中无显著差异(χ~2=0.425,P=0.369);ApaⅠ位点及TaqⅠ位点基因型频率与TNF-α、IL-8含量无显著相关性(TNF-α:PApaⅠ=0.979,PTaqⅠ=0.857;IL-8:PApaⅠ=0.747,PTaqⅠ=0.764)。结论慢阻肺发病率与VDR基因ApaⅠ(rs7975232)位点的SNP间存在遗传相关性,GT基因型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慢阻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起始密码子区FokⅠ突变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81例乳腺癌患者及7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因组DNA(g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并分析DNA FokⅠ多态性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健康对照组FokⅠ多态位点FF、Ff、ff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F、f分布频率分别为33.33%、56.41%、10.26%、61.5%、38.5%;病例组分别为19.75%、59.26%、20.99%、49.4%、50.6%,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Ff、ff基因型人群乳腺癌患病风险的OR值分别为1.30和1.84(P均〈0.01)。结论 VDR等位基因f有可能成为乳腺癌的遗传标志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THFR C677T多态性对HBV感染后疾病转归的关系. 方法:采用TaqMan SNP基因分型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152例健康对照人群、161例感染HBV后自愈者、1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及181例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及其差异. 结果:805例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分布为CT基因型占47.09%、TT占30.43%、CC占22.48%;等位基因频率:C为46.02%,T为53.98%,此结果明显不同于以往报道.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在各肝病组无统计学差异.分析不同性别在各组中的分布特征表明,男性患者TT在各组中显示风险降低,特别在肝硬化组TT和CT的OR值最低(与自愈组比较:0.675,95%CI:0.308-1.479;0.510,95%CI:0.248-1.050);而在女性的自愈、慢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TT和CT显示风险度增加,特别在肝硬化组OR值最高(与自愈组比较:3.542,95%CI:0.885-14.171;3.167,95%CI:0.821-12.21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同时,在女性肝癌组却显示风险度降低(0.638,95%CI:0.213-1.904;0.500,95%CI:0.175-1.432). 结论:本研究显示MTHFR C677T多态性在中国天津汉族人中显示了较高的TT基因型频率,同时提示MTHFR C677T多态性在HBV感染后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FN-α/β受体基因多态性与HBV(乙肝病毒)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检测8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220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PC组)[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88例和进展性肝病者132例(慢性乙型肝炎76例、肝硬化56例)]的IFN(干扰素)-α/β受体基因- 568G→C、- 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 568G→C位点多态性中,PC组总GG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等位基因G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 408C→T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CC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SR组和AsC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IFN-α/β受体基因- 568G→C、- 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 568G→C 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G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 408C→T CC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FN-α/β受体基因多态性与HBV(乙肝病毒)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检测8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220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PC组)[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88例和进展性肝病者132例(慢性乙型肝炎76例、肝硬化56例)]的IFN(干扰素)-α/β受体基因-568G→C、-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568G→C位点多态性中,PC组总GG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等位基因G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408C→T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CC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SR组和AsC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IFN-α/β受体基因-568G→C、-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568G→C 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G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408C→T CC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1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汉族老年女性骨质疏松(OP)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70例对照者和32例OP患者的VDR基因Fok1多态性进行分析,并分别计算两组人群Fok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对照组人群Fok1多态性FF、Ff、ff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8.57%、50%、11.43%.OP组分别为21.88%、43.75%、34.37%.两组人群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8.211,P<0.05).结论 老年女性VDR基因Fok1多态性与OP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年人群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和-572C/G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79例HBV感染者(包括118例慢性乙型肝炎和61例急性乙型肝炎)和120例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IL-6基因启动子区-597G/A和-572C/G位点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在-597位点仅发现GG基因型,未发现GA或AA基因型,而-572位点发现CC、CG和GG基因型;对179例HBV感染者和120例健康对照人群检测发现,IL-6-572 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1%和19.1%(P>0.05),而1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GG基因型(18.7%)明显高于61例急性乙型肝炎(8.2%)和健康人(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感染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47.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37.7%)明显高于急性乙型肝炎(22.1%)和健康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72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后慢性化有关[P=0.038,OR=3.788(1.075~13.333)]。结论IL-6-572C/G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TNF-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HBV感染转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1例,HBV感染自愈者165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HBV感染自愈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308G/A,-857C/T和-863C/A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结果:对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V感染自愈组人群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238G/A,-308G/A,-857C/T和-863C/A 4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共发现12种启动子基因型,以GG·GG·CC·CC,GG·GG·CC·CA,GG·GG·CT·CC和GG·GA·CC·CC基因型多见,约占85%.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感染自愈者TNF-α基因启动子4个位点基因型联合分析发现,GG·GG·CC·CC,GG·GG·CC·CA和GG·GA·CC·CC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HBV感染自愈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携带GG·GG·CC·CC基因型的个体患慢性乙型肝炎的机会比(odds ratio,OR)为2.15,95%可信区间为1.34-3.45;而携带GG·GG·CC·CA或GG·GA·CC·CC基因型的个体患慢性乙型肝炎的OR分别为0.48(95%可信区间为0.27-0.86)和0.35(95%可信区间为0.14-0.89).HBV感染的清除可能与GG·GG·CC·CA(X2=6.14,P=0.013<0.05)和/或GG·GA·CC·CC(X2=5.18,P=0.023<0.05)基因型有关.进一步对各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感染自愈者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857C/T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而-308G/A,-863C/A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308G/A位点,X2=6.53,P=0.011<0.05,OR=3.05;-863C/A位点,X2=4.33,P=0.037<0.05,OR=1.69).结论: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863C/A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HBV感染后的结果有关,其中TNF0-α308G/A和/或-863C/A位点A等位基因的存在可能有利于HBV感染的清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活性因子(RANTES)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18例慢性乙型肝炎和61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RANTES基因启动子区-403、-28和In1.1三个基因位点基因分型。结果 CHB患者In1.1TC基因型(34.7%)及C等位基因频率(37.7%)明显高于对照组(21.3%,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基因型慢性化的风险是TT基因型的2.2倍(OR=2.278,95%CI:1.079~4.80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基因型携带者与TT相比患慢性乙型肝炎的危险性增大。结论 RANTES In1.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慢性化有关,携带In1.1TC基因型的HBV感染者易发生慢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