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46例经病理复诊明确诊断的乳腺分叶状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E1/AE3、VIM、平滑肌肌动蛋白(Act)和Ki-67表达。结果46例乳腺分叶状肿瘤术前临床诊断相符者24例,其余术前诊断分别为:乳腺纤维腺瘤15例,乳腺增生或混合性囊肿4例,乳腺癌或疑似乳腺癌3例。术前临床诊断误诊率为47.83%(22/46)。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乳腺分叶状肿瘤40例,漏诊率为13.04%(6/46)。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46例乳腺分叶状肿瘤中良性35例,交界性7例,恶性4例。免疫组化表达结果:VIM表达均为阳性,表达在肿瘤问质细胞;Act在部分病例(36.96%,17/46)表达于间质细胞;AEl/AE3均无间质细胞表达(用于排除梭形细胞癌);Ki-67平均阳性细胞指数在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中分别为13%、28%和69%,Ki-67表达在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分叶状肿瘤存在较高的临床误诊率和冰冻病理漏诊率,而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免疫组化对判断其良、恶性有重要意义;肿瘤的及时确诊和手术方式选择是决定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tumours)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是根据肿瘤的间质细胞密度、细胞异型性、核分裂及肿瘤边缘情况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个级别。现通过回顾本科1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合并导管内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案,以增加对该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中,肿瘤性质良性63例,交界性24例,恶性6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I〉40岁者47例,为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各年龄组均表现为良性叶状肿瘤发病率高,其次为交界性叶状肿瘤,恶性叶状肿瘤发病率最低。病理形态示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间质组成,上皮成分包括腺上皮和肌上皮,不同分化程度的间质细胞增生。随访71例,6例恶性患者5例生存,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定期复查,1例于术后1年死亡(为28岁患者,全身多脏器转移);23例交界性肿瘤患者及42例良性肿瘤患者均生存并未见复发。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妇女,良性叶状肿瘤最常见,叶状肿瘤由上皮和增生的间质两种成分构成,应注意与纤维腺瘤等其他乳腺肿瘤鉴别,选择扩大1cm的局部广泛切除方法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4.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48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中平均年龄为43.2岁.根据肿瘤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核分裂和肿瘤坏死进行乳腺叶状肿瘤分级,良性26例,交界性12例,恶性10例.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肿瘤单纯切除术23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复发分别为3/18、2/3、2/2;肿瘤扩大切除术15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复发分别为0/8、1/5、1/2;乳房切除术10例,交界性、恶性复发转移分别为0/4、2/6.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可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类别,确诊和分级主要依靠病理组织检查.提示首次肿瘤彻底切除是治疗的关键,应根据组织分级及肿瘤大小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复习15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岁~57岁,平均42.2岁。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乳腺肿块,以单侧单发性为主,肿块直径3cm~18cm,平均7.8cm。良性叶状肿瘤8例,交界性4例,恶性3例。镜下见肿瘤由良性的上皮成分和丰富的间质细胞组成,大部分形成叶状结构。均未见腋下淋巴结转移。1例恶性患者术后17个月死于肺转移,4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好发于40岁~50岁女性,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血行转移,易复发。组织学上需与富含细胞的纤维腺瘤、真性肉瘤等鉴别。对良性叶状肿瘤一般选择肿块扩大切除术,肿瘤较大者、交界性及恶性者宜作乳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叶状肿瘤(P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2例前列腺PT,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前列腺PT由上皮和间叶成分组成,上皮细胞增生,无异型性,由上皮细胞形成的囊腔被增多的间质成分挤压形成类似叶状的裂隙。例1,间质细胞轻-中度异型,核分裂1~2/10HPF,无坏死;例2,间质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5/10HPF,有坏死。免疫组化染色上皮细胞CK、EMA、PSA均(+),间质细胞Vim(+),PR(+),部分间质细胞SMA(+)。例1患者术后1年复发。结论前列腺PT罕见,可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类型。该肿瘤易复发和转移,恶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复发性叶状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叶状肿瘤病例,并找出其中复发的病例,分析复发病例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叶状肿瘤137例,共有10例为复发病例,其中9例为单次复发,1例复发两次,复发病例中良性叶状肿瘤7例,交界性叶状肿瘤2例,恶性叶状肿瘤1例。所有的肿物均为局部复发,良性、交界及恶性叶状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9%、15.4%、20%。其中3例(30%)出现组织学升级,1例良性叶状肿瘤复发为交界性叶状肿瘤,1例交界性叶状肿瘤复发为恶性叶状肿瘤,1例良性叶状肿瘤第一次复发为交界性叶状肿瘤,第二次复发为恶性叶状肿瘤。免疫组化标记CD117、CD34、CD10、p53、p16在原发及复发肿瘤中表达无差异。Ki67增殖指数在复发病例中均升高,并且核分裂数也增多。结论: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均可复发,其中恶性叶状肿瘤复发率最高,肿瘤多为局部复发,部分肿瘤复发后出现组织学升级,复发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乳腺叶状肿瘤(PT)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其在PT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筛选乳腺PT病例48例,同时选取10例乳腺纤维腺瘤(FA)作为对照,对所有病例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改变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抗CD34、CD10、CD117、p53及Ki-6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PT境界清楚,大体及镜下均呈典型的叶状结构,裂隙衬覆腺上皮及肌上皮分化良好,间质富于细胞伴过度生长,根据间质增生程度、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及肿瘤边缘生长方式等指标将48例叶状肿瘤分为良性31例,交界性12例,恶性5例.恶性肿瘤中3例可见局灶性肿瘤坏死,1例间质出现脂肪肉瘤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组中CD34的中-强度表达率分别为93.5%、58.3%、0,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0呈灶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8%、83.3%、80.0%,良性PT组与交界和恶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17、Ki-67的表达在恶性PT中有较明显增高.随访5~141个月,4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复发病例11例,双肺多发转移致死1例,其余10例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无再次复发.结论 病理形态学改变是乳腺PT诊断及分级的主要依据,免疫标志物在肿瘤中的表达对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辅助意义.选择合理的术式有助于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张震  徐阿曼  孟翔凌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0):1229-1231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原则和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的17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良性叶状肿瘤9例,交界性叶状肿瘤5例,恶性3例。行局部肿块切除7例,单纯乳房切除术6例,改良根治术3例,姑息性肿块切除术1例。其中随访13例,平均随访时间21(5~84)个月,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2.5年死于远处转移,2例行局部肿块切除术后复发。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与手术方式有关,良性和交界性应首选扩大区段切除术,切除肿瘤边缘不少于2cm;复发的交界性和恶性应尽早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分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PTB)超声造影的图像特征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PTB的患者,总结并分析乳腺叶状肿瘤超声造影的图像特征,比较良恶性的组间差异。结果:42例叶状肿瘤中良性21例,交界性5例,恶性16例,造影的图像特征:恶性及交界性叶状肿瘤结节呈高增强,造影剂分布不均匀、可见部分充盈缺损、边缘呈放射状或蟹足样增强、增强后范围较二维增大,与良性叶状肿瘤的图像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造影图像多样,对其性质的判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13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平均年龄为43岁。根据肿瘤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核分裂和肿瘤坏死进行乳腺叶状肿瘤分级,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2例。结论:肿瘤的复发率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并与乳腺巨纤维瘤及其他乳腺肉瘤相鉴别。建议不管叶状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如何,仍把它看作是低度恶性或恶性病变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13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平均年龄为43岁.根据肿瘤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核分裂和肿瘤坏死进行乳腺叶状肿瘤分级,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2例.结论:肿瘤的复发率随病理组织学等级递增而升高,随手术范围增大而下降,并与乳腺巨纤维瘤及其他乳腺肉瘤相鉴别.建议不管叶状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如何,仍把它看作是低度恶性或恶性病变处理.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10岁,因左乳房肿块半年余,于1997年5月10日收入院。本体:左乳房有肿物,大小约6cm×6cmXZcm,质硬、活动差,压痛(+),乳头无分泌物。初步论断:乳房纤维瘤。于1997年5月13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右乳肿物切除术,包膜完整;术后病理诊断:叶状囊肉瘤。叶状囊肉瘤和乳腺纤维腺瘤都属于乳腺纤维上皮型肿瘤,具有良性形态学表现者称巨纤维腺瘤,而叶状囊肉瘤指间质细胞有恶性表现的肿瘤;巨纤维腺瘤和叶状囊肉瘤的主要成份是增性的纤维样间质细胞;巨纤维腺瘤具有良性细胞学特征,核小而规则异形性不显著。叶状囊肉瘤的间质细胞高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良性11例,交界性3例,恶性3例。行乳腺肿瘤局部切除3例,乳腺肿瘤扩大切除7例,乳房切除术4例,乳房改良根治术3例,3例乳腺肿瘤术后出现复发。[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组织学检查,其局部复发与是否手术彻底切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乳腺叶状肿瘤是乳腺原发肿瘤中发病率较低的一种类型,一般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均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多不给予治疗。良性叶状肿瘤术后不出现转移,但交界性叶状肿瘤多有浸润性生长,术后可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但因发生率低,故不主张术后化疗、放疗。恶性叶状肿瘤术后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国际上尚无指导性论述。在临床实践中,交界性叶状肿瘤术后出现转移的病例并非少见,我们收治的3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术后出现转移,经过治疗后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BPT)MRI特征与病理学分级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深圳市中医院乳腺外科的BPT患者70例,术前均进行乳腺MRI检查和术后病理学分析,采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标准(BI RADS)分析不同病理分级BPT患者乳腺病灶的MRI图像进行形态学特征(形状、边界、大小)及影像学特征[(信号特征、强化方式、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类型(TIC)及表观弥散系数值(ADC)]。结果术后病理学分析,良性病变38例(543%),交界性病变19例(271%),恶性病变13例(186%),良性病变、交界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肿瘤大小分别为(442±236)cm、(624±276)cm、(961±375)c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图像上,病灶T1WI序列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核磁序列不均匀强化灶、TIC曲线以Ⅱ、Ⅲ型为主,多为交界性或恶性叶状肿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病灶形状、边界、ADC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T病灶术前MRI检查可提示乳腺肿块的术前诊断及病理学分级,对临床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乳腺叶状肿瘤33例中良性23例,交界性8例,恶性2例。20例行局部切除术,11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2例行乳房单纯切除术。术后随访18例,随访时间8~74个月,2例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生物学行为较难测定,应结合肿块大小及病理类型选择局部扩大切除或单纯乳腺切除。  相似文献   

18.
乳腺叶状肿瘤良、恶性的二维及彩色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叶状肿瘤良、恶性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结果①叶状肿瘤良性8例、恶性4例、交界性7例。②良性肿瘤二维超声表现为:乳腺肿物较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见包膜回声及侧方声影,内部多为欠均匀的中低回声;恶性肿瘤二维超声表现为:乳腺肿块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伴声衰减。③多普勒超声表现,良、恶性肿物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较丰富,恶性组动脉血流速度和RI高于良性组。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具有一些特征性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肿块局部边界不清、后方声衰减、血流丰富、流速及阻力指数增高提示恶性程度可能性较高。二维超声及CDFI结合病史有利于乳腺叶状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99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确定各种临床诊断方法的应用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年5月~2007年7月间经手术并经病理诊断的99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诊断治疗情况。结果:99例患者术前诊断率为29.3%.误诊率达到70.7%(70/99)。99例患者中行乳腺钼靶检查39倒,B超检查63例,针吸细胞学检查62例,术中冰冻病理63例,空芯针穿刺活检29例。其中乳腺钼靶检查诊断率23.1%(9/39),B超检查诊断率36.5%(23/63),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率11.3%(7/62),冰冻病理报告诊断率77.8%(49/63),空芯针穿刺活栓诊断率82.8%(24/29)。按照WHO标准,术后病理良性26例,交界性61例,恶性12例。共19例出现复发或转移,复发率为23.5%,其中良性3例,交界性11例,恶性5例。19例复发病例中,行肿瘤局部切除术8例,肿瘤扩大切除术8例,乳腺单纯切除术2例,改良根治术1例,各手术组复发率分别为24.2%、20.5%、9.0%和20.0%: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检查,而空芯针穿刺活栓是较好的诊断方法。对于可疑病例,术前应进行空芯针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有效减少患者痛苦,避免不必要的再次手术,提高本病的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腺叶状肿瘤瘤体的大小无规律性,且切面为分叶状。40例患者中,12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其余25例为良恶交界性肿瘤。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细胞学特点,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叶状肿瘤的主要依据,恶性肿瘤与交界性肿瘤容易反复发作或发生转移,手术治疗可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