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现阶段外科技术的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的越来越多,然而年龄仍然是影响手术病死率和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现对我科收治的65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疗效,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70岁以上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应用传统CABG因体外循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及缺血再灌注损伤,70岁以上患者CABG仍是本领域的难点之一。我们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比较≥70岁与〈70岁患者OPCAB的手术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安全性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CABG手术的年龄≥75岁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29例,年龄75~89(77.2±1.9)岁,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体外循环)和观察组(非体外循环),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桥血管数、病死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引流量、围术期输血量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短,并发症少,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龄患者行CABG安全有效,非体外循环CABG输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70岁75例,<70岁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08例行非体外循环CABG;107例行体外循环CABG,其中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室壁瘤切除术18例.≥70岁组有2例同期行肿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手术期情况和转归情况. 结果 ≥70岁组和<70岁组比较,手术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组分别为17.3%和7.1%(P<0.05),不稳定心绞痛分别为91.4%和78.7%(P<0.01).吻合动脉桥数分别为(1.1±0.5)支和(0.9±0.5)支(P<0.01)应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分别为12.0%和4.3%(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3%和28.6%(P<0.01),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12.0%和4.3%(P<0.05),伤口感染分别为7例和1例(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2±21.5)d和(17.5±7.4)d(P<0.0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5.3%和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安全、有效,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常伴发房颤(AF),在美国的整个人口中非裔美国人比欧裔美国人有相对较低的AF发生率。CABG术后发生AF的原因报道了很多,但种族的原因尚未见报道。Lahiri MK等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收集了Henry Ford医院所有CABG病例(Am J Cardiol 2011,107:383—386),患者年龄≥18岁,除外之前患有AF或CABG期间行瓣膜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糖化血清白蛋白(GA)水平对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及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10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CABG的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CABG后AKI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GA水平患者住院时间及出院时的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646例患者中135例(20. 9%)发生CABG后AKI。GA≥21%、年龄≥65岁、高血压、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体外循环、联合手术≥3项为CABG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GA21%及GA17%组住院时间较GA≥21%及GA≥17%组缩短(P0. 01),出院时的生活能力评分提高(P0. 05)。结论糖尿病患者CABG后AKI发生率20. 9%。GA21%可减少CABG后AKI风险,有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胡佳心  阮新民  林宇 《心脏杂志》2016,28(3):319-322
目的 观察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特点及术后长期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94例70岁以上(含70岁)CABG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和10年随访资料,并以192例70岁以下CABG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冠脉搭桥术;长期随访①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两组无明显差别。②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和肾功能不全等发生率,≥70岁组显著多于<70岁组。③术后10年随访结果显示≥70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低于<70岁组。≥70岁组术后10年LVEF值比术前明显降低。④10年内总病死率、因心脏原因病死率和因心脏以外原因病死率,≥70岁组均显著高于<70岁组。结论 ①≥70岁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多,康复较长;②高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质量相对较差,病死率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术前、术中危险因素及术后主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01至2009-07-31我院心脏外科行CABG或CABG合并手术的≥80岁高龄患者资料50例(≥80岁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行CABG或CABG合并手术的60~79岁一般老年患者临床资料50例(60~79岁组)。对两组术前、术中潜在危险因素及术后主要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80岁组手术时平均年龄(81.52±1.93)岁,女性18%(9/50);60~79岁组手术时平均年龄(66.80±4.41)岁,女性24%(12/50)。统计分析结果:≥80岁组较60~79岁组外周血管疾病、心律失常、主动脉瓣反流的发生、术前最后一次肌酐值、术前最后一次血糖值、术前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的发生均较高(P均0.05或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最后一次血红蛋白值、吸烟的发生、体重指数、使用乳内动脉的发生均较低(P均0.05或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岁组较60~79岁组重症监护时间延长(术后重症监护时间≥5 d)、术后呼吸衰竭、二次开胸止血等3个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较高(P均0.05或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比较一般老年人,80岁以上的高龄CABG患者具有更多的潜在危险因素,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重症监护治疗时间也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呼吸机依赖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发生呼吸机依赖(V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7年8月行CABG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0例中,发生VD17例(12.14%),年龄≥70岁、合并高血压、心功能Ⅲ级以上、肺动脉高压、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及低白蛋白血症与呼吸机依赖发生关系密切。VD者比非VD者在ICU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病死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VD是CABG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可增加ICU停留时间及病死率。加强70岁以上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合理控制体循环血压及肺动脉压力,积极维护心功能,预防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及低白蛋白血症等,是降低CABG术后发生VD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CABG患者,根据《谵妄评估量表》将患者分为谵妄组50例,对照组250例,分析患者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谵妄患者出现睡眠-觉醒周期紊乱44例(88.00%),情感易变性43例(86.00%),精神运动性激越47例(94.00%),夜间谵妄加重30例(60.00%)。另有短时间记忆力减退32例(64.00%)、长时间记忆力减退23例(46.00%)、注意力不集中33例(66.00%)等临床表现。采用组间单因素分析,得出CABG术后患者发生谵妄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脑梗死、既往脑出血、手术持续时间、使用芬太尼和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为CABG术后患者是否发生谵妄,自变量为年龄、脑梗死和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时间。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均能对术后患者发生谵妄产生严重影响。结论影响CABG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70岁、脑梗死、既往脑出血、手术持续时间、使用芬太尼和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时间等,应在术前再次评估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为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率的降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Wolozin报告,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患者相比,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5年内发生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对危险增加70%。Wolozin对5216例CABG患者和3954例PTCA患者的转归进行了比较,基线时患者年龄≥55岁,没有痴呆,术后随访5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因素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安全性的影响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BG治疗冠状动脉(冠脉)病变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共7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为(70~83)岁,平均为(74.23±6.8)岁。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停跳和不停跳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围手术期以及住院死亡的情况。结果高龄患者中,53例实施了停跳CABG治疗,18例实施了不停跳CABG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多见于停跳CABG治疗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合并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三支病变患者接受停跳CABG治疗比例高于不停跳CAB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ABG中,使用左侧乳内动脉和完全血管重建多见于停跳CABG治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腔积液多见于不停跳CABG治疗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住院时间为(19.1±7.3)d,住院死亡率为5.6%,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全面详尽检查,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于高龄患者行CABG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而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且年龄≥65岁的CHD患者施行CABG存在较大危险,死亡率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1,2〕,如何提高、改善此类患者的手术效果与远期生存率,是心脏外科医师亟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1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134例)和死亡组(1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11.3%。死亡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9%比18.7%,20.1%比52.9%,均为P<0.05),累及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率死亡组高于存活组(41.2%比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5.433, 95%CI:1.618~18.240,P=0.006)、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OR=1.011, 95%CI:1.004~1.020,P=0.019)、同期行CABG(OR=10.288, 95%CI:2.513~42.118,P=0.001)为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累及冠状动脉同期行CABG是ATAAD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期行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经验,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外科与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均同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57~67岁,平均(62±4)岁;冠状动脉DSA示,4例为左主干+3支病变,2例为3支病变,1例为双支病变;颈动脉DSA示,1例为单侧颈动脉闭塞,6例存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双侧狭窄率≥50%且靶血管狭窄率≥80%,包括对侧中度狭窄(50%~69%)4例、重度狭窄(≥70%)1例。所有患者优先处理颈动脉病变,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及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病变特征(颈动脉责任病变侧别、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狭窄程度)、围手术期及随访等情况。结果 7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3例同期行CAS+不停跳CABG,3例同期行CEA+不停跳CABG,1例同期行CEA+CAS+不停跳CABG。术后住院期间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围手术期无死亡,无新发心肌梗死以及脑梗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7例,随访时间6~19个月,1例再发间断头晕症状入院就诊,为双侧颈动脉病变,拒绝再次手术;1例因胸闷症状入院,冠状动脉CTA示桥血管及吻合口显影良好;其余患者无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死亡发生。结论初步分析显示,同期行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考虑作为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但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由于总人口中老年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安全性、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和心肌梗塞后死亡率较高,因此老年患者(>70岁)CABG例数逐年增加。作者研究胸廓内动脉(IMA)对老年高危病人单纯作CABG术的影响。 1986年1月至1993年6月间1399例老年患者作单纯CABG术,年龄75.13±0.10(70至93)岁,其中823例只用大隐静脉,576例用IMA(单侧546例,双侧28例)或同时用大隐静脉作移植物。体重指数大于27.5kg/m~2则为肥胖。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冠脉造影,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口腔黏膜鳞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其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方法 收集1991—2001年行计划性诱导性顺铂为主综合治疗的年龄≥70岁(≥70岁组)的72例患者治疗情况,与同期同治疗方案年龄(70岁((70岁组)72例患者和同期单纯手术根治的26例患者(单纯手术组)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70岁组12、24、36个月生存率分别是84.6%、73.0%和68.5%,(70岁组为85.8%、75.3%和69.1%,手术组为52.7%、48.5%和39.7%。≥70岁组和〈70岁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组和手术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70岁以上老年人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采用以顺铂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60-80mg的顺铂剂量70岁以上老年人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7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386例胃癌患者,筛选出年龄≥70岁的患者,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386例胃癌患者中年龄≥70岁者342例(14.3%)。两组之间在性别、伴发疾病个数、NRS2002评分、PG-SGA评分、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淋巴结转移pN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者共981例(41.4%),其中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者413例(17.3%),出现非手术相关并发症者568例(24.0%)。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伴发疾病数目≥2个为≥70岁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HR=4.478,95%CI:1.121~7.918,P=0.006)。≥70岁胃癌组5年OS为21.1%,5年DSS为62.7%;而<70岁胃癌组5年OS、DSS分别为54.1%、70.0%,两组患者的5年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年DSS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组织学类型为低-未分化类型(P=0.004)、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为pT4a~pT4b期(P=0.007)、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4)、肿瘤pTNM分期为ⅢA~ⅢC期(P=0.002)和同时存在脉管瘤栓(P=0.034)是影响≥70岁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0岁胃癌患者术前伴发疾病多,增加了术后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应重点关注其共患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以提高手术安全和疗效,同时年龄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使用现状。方法筛选医院电子病历数据,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和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年龄≥60岁的ASCVD患者15751例,按患者的年龄分为60~69岁组6230例,70~79岁组5192例和≥80岁组4329例。调查3组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现状,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比较患者LDL-C、非HDL-C控制达标的情况。结果≥80岁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比例明显高于60~69岁组和70~79岁组(1.6%vs 1.1%和0.8%,P=0.000)。所有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67.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99.2%、PCI后为98.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为9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S、PCI后、CABG后、住院科室、入院时间是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与60~69岁组和70~79岁组比较,≥80岁组LDL-C达标率(48.07%vs 32.98%和30.97%)及非HDL-C达标率(38.99%vs 30.99%和28.76%)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在老年ASCVD急症患者中使用率较高,但在慢病管理中的使用及血脂达标情况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