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厦门市2008年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厦门市2008年院外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统计2008—01—01-2008—12—31接诊的31833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种类、发病年龄段及发病时段,分析相关因素。结果2008年厦门市地区实施的院外急救患者中,有完整数据记录者31833例,男女比例为2.14:1,高发年龄段为21-50岁。急救病种前4位的依次为创伤(41.25%)、心脏病(11.62%)、脑血管病(10.79%)和外因中毒(10.06%)。院外病死率在肿瘤(9.12%)、其他(6.84%)、心脏病(5.16%)及呼吸系统(4.33%)疾病类型较高。总的发病时段分布呈从0~6am至18~24pm逐渐增多的趋势,不同疾病的院外急救有各自的高峰时段。结论厦门市院外急救患者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外急救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全面提升院外急救能力和水平。方法分析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2008年1月~9月18349例院外急救病例,对疾病谱的构成、年龄构成、一般急救与危重病构成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院外急救患者排前5位是骨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普通外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共占院外急救总量的49.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院外急救对象的38.1%。根据院外急救对象病情程度统计,一般急救患者占66.0%,危重患者占31.2%,死亡患者占2.8%,前5位致死疾病是心血管系统(15.3%)、车祸多发伤(11.1%)、恶性肿瘤(10.1%)、呼吸系统疾病(8.0%)、神经系统(6.0%)。结论宝山市120院外急救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在城乡结合部的急救中心,常见的疾病包括骨科及普外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恩施市院外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救治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12月接诊的760例院外急救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之比为2.50:l,20~50岁为创伤的高发人群,占65.92%;创伤发生时间8:00~23:00 处于较高水平,8:00~9:00 为高峰期;23:00~8:00 处于较低水平,4:00~5:00 为低谷期;全年以10、11、12月份创伤发生率最高;受伤原因:交通伤72.24%,斗殴伤跌伤10.26%,坠落伤6.58%,跌伤6.05%; 创伤部位分布依次是头部(45.15% )、四部(35.84% )、胸部(9.11%)、腹部(5.54%)和脊柱(4.36%);死亡率3.68%,其中多发伤占67.86%,交通伤是最主要的死因.结论 交通伤是院外急救创伤患者的首要病因.加强各类创伤的预防,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提供高质量的院外急救是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恩施市院外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分析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接诊的1 640例院外急救患者相关因素.结果 恩施市院外急救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01:1,21~60岁患者为主.出诊高峰时段在8:00~12:00,;1月、7月、10月、11月、12月为季节性高峰期.疾病种类前四位依次为创伤(60.00%)、神经系统疾病(9.33%)、急性中毒(7.13%)和心血管系统疾病(5.18%).结论 恩施市院外急救患者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区域应急能力和急救水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太仓市院外急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救治的2036例次院外急救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036例患者均经急救车送回医院。创伤是居首位疾病(67.63%),患者性别男女之比为1.74:1。青年占47.20%,中年占32.17%。多发伤为主要死亡原因;院外急救无明显季节性,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7~9时,19~21时,是急救高峰时间段;平均急救反应时间8.17min;转运时间平均8.55min;即刻呼救组的病死率为1.73%,与延迟呼救组无显著差异(2.51%,P〉O.05)。未实施急救措施或急救措施不正确组的病死率为1.56%,与实施正确急救措施组无显著差异(2.05%,19〉0.05)。;现场或院外急救好转组的病死率为0.50%,显著低于无变化或恶化组(2.31%,P〈O.05);专科医师救治者病死率为2.66%,显著高于急救医师救治者(1.32%,P〈0.05)。结论太仓市院外急救的重点疾病是创伤,重点人群是青中年。医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包头市院外急救疾病谱并予以对策;方法调取本市120指挥中心2008年~2011年,受理急救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受理患者总数41 837例,男性29 072例,占总数70.25%;女性12 315例,占总数29.76%,男女比例2.36:1.受理疾病谱:创伤类占30.47%(12 611人)循环系统疾病占14.04%(5 809人)神经系统疾病13.07%(5 410人)呼吸系统疾病占6.54%(2 707人)消化系统疾病占3.04%(1 260人);物理化学伤类疾病占15.96%(6 607人)主要以醉酒占6.91%、药物中毒占2.17%、煤气中毒占1.17%为主,其他均不足0.1%;院外急救昏迷者占2.75%(1 139人)危重症者占3.51%(1 470人)死亡6.34%(2 627人)死亡者男性1 679人、女性948人、男女比例1.77:1;全天出诊20:00~23:00最多,占58.67%,全年平均3、10月患者最多,6、7月次之,2、4、5月份最少.结论 创伤发生比例较高,14~45岁居多明显于其他年龄组;循环、神经、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均56岁以上受理者居多;除药物中毒、孕产妇及小于14岁以下者女性多于男性外,其他受理者均男性多于女性;物理化学伤类发病与地区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及工作环境有关.此外,本市院外急救死亡率偏高.对策:加强急诊医疗的连续性和院内治疗的协调性;缩短救治半径,增加急救分站;提供应急预警与完善急救预案,加强急诊建设;加强社区对老年病慢性病与季节性多发病的宣教工作;加强社会监管,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及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院外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整群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南海区人民医院、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及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急救车出车院外急救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出车9 976次,空载523次(5.24%),接诊患者9 453人,发生院外死亡548人(5.79%).男性患者为5 808人,女性为3 645人,男女比例为1.59∶1.年龄高峰段为(20~29)岁组、(40~49)岁组和≥70岁组.时间分布中全天以16:00~17:59时间段为高峰期.院外急救时间平均为(20.18.28) min,急救前五位疾病为交通事故(32.26%)、工业意外(18.36%)、心血管系统疾病(16.82%)、神经系统疾病(15.42%)和酒精中毒(8.21%).院外死因前4位为猝死或原因不明(43.19%)、外伤(18.12%)、心血管系统疾病(16.42%)和神经系统疾病(13.11%).结论 南海区医疗急救系统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应急处理能力方面优于其他地区.中青年和老年人是院外急救的高发人群.院外急救病种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但交通事故率偏高.院外死亡率亦偏高.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院外急救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所有11个地区(市)院外急救资源状况,为优化急救模式、合理配置急救资源,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以行政发文、设置统一问卷方式对全省11个地区(市)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救中心基本情况、硬件配置(急救仪器与药品、车辆、通信装配)及人员队伍组成等。结果浙江省院外急救模式目前为独立型、指挥型及依托型多种模式并存,以独立型和依托型为主;68个急救机构共有急救车689辆,地市级机构车辆装备优于地市级以下;急救专职人员缺乏,对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的熟练掌握率分别为63.25%、58.11%、16.47%。结论浙江省急救机构的现状有待改进。医护比例不合理。专职急救医学人员缺乏,技术也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镇江市急救中心救治的脑卒中患者的流行病学与院外救治规律,为院外更好救治脑卒中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镇江市急救中心救治的脑卒中患者的院外急救病历资料。结果共救治脑卒中患者797例,占同期院外急救人数的10.42%,其中①男女比例=1.32:1;年龄20~101岁,男性平均(66.67±13.937)岁,女性平均(71.85±13.797)岁(P<0.01);发病率随年龄增长,70~79岁是最高发年龄段;既往史以高血压病史多见,占394例(49.4%)。②发病者数在季节上无特征变化(P>0.05);一天中7:00~12:00、16:00~20:00是两个高峰时间段,9:00~10:00最高发时段(共6共61例,占8.3%),而凌晨4:00~5:00的发病率最低(共9例,占1.4%)。③全部病例中危重192例(24%),重症359例(45%),轻症246(31%);送三甲医院患者人数共为552例,占总人数的69.3%,以患方自主择院为主(626例,78%)。④急救反应时间(接警至到达现场时间)平均12.63 min,其中10 min内共318例(39.9%);急救总耗时平均38.11 min。结论①老年人是脑卒中发生的易患人群,应积极开展预防工作,特别是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应注意监测和治疗高血压;②脑卒中的救治过于集中于大医院,应积极构建脑血管病的急救、防治与康复的高度组织化的管理体系;③急救中心应加强院外急救网络建设,建立卒中院外处理系统,优化急救流程,有效减少延迟因素,提高院外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市院外急救病例特点,提高应财与处置能力。方法对北京市2008年8月~2009年7月276612例院外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北京“120”急救网络全年出诊276612次中,男女比例2.05:1;20~49岁、60~89岁为两个高发年龄段;院外急救病种和急症前6位的依次为:创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昏迷、消化及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北京市院外急救病例仍以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高发年龄段为青壮年及老年人。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25992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兰州院外急救多发病种及发病时段等特征。方法分析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兰州市呼叫“120”并实施院外救治的25992例城市及周边地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992例患者中男15855例,女10137例,男:女1.56:1;年龄分布≥60岁37.51%,40~59岁29.48%,20—39岁28.98%,〈20岁4.03%。前三位疾病类型为创伤(30.85%)、神经系统疾病(16.31%)和循环系统(13.36%)。院外病死率在以下疾病类型较高:肿瘤(8.77%),其他(死因不明及转院、出院回家途中死亡患者)(6.46%)、循环系统疾病(4.95%),呼吸系统疾病(4.37%)。总的发病时段呈0~6时和18~24时两个高峰时段,各时段内发病数呈逐渐增多趋势。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0~6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类系统疾病0~6时发病低于其他时段,其他时段差异不明显;肿瘤类疾病6-12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中毒、创伤、理化外因、儿科类疾病18—24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结论城市及周边地区人群中呼叫“120”的急性危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1.56:1;青中年人群占大多数(58.46%)。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居发病类型前三位。呼叫“120”的患者人数呈现早、晚两个高峰时段。不同类型的疾病高发时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苏州市区院外急救的流行病学分布,为提高院外急救水平、更好的配置急救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苏州市急救中心提取2018年院外急救患者病历资料和前五年的出车量数据,进行出车量和流行病学的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外急救出车辆在五年间增长了近2倍,院外急救患者男女比为1.44:1,年龄集中在25~4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群,院外急救一年中的需求高峰在7~8月和12月一次年1月,一天中的需求高峰时段为8:00~8:59和20:00~20:59,年度疾病谱前3位次为创伤、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院外急救的需求量在每日、每月和疾病谱的分布有相对明显的规律,急救中心和有关部门可以此为依据,对急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降低回车率,提升院外急救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连云港市老年患者院外疾病谱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对连云港市急救中心2000~2009年院外急救的全部老年患者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0年,60岁以上老年病例占全年出救量的10.97%,到2009年已上升到16.49%。前3年递增速度较缓和,从2003年开始大幅度增加,这与连云港市老龄化程度相应。10年间院外急救的60岁以上老人前5位病种依次为:创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共占老年病例的65.06%(9762/15019)。结论10年间接受院外急救的老年病例数增长较快。老年疾病的院外救护是未来院外急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院外急救中死亡者的死因,为提高院外急救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急救中心2006年1月1目~12月31日出诊中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死因分类按照ICD-10标准进行。结果这段时间内北京急救巾心出诊院外死亡2939例,循环系统疾病为首要死因,其中心源性猝死居全死因第一位(占46.89%)。呼救一车辆到达现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2.8min。结论心源性猝死为院外死亡病因之首,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院外猝死的复苏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专职化和非专职化院外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中心2008年11月~2009年11月6384例院外急救病例,分为A、B两组,即将A组由非专职化急救小组救治的3020例作为对照组。将B组由专职化院外急救小组救治的3364例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的差异。结果专职组现场救治有效率71.90%,显著高于非专职组(40.25%,χ^2=32.78,P〈0.01)。专职组3分钟内的急诊出车、20min内到达现场情况,与非专职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专职化院外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非专职化。  相似文献   

16.
黄山山岳型景区院外急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了解黄山山岳型景区院外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合理、规范建设黄山山岳型景区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黄山风景区内院外救治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救反应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病种、病情、死亡病因、转送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黄山景区院外救治疾病谱前7 位依次是外伤类483 例(38.67%)、心血管系统疾病261 例(20.90%)、消化系统疾病133例(10.65%)、神经系统疾病89例(7.13%)、呼吸系统疾病74例(5.92%)、内分泌代谢疾病41例(3.28%)、猝死35例(2.80%).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平均时间23.49 min,山上医务室转下山时间18~148 min,平均57.89 min,山下门诊部转市中心医院时间48~78 min,平均62.47 min.结论 外伤和心脑血管系统是山岳型景区最多见的院外疾病,普及以CPR和创伤救护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培训在山岳型景区院外急救中有极其重要意义,同时景区要做好旅游安全设施建设、游览安全宣传和秩序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