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患者男,82岁,左上肺肺泡细胞癌术后2年余,因胸壁转移,胸腔及心包积液,于1997年5月11日入院。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入院检查:嗜睡、反应迟钝,体温36.8℃,血压20/14kPa,左胸壁前有一2cm&;#215;2cm质硬肿块,左肺呼吸音低,心率80次/min,可闻及早搏3~4/min,肝脾无肿大,血自细胞30.2&;#215;10^9/L,中性0.94,淋巴0.06。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患儿,女,2岁,因间断头痛、呕吐一个月,加重5天入院.查体:体温36.5℃,呼吸26次/分.心率95次/分.神清反应可,颈亢(+),神经系统检金(-)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实验室检查:WBC:11.1×10^9/L,N50%,RBC:3.97×10^12/L,HGB:J03g/L。[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于滨 《中国肿瘤临床》2001,28(1):49-49,79
女性,47岁。主因颈部肿物1个月而入院。患者于入院前无意中发现颈部肿物,后渐增大,无发热、消瘦、疼痛、声音嘶哑、多汗、易饥、心悸、易激动等症状。查体:颈前右侧皮肤局限性隆起,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触及一约5cm×4cm×3cm大小肿物,质中,界清,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无压痛。颈右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部可触及一约1cm×1cm×0.7cm大小的肿大淋巴结。胸大片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5.5×109/LL 20%。B超:甲状腺右叶实性占位伴颈部淋巴结肿大。ECT:甲状腺右叶下极冷结节。甲状腺功能:T3 2.390.7~2.3μg/LT4 1694…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16个月,头胎顺产儿,母乳喂养持续1年。患儿及其母亲无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史,右侧乳房肿物进行性增大6个月,于2006年5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儿祖母曾患乳腺癌。查体:患儿发育正常,右乳房外上象限限局性隆起.可触及-3.0cm×3.0cm×3.0cm实质性肿物,质地较韧.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活动度良好。彩超见一大小约3.3cm×3.2cm×3.0cm不规则的实质性低回声肿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51岁。以乏力、口干、多饮、多尿伴发热20余天于2003年6月5日入我院肾内科。查体:未见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叩击痛(+),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腹部B超:肾脏弥漫性肿大(左侧14.5cm×7.5cm、右侧15.2cm×7.2cm)。血常规:WBC5.8×10^9/L,中性粒细胞0.668,淋巴细胞0.263,Hb122g,L,BPC188×10^9/L。血β2-微球蛋白2.5mg/L,乳酸脱氢酶138U/L。经肾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双肾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ⅢB期,转入我院血液科,于2003年7月11日开始予CHOP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腹部B超示肾脏较前缩小,呈肾脏淋巴瘤化疗后改变。后又予CHOP方案化疗7次,过程顺利。2004年10月患者开始自觉双下肢麻木,进行性加重,2005年2月出现双下肢乏力,查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婴儿,女,70天。因气喘伴轻度呼吸困难30天,出现严重呼吸困难3小时入院。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后发现颈前有1小肿物,无症状。1月来出现气喘伴呼吸困难,哭闹时口唇青紫,但无发热、咳嗽。在外院诊断不明,治疗无效。3小时前症状加剧,急转我院。查体:T37℃,P140次/min,R40次/min,神志清楚,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青紫,三凹征明显。头后仰位颈前可触及一肿物,大小3×3cm,质硬,表面光滑,可移动。胸廓无畸形,心肺正常,神经系统无特殊。氯胺酮麻醉下手术。取颈前横切口先行气管切开,后解剖分离肿物,见肿物位于左甲状腺叶,大小3×3×3cm,质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8岁,自诉2个月前无原因的进行性排尿困难.有尿潴留史.门诊治疗无效,于2005年8月2日人院。检查:直肠指诊触及前列腺约中度大小,无触痛及结节,B超示前列腺6.1cm×4.7cm×3.6cm,未见占位性病变,膀胱造影显示梗阻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向膀胱内突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正常,血PSA3.64mg/ml。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行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切除标本送检,镜检见瘤细胞大部分呈小管状、部分瘤细胞呈条索状,腺体大小比较一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2岁,主因体检时发现左肾上腺占位1周于2005年1月13日人泌尿外科。无任何不适症状。查体: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无肿大,双肾区无隆起、凹陷及压痛、叩击痛,血沉100mm/h,LDH440μmol/L,腹部B超:左肾上腺占位。CT:左肾上腺区见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物,大小8.0cm×4.5cm×3.1cm。尿VMA、儿茶酚胺、醛固酮、血管紧张素均正常,  相似文献   

9.
儿童甲状腺癌临床上较少见,我们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例1患儿女性,5岁。颈前肿物发现半年,无不适感,逐渐增大。查体:一般情况好,甲状腺右叶触有6×4×3cm肿物,质硬,结节感,无触痛,随吞咽活动。余未见异常。B超示甲状腺右叶近峡部3.5×2.6cm及2.4×1.9cm混合性肿物。甲状腺肿物穿刺抽出血性液未能确诊。遂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侵及气管筋膜。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滤泡性腺癌,浸润软组织。例2患儿男性,11岁。发现颈左肿物2年,生长缓慢,无不适感。在县医院抗结核治疗2月,肿物未见缩小而就诊。查体…  相似文献   

10.
子宫脂肪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波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7):1020-1020
病例1,女性,76岁,绝经28年,孕3产3。有高血压病史20年,主因发现盆腔肿物4天入院。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不伴有腹痛及阴道出血。妇科检查:外阴老年型,宫颈萎缩,有灰白色半透明粘液样物质,无血迹。扪及盆腔肿物9cm×9cm×8cm大小.子宫触及不清。B超显示子宫实性占位病变.大小为7cm×7cm×6cm,中低回声,边界清,内未见血流信号:手术所见,子宫肌层肿物8cm×8cm×7cm大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Ⅳ度白细胞下降的方法。方法:及时足量应用粒细胞生长因子G—CSF及血小板生长因子IL-11,防治感染性休克,慎用退热药物,以防出汗过多。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白细胞多在3—7天内升至4.0×10^9/L,血小板多在3—5天内升至50×10^9/L。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lL-11,吉巨芬)治疗吉西他滨引起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开放性、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按NCI—CTC毒性分级标准对含吉西他滨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者(即〈100×10^9/L)进行观察治疗,治疗组给予rhlL-115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2~14d或至血小板〉100×10^9/L时停药;治疗过程中如血小板≤3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给予血小板输注。随机选择未使用rhlL-11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者作为平行对照,观察28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血小板升至≥100×10^9/L中位时间4-四分位数间距为(5.0±3.0)d;而对照组为(9.5±5.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血小板输注次数为2次,对照组为9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rh1L-11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水肿、结膜充血、注射部位红肿、肌肉、关节痛、头痛、心动过速、发热、胸闷等,多为Ⅰ~Ⅱ级,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lL-11治疗吉西他滨所致血小板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安全应用吉西他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所至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21例接受GP或GC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当血小板下降至≤50×10^9/L时,治疗周期给予rhIL-11 50μg·kg^-1·d-1,皮下注射,连续用药,当血小板≥100×10^9/L,停药;对照周期单纯用化疗,两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周期血小板最低值为(30.58±10.10)×10^9/L,对照周期为(20.36±9.21)109/L(P〈0.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的时间,治疗周期为3.34天±2.61天,对照周期为5.19天±2.34天(P〈0.005)。治疗周期没有患者出现出血倾向,没有输注血小板,对照周期有6例出现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6例输注血小板。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水肿、乏力及感冒样症状等。结论: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所至的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安全。  相似文献   

14.
报道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58岁。发现全身肿块1年余,常规染色体核型为92,XXYY,7q^+×2,9q^+×2,t(11;14)×2,13qˉ×2,15q^+×2/46,XY[8]。I-FISH示t(11;14),M—FISH示89,XXYY,+1,+1,+2,+2,+3,+3,+4,+4,+5,+5,+6,+6,+der(6)t(6;8),+7,+der(7)t(7;9),+8,+8,der(9)t(9;15)×2,+10,+10.+del(11)(q?)×2,+12,+12,+der(13)t(3;13)×2,+der(14)t(11;14)×2,+16,+16,+17,+17,+18,+18,+19,+19,+20,+20,+21,+21,+22,+der(22)t(4;22)E20]/46,XY[11]。骨髓涂片示原始淋巴细胞22.8%,幼稚淋巴细胞10.0%;免疫表型示原幼淋巴细胞占39.9%,CD1990%;二次摄门CD19^+细胞表达:CD589.5%,CD20100%,CD23阴性;淋巴结免疫组化Cyclin D1^+、CD43^+++、CDIOˉHyper-CVADA及B方案交替化疗后全身肿块消失,复查骨髓:原幼淋占0.8%,流式细胞检查未见微小痛灶残留(MRD),FISH结果示t(11;14)阳性细胞0/20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对少见复杂表现的小细胞淋巴瘤可以先借助组织学和免疫表型改变来诊断大部分的病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临床资料,65岁,汉族,农民。自述发烧,双乳进行性增大10月,于1995年3月13日入院。10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双乳各有一包块,进行性增大,不伴局部红肿热痛,无其它不适。入院检查,T37℃,P82次/分,R24次/分,BP18/10Kpa。神志清楚,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末扪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3×109/L,其中嗜中性细胞70%,淋巴细胞30%,血红素123g/L。查体见双乳房肿大,左乳可构及10cm×6cm×5cm包块,右乳们及6cm×5cm×4cm包块,质硬、固定,包块凸凹不平,与表皮…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6岁.因颈前肿块迅速增大,伴声音嘶哑3个月,于1992年4月26日入院.发病3年前曾行贲门癌根治术.查体:T36.8℃,R20次/min,P82次/min,BP20/12kPa.呼吸平稳,心肺无异常发现.两侧甲状腺不对称,右侧明显增大约6cm×5cm×4cm,质硬、不规则,基底固定,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无压痛及血管杂音,颈前静脉显露;右锁骨上和颈后三角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最大者为3cm×2cm),质硬、可活动,无压痛.B超提示右甲状腺增大为4.3cm×3.6cm实质回声,尚均匀.喉镜检查右侧声带固定于正中位.X线检查:右颈前肿瘤无钙化,气管、食管受压移位;吞钡检查示食管受压.胃镜检查提示贲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炎症改变;病理报告慢性炎症,未见癌细胞.右颈部淋巴结活检为转移性腺癌(来自消化道).实验室检查:CEA 36ug/ml,T_30.7ug/ml, T_446ug/ml,血沉25mm/h.全麻下行右甲状腺全切除加同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7岁。因右颌下肿物1年,于2000年5月2日入院。1年前发现右颌下有一花生米大小肿物,无疼痛、发热等症状,未予治疗。近3个月来肿物生长较快。查体:T36.6℃、P76次/分、R20次/分、Bp150/90mmHg。神清、精神好,于右下颌角内下胸锁乳突肌前缘,有椭圆形肿物,大小4cm×3cm,边界较清,表面光滑,无结节,质中等,推之稍可活动,无触痛。B超检查示:右颌下实性肿物。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侧甲状腺正常。入院诊断:右颌下肿物,淋巴肉瘤?在颈丛阻滞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颈动脉三角区内,颈动脉前外侧4cm…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1岁。因左侧乳腺无痛性肿物2个月余,近期明显增大而入院。患者于200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发现双侧乳腺肿物,无疼痛,未做任何治疗。查体:左侧乳腺内上象限可触及一个约3.5cm×3.0cm肿物,右侧乳腺乳晕区可触及一个约1.0cm×1.0cm肿物;双侧乳腺肿物均无触痛,质地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其局部皮肤均无橘黄样改变;双侧腋窝淋巴结均未触及明显肿大。电脑红外线检查提示:“双侧乳腺癌待除外”。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8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个月于2006年12月10日人院。患者既往于2002年10月20日因“左乳腺单纯癌”在湘雅医院行“左乳癌根治术”,术后行化疗(CAF方案)5疗程,左锁骨上区、左胸骨旁放疗1疗程。家族中无乳腺癌病史。体格检查:右乳皮肤无红肿、无桔皮样外观,乳头无内陷;右乳内下象限、外上象限分别可扪及5cm×3cm、3cm×2cm大小的肿块。肿块形态不规则、质地偏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右腋下可扪及两枚分别为1.5cm×lcm、lcm×lcm的淋巴结,质地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8岁。因左额下进行性增大肿块7月,术后7天入院。患者1995年8月15日发现左额下有花生样大的肿块,无红肿热病。肿块呈进行性增大,由活动变固定。1996年1月20日起党吞咽不适及胸骨后异物感。3月23日拟“颈前区肿块”在本院神经外科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一约4cm×3cm×3cm的肿块,位于浅筋膜下,质硬,分技状,部分有包膜,与颈外静脉及周围组织严重粘连,行部分切除。术后病理为“左额下恶性神经纤维瘤。术后7天入院放疗。诉吞咽不适及进食硬物梗阻。查:左额下一约4cm×3cm的肿块,质硬,固定。边缘不清,部分嵌于颌骨体下,无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