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人嗜粒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新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及血液系统症状等,少数严重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在美国、欧洲、非洲等地均有相关病例报道,我国也有病例发现。该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自1994年美国报道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道的病例约600~800例[1]。2006年,我国在安徽省发现  相似文献   

3.
<正>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  相似文献   

4.
<正>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人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1]。2010-07~2010-09笔者所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共收治确诊或疑似HGA患者4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ais,HGA)是一种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蜱源传播嗜吞噬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的立克次体疾病.主要侵染人末梢中性粒细胞,可引起发热、出血及多脏器功能损害.传染源为牛、羊、狗、猪、鼠等动物.  相似文献   

6.
<正>人粒细胞无形体(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plasma phagocytophilum)侵及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播疾病。2007年以来,我国安徽、河南、湖北、山东等省陆续报告多例发热伴胃肠道症状、感染中毒症状、白细胞减少和多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患者;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疾病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疑似无形体病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诊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对2009年3月15日—2010年8月5日河南省商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无形体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男36例,女50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0.02岁,危重症患者33例。11例患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平均潜伏期9天,其余患者均有在蜱虫活动区域和活动季节生活史。其中84例患者为农民,2例为退休后在农村居住者。93%的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病程中均有发热,96.5%患者出现乏力、厌食,95.3%患者出现全身不适,41.8%患者肌肉酸痛,37.2%患者出现头痛、恶心,26.7%患者出现呕吐。20.9%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18.6%患者出现腹泻。实验室检查:95.3%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87.2%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53.5%患者出现蛋白尿,61.6%患者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89.3%患者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升高。结论疑似无形体病患者诊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多西环素治疗及综合支持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类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或无形体病)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以及多内脏器官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蜱叮咬流传,俗称蜱虫病。蜱是人和动物的多种致病微生物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云南省某大学新生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间接了解人嗜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在云南省的发生情况。方法采集来自云南滇中、滇东北两地区于某大学新生血样标本,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IgG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结果共检测大学新生血清标本45份,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血清IgG抗体阳性7份,其中滇中4份,滇东北3份,阳性率为15.56%。结论云南省存在人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情况,滇中地区学生的抗体阳性率与滇东北地区无统计学差异,应进一步加强对人嗜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10.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一种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该病通过蜱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常见临床表现为不适、发热、肌痛、头痛,少数有关节痛、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以及皮疹。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肝脏转氨酶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护理方法与消毒隔离措施。方法:将患者隔离安置,做好基础护理与病员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消毒隔离与人员防护。结果:治愈12例,2例放弃治疗,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无人传染人个例。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是及时控制疫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基础;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出现危险情况及时配合医生抢救,加强消毒隔离与人员防护是减少并发症发生、防止人与人之间传染、控制疫情发展、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研发     
《中国处方药》2008,(11):16-16
我国成功绘制首个亚洲人基因组图谱;中国证实发现无形体病。  相似文献   

13.
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复习国际指南,结合本院经验,系统论述了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策略。血液肿瘤病人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间易合并重症感染,其发生率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相关。抗感染成功的关键是积极寻找感染灶和病原体,最常见的病原体仍为细菌,其中又以革兰阴性菌多见,近年来革兰阳性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比例增加。凡符合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定义的病人均需要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经验性用药强调降阶梯的治疗策略,同时配合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输注丙种球蛋白、输血、血小板等免疫支持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重症感染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抗甲状腺药物是Graves’病的一线治疗药物,粒细胞缺乏是其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和免疫反应有关。PTU能诱导ANCA的产生及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发生,部分患者合并出现粒细胞减少。虽然粒细胞减少症并未列入ANCA相关的疾病谱,近年越来越多文献报道支持ANCA参与粒细胞减少的发生。这里报道一个MMI治疗后出现ANCA阳性合并严重粒细胞减少不伴血管炎的病例,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碳酸锂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合并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对Graves病合并粒细胞减少时,采用碳酸锂治疗患者32例,观察碳酸锂治疗前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及粒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使用碳酸锂治疗,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粒细胞数量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改善后行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口服碳酸锂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碳酸锂治疗Graves病合并粒细胞减少疗效可靠,可作为这类患者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前期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及内外结合法几个方面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检测32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发现随结直肠癌病期进展,IAP含量、N及N/L随之增高,L下降。IAP含量与N/L比值变化呈直线相关关系。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IAP含量、N/L比值有助于术前病期的估计,也对结直肠癌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经验性治疗中的作用。通过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1例案例分析,讨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经验性治疗。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应给予经验性的抗菌药物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同时注意对症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与脑囊虫病的关系。方法采用Cytospin-2型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中制片和迈格-姬(MGG)染色后以高倍镜对已确诊的85例脑囊虫病患者(脑囊虫病组)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并将治疗前后结果及与健康对照组(85例)进行比较。结果脑囊虫病组治疗前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囊虫病组治疗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脑囊虫病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临床检测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不仅是一种简便易行且较敏感的诊断脑囊虫病的方法,而且对病情观察及疗效判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甲巯咪唑引起粒细胞缺乏症6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甲巯咪唑(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发展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对近5年国内公开出版的医学期刊有完整记录的60例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巯咪唑用药致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病时间为10d-6个月,1-2个月者46例(76.67%)。高热、咽痛和乏力为主要症状,常伴多系统严重感染。死亡3例(5%),多为严重感染所致。结论:甲巯咪唑引起粒细胞缺乏病突然、病情重、进展快。早期诊断、积极有效地防治感染和使用非格司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