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俊  蒋波  张云  廖桥英  蒲敏  朱德伦 《西部医学》2008,20(5):982-983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的原因、构成,为降低死亡率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急诊抢救死亡的103例患者的最后死因等进行分析。结果103例急诊死亡的病例平均年龄52.2岁,40岁以下死亡34例(33.0%),56例(54.4%)于院前死亡。死亡原因排序依次为:创伤26例(25.2%),脑血管病16例(15.5%),猝死和心血管疾病各12例(11.7%),呼吸系统疾病11例(10.7%)。结论急诊死亡事件半数以上是发生在院前;创伤是主要死亡原因;40岁以下人群所占比例最高。加强院前急救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伤害发生,注重对急诊危重症的判断和综合抢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救治的最佳模式,以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1月急诊死亡完整病历86份,其中男57例,女29例,平均年龄42.8岁。结果院前死亡21例,占24.4%。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65例,占75.6%。主要病因:严重创伤25例,急性中毒22例,心血管病19例,脑血管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其他疾病2例。结论(1)急诊死亡者男性多于女性;(2)青少年死亡病因以急性中毒、创伤为主,猝死次之:(3)中老年人死亡病因以心脑血管病多见;(4)早期监测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对于一氧化碳中毒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5)加强对青少年健康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对全体公民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建立公民急救卡系统和急救网络体系,是提高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心脏性猝死急诊抢救的方法和经验体会。方法:对3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急诊抢救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抢救方法、抢救结果等,并总结心脏性猝死的急诊抢救体会。结果:36例患者经施行急诊抢救后,成功抢救8例,抢救成功率为22.2%;8例抢救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为(29.11±0.51)min、平均血压值为(138.24±2.02)/(85.12±2.11)mmHg(1mmHg=0.133kPa)、平均心跳值为(71.14±1.28)次/min。结论:对心脏性猝死患者进行电击除颤、心肺复苏、对症给药等早期抢救措施,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急患者死亡的构成梯次与死亡谱规律。方法:回顾整理我院2004—2007年153例急诊就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死亡患者构成梯次:年龄段主要集中于16~45岁。急诊死亡病谱规律:前五位是循环系统(占23.53%)、创伤(占22.22%)、猝死(占20.92%)、神经系统(占7.19%)、呼吸系统(占6.54%)。急诊死亡高峰时段:6:00—8:00,18:00~22:00,以车祸、施工事故及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结论:急诊死亡病谱前五位疾病和急诊死亡高峰时间段提示在疾病死亡高峰到来前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急诊治疗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因创伤性休克来院急诊的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12例是由急救车送入院,并给予院前急诊治疗,94例是由患者家属送入院,未施行院前急诊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结果:急诊入院组抢救成功率93.8%,高于家属送入院组的74.5%;MODS发生率5.4%,低于家属送入院组的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院前急诊治疗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多发伤早期紧急救治:提高治愈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法通过对88例多发伤患者实施紧急救护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准确、及时、熟练地进行早期救护工作。结果全组通过急诊抢救与住院治疗,治愈70例(79.5%),好转11例(12.5%),死亡7例(8.0%),抢救成功率92.0%,优于2004年80.3%;有效抢救时间为28—62min。结论严重多发伤采取的早期有效、得当的救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诊子宫切除的指征、结局及并发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围产期急诊子宫切除术的病例。结果: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手术的指征是胎盘植入21例(58.3%)、宫缩乏力12例(33.3%)、子宫破裂2例(5.6%)、胎盘早剥1例(2.8%)。平均失血量为3.8L(SD 1.8),4例(11.1%)有并发症。结论:围产期急诊子宫切除术是抢救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配合和护理体会,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lO月急诊抢救的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急救护理重点是对病情作出快速正确的评估,针对致命的伤情作出迅速的判断,积极采取急救护理措施,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记录,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将9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抢救成功48例,抢救成功率为100%,急诊抢救时间(58±12)min,平均住院(24±3)d,缩短了急诊抢救时间和住院天数,焦虑和恐惧感患者5例;对照组抢救成功44例,抢救成功率为91.67%,急诊抢救时间(95±8)rain,平均住院(35±6)d,焦虑和恐惧感患者2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有三个高峰,其中第2个高峰在伤后数分钟至3h内,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的一点是要加强伤后“黄金1h”内的紧急救治,落实正确有效的急救治疗护理措施,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紧急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在院前急救中应用的经验,以期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院前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抢救心搏呼吸骤停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病人气管内插管均获成功,成功率100%。完成气管内插管的时间是15s-60s,平均时间(25±15)s。心搏、自主呼吸恢复4例(16.7%),心搏恢复8例(33.3%):心搏及自主呼吸均未恢复12例(50.0%)。结论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是急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基础,对保证进一步心肺复苏、挽留手术机会以及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对抢救人员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抢救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急诊床边纤支镜在抢救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患者并急性肺不张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纤支镜检查发现相应肺不张部位支气管阻塞,其中痰栓38例(73.1%),血块10例(19.2%),肿瘤4例(7.7%)。经治疗后肺复张48例(92.3%)。结论床边纤支镜抢救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患者安全、有效对痰栓、血块、坏死组织等原因阻塞气道引起的急性肺不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急诊死亡216例病因分析宁夏同心县医院(751300)苏芳贤王振海戴娟为了加强急诊工作,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本文对我院1991~1995年216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病因分析,其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991~1995年间,我院急诊死亡病例共216例...  相似文献   

12.
赵天斌 《实用医技》2007,14(36):4933-4935
目的:探讨提高腹痛急诊质量水平的方法。方法:通过腹痛急诊患者378例的病情判断、查体、诊断及辅检以及止痛药应用情况,收入住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急诊科最终诊断明确359例(94.97%);不明诊断19例(5.03%);病危30例(7.94%);做一项及一项以上辅检病例346例(91.51%);应用各类止痛药292例(58.47%),收入住院317例(83.86%)。结论:腹痛急诊病例首先应明确患者有无生命危险,且生命体征和主诉仍是确定威胁患者生命的最主要点。重点查体是正确诊断腹痛病因的重要手段,正确评价辅助检查,切忌过份依赖辅检。忌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造成严重后果,病情危重者及时抢救,病情稳定后立即收入专科治疗,从而提高腹痛患者急诊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综合急诊救治措施在严重颅脑外伤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进行急诊救治的严重颅脑外伤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急诊救治措施)40例和观察组(综合急诊救治措施)4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生存率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幅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综合急诊救治措施在抢救严重颅脑外伤中显著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林杭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71-1572
目的 探讨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45例急诊科创伤急诊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9例)使用程序化急救进行救治,对照组(66例)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抢救.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接诊时间(7.57±3.670)min,抢救时间(15.34±3.29)min,抢救成功率为97.47%,患者满意率97.47%;对照组患者平均接诊时间(12.65±3.25)min,抢救时间(17.23±4.25) min,抢救成功率为89.39%,患者满意率78.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将急救程序化管理应用于创伤患者急诊护理可减少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急诊介入干预组(n=42)和强化药物治疗组(n=41),其中急诊介入干预组再按进入导管室不同流程分为绿色通道组(n=33)和常规入院流程组(n=9),比较组间死亡率和住院费用及急诊介入干预组组内的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时间差异。结果:急诊介入干预组死亡13例(30.95%),住院费用(9.83±6.18)万元;强化药物治疗组死亡24例(58.24%),住院费用(1.73±1.7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急诊介入干预组内患者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绿色通道流程组为(66.82±19.75)min,常规入院流程组为(131.33±36.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能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抢救成功率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赢得宝贵时间.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抢救59例多种原因导致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停搏,急诊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结果59例患者成功起搏43例(72.8%),28例有自主心律患者成功起搏27例(96.4%)。取得良好抢救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简便、可行具有急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开展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7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样本均接受临床急诊治疗措施,观察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效果,并评价急诊救治的实施价值。结果:本组患者抢救成功68例(95.8%),死亡3例(4.2%),治疗后血糖、血钾、肌酐、尿素氮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获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救治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治疗的关键,通过胰岛素滴注、补液等过程可有效缓解疾病程度,保证病患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三年我院急诊院前昏迷患者的病因构成和治疗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院前急救,提高急诊院前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急诊院前昏迷患者12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9例昏迷患者中,脑卒中41例(31.8%),严重创伤例33(25.6%),急性中毒21例(16.3%),糖尿病急症14例(10.9%),其他如肺性脑病、肝昏迷、尿毒症性脑等20例(15.5%)。现场需心肺复苏15例(11.6%),有效10例,无效死亡5例(3.9%)。安全转运回医院124例,转运成功率(96.1%)。结论急诊院前昏迷患者,结合病史和体征,可先考虑脑卒中、急性中毒、糖尿病急症等常见病,并进行相应检查,明确诊断,缩短病因诊断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急诊抢救危重病例的临床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告急诊抢救危重组1137例的资料分析,并与第1次报告(1995年)1591例资料相比较,探讨危重病抢救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60~69岁年龄段抢救数最多,60岁以上年龄组病人所占比例下降;(2)病死率最高的年龄组是中年组,总病死经下降,循环系统疾病病死亡率上升,(3)神经系统疾病抢救数仍居第1位,比例上升,(4)各种严重外伤的病死率最高,为27.1%;(5)抢救数据居前4位为神经,循环,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了解重危孕产妇的分布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79例抢救重危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79例患者中,初产妇84例(30%),经产妇195例(70%),农村孕产妇223例(80%)。子宫次全切除5例,产科出血193例,其中186例失血性休克,116例经输血抢救,孕产妇均抢救成功。结论:发生产科抢救的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加强农村孕产妇的围产保健,提高住院分娩率能减少产科急救,提高围生医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