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郑晨旻  汪莲 《安徽医药》2016,37(8):936-939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合并低蛋白血症不良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无明显严重孕期并发症的双胎妊娠140例,将其中90例低蛋白血症患者设为观察组,按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将90例患者分为重度低蛋白血症组(血清白蛋白<20 g/L,Ⅰ组,n=34)和轻度低蛋白血症组(20 g/L<血清白蛋白<30 g/L,Ⅱ组,n=56);血清白蛋白正常的双胎妊娠50例纳入对照组。统计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检查指标、妊娠不良结局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化指标、妊娠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比较,肝肾功能及血脂损伤较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次,体质指数(BMI),自然受孕与否,不良妊娠史,绒毛膜性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间(Ⅰ组和Ⅱ组)比较,Ⅰ组肝肾功能及血脂损伤较Ⅱ组严重,Ⅰ组产妇在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新生儿低体重、窒息发生率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等方面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 随着低蛋白血症的出现及进展,产妇肝肾功能及血脂代谢损伤加重,双胎妊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病率增加,并可造成围生儿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胎妊娠减胎术(MPR)对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MPR的孕妇479例为减胎组,选取243例同期怀孕女性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根据减胎后保留胚胎数,将减胎组分为保留双胎组(n=245)与保留单胎组(n=234)。根据妊娠胚胎数,将对照组分为普通双胎组(n=133)与普通单胎组(n=110),比较4组孕妇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结果 减胎组(保留双胎组与保留单胎组)的自然流产率(10.61%和9.83%)均高于普通双胎组(0.75%),保留双胎组的自然流产率高于普通单胎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保留双胎组与普通双胎组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保留双胎组分别为8.98%、13.47%、41.10%和42.30%,普通双胎组分别为9.02%、11.28%、39.39%和42.80%)的发生率均高于保留单胎组、普通单胎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于保留单胎组、普通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PR可能会导致自然流产、自然减胎的风险增加。MPR后保留胎儿数以及正常妊娠胎儿数是影响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焦丽娜  田序华  王静 《安徽医药》2016,37(11):1344-1347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秦皇岛市工人医院妇产科接受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的120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进行产检的非GDM孕妇120例为对照组,严格监控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并追踪回访直至患者终止妊娠。记录两组患者HbAlc水平、早产、羊水过多、胎儿过大、胎膜早破等一系列妊娠不良结局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早产、羊水过剩、胎儿过大、胎儿窘迫等妊娠不良结局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妊娠不良结局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随HbAlc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HbAlc水平(≤6.0%;>6.0%~6.5%;>6.5%~7.0%;>7.0%)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胎膜早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胎膜早破发生率与HbAlc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 HbAlc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良结局相关,应加强HbAlc水平检测并严格监控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辅助生殖技术对出生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67例,其中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双胎孕妇15例(观察组),自然受孕的双胎孕妇52例(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孕产妇产前、孕期情况,以及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畸形发生率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平均年龄较对照组大(P<0.05),初产妇比例较对照组小(P<0.05)。两组分娩孕周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体质量、生长及窒息情况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新生儿死亡。结论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妊娠并发症明显高于自然受孕。加强对辅助生殖双胎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的防治及产前、产时监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辅助生育技术与自然受孕两种不同方式受孕双胎妊娠的妊娠期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分娩的82例辅助生育技术受孕双胎孕妇(ART组)和110例自然受孕双胎孕妇(对照组)的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结局。结果 (1)ART组的平均年龄(34.15±4.1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9.11±4.01)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3)ART组与对照组均以剖宫产为主,但ART组择期剖宫产率为78.05%,高于对照组(6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分娩孕周(35.12±2.12),对照组分娩孕周(34.87±2.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围产儿死亡率、NICU入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T组双胎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与自然受孕双胎相似。  相似文献   

6.
朱本丽  于婷  陈素玉 《安徽医药》2020,41(11):1319-1321
目的 探讨营养指导对初产妇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8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产检,研究组在常规产检基础上进行营养指导。对比两组孕妇孕前、孕26~38周体质量增长幅度情况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孕妇体质量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初产妇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初产妇营养指导对控制孕期体质量增长幅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控制剖宫产率、降低孕产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新生儿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某院分娩的122例双胎妊娠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受孕方式的不同分为IVF-ET组(IVF-ET,60例)和自然组(自然受孕,62例),对比两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结果:IVF-ET组的剖宫产发生率高于自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感染及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高于自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自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助孕的双胎妊娠产妇的剖宫产发生率较高,且新生儿结局较差,建议临床上应加强对IVF-ET术后双胎妊娠产妇的产前检查及监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母婴结局。方法选取122例双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试管婴儿双胎产妇72例,自然受孕双胎产妇50例,分别设置为试管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对其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缺陷、围生期疾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产妇孕次、分娩方式、贫血以及胎膜早破发生率相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试管组分娩孕周低于对照组(P <0.05),且年龄、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②试管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新生儿头围、身长、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多指畸形发生率及颅内出血、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试管婴儿双胎妊娠产妇具有年龄较大、分娩时孕周较小的特点,且未增加新生儿围生期疾病及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但较自然受孕双胎妊娠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体质量儿发生率高,需要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王黎黎  王芬  柯善高  夏夷  钟明 《安徽医药》2016,37(3):314-317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CSEA)及患者自控镇痛(PCEA)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12月足月待产、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初产妇996例,其中503例产妇于活跃期实施CSEA+PCEA镇痛(分娩镇痛组),493例未行分娩镇痛(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子宫收缩、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产程中缩宫素的使用率、产后出血率、羊水Ⅲ度污染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率。结果 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较对照组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无明显改变;子宫收缩力减弱;分娩镇痛组较对照组镇痛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阻滞程度低;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率、羊水Ⅲ度污染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可能会使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对子宫收缩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未增加缩宫素的使用率及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率,其镇痛效果显著,运动阻滞程度低,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中,不同胎盘主体附着位置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皖南医学院附属黄山市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并接受剖宫产治疗的患者41例,根据胎盘主体附着位置分为子宫前壁组(21例)与子宫后壁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母婴结局。结果 子宫前壁组患者胎盘植入率、产时出血量高于子宫后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的早产率、出生体质量基本一致;子宫前壁组急诊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子宫后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中,胎盘主体附着于子宫前壁更易出现胎盘植入及产时出血量增加,在围生期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1.
洪慧  公颜平  孟晔  桂云 《安徽医药》2019,40(11):1198-1200
目的 分析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妊娠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妇科行CKC治疗的育龄期妇女70例为观察组,同时期选取在本院妇科门诊行孕前检查且无宫颈病变的育龄期妇女7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月经周期、初潮年龄等)、妊娠率、妊娠结局(如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早产率、胎膜早破率、低体重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妊娠率、晚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期流产率、早产率、胎膜早破率、低体重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分别为10%、8.6%、10%、8.6%、10%、27.1%,对照组分别为1.4%、0%、1.4%、0%、1.4%、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C对CIN患者妊娠率无明显影响,但易导致早期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受孕方式在双胎妊娠中围产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通过胚胎移植受孕双胎204例作为胚胎移植组,并将154例自然受孕双胎作为自然受孕组,比较其围产结局.结果 两组在年龄、孕次、产科高危评分、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平均体质量、总体质量、悬浮少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礼泉县民源医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硝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检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水平、血黏度、红细胞压积(PCV)、胎儿脐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比值(S/D)、C反应蛋白(CPR)及CD4+/CD8+变化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追踪预后,比较产妇及新生儿结局:终止妊娠、自然分娩、早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尿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尿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黏度、PCV、S/D、CPR及CD4+/CD8+都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产妇终止妊娠、早产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美治疗妊娠高血压疗效明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非男性不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行助孕治疗的患者,选择其中首次体外受精(IVF)中卵子完全不受精,行早期补救ICSI的患者,共197例,为A组;因第1周期行IVF或补救ICSI未妊娠、第2周期行直接ICSI的患者,共201例,为B组;以同期因单纯男性不育因素行直接ICSI的患者,共408例,为对照组(C组)。分析比较各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累计妊娠率等情况。结果 A、B、C 3组在正常受精率(80.33%、80.49%、80.59%)、卵裂率(96.09%、96.57%、96.08%)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优质胚胎率(44.86%、45.09%)、累计妊娠率(69.54%、69.65%)低于C组(57.30%,8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可以降低受精失败的发生,并与重复周期行ICSI有相似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孕症患者因长方案垂体降调不全改行改良超长方案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后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生殖中心接受标准长方案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患者218例临床资料。根据垂体是否达到降调标准及是否需再次降调,将218例患者分为A组(行标准长方案降调完全的患者)98例,B组(行标准长方案降调不全改行改良超长方案降调的患者)104例,C组(行标准长方案降调不全直接促排卵的患者)16例,统计分析这3组患者行IVF/ICSI-ET的促排卵参数(促排天数、促性腺激素用量、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结局(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双胎率)。结果 3组患者促排天数、Gn用量、获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受精率(77.86%)高于B组(6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优质胚胎率(68.52%)高于B组(6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周期取消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孕症患者因垂体降调不全而改行改良超长方案不影响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肖敏  陶瑞雪  张燕 《安徽医药》2020,41(5):526-529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孕妇不同分娩方式的选择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住院且符合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纳入标准的产妇160例,依据医生评估结果及产妇意愿选择分娩方式,按实际分娩结果分为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简称阴道分娩)组68例,再次剖宫产(简称剖宫产)组80例,12例因阴道试产失败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简称阴道试产失败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40例单胎顺产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产妇的临床特征以及分娩信息,分析影响瘢痕子宫产妇阴道试产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瘢痕子宫患者中,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5%。阴道分娩组与阴道试产失败组相比,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孕妇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孕周、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新生儿体质量、产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孕次、产次、瘢痕厚度、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娩时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子宫孕妇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以及孕期控制体质量指数、胎儿体质量可鼓励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17.
谌雯丽  秦丰江 《安徽医药》2018,39(11):1331-1334
目的 分析新产程标准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分娩的产妇800例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产程标准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选取执行新产程标准的产妇400例,对照组选取执行旧产程标准的产妇列40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产程(产时潜伏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产妇并发症情况(产后出血、切口感染、会阴裂伤、产褥病率),剖宫产原因,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情况(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Apgar评分)。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时潜伏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率、产褥病率、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切口感染率、会阴裂伤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旧产程标准相比,新产程标准可放宽产程时限,显著降低剖宫产率,且不会增加产妇和新生儿的患病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蒋励帅  万玉婷 《安徽医药》2015,36(11):1336-1338
目的 研究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围产因素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529例无内外科合并症的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临床资料,并与529例同期随机选择的无合并症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初产妇进行比较。结果 初产巨大儿母亲的身高、体质量(孕前体质量及分娩前体质量)、宫高、腹围、B超测量的胎儿腹围、胎儿股骨长度均高于初产妇正常体质量儿组(P < 0. 05)。初产巨大儿孕妇出现头盆不称、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子宫收缩乏力、会阴裂伤(Ⅲ度及以上)、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初产妇正常体质量儿组(P < 0. 05)。而初产妇巨大儿组的年龄、孕周、孕次、胎儿双顶径和择期剖宫产(未经阴道试产)率与正常体质量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 做好初产妇孕期饮食指导,加强围生期管理,预防巨大儿的同时,提高产前预测巨大儿准确率,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降低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