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的CT诊断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搜集2007年6月~2011年12月210例多发性脑梗死完整病例,通过CT表现,临床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多发性脑梗死CT影像表现2个以上脑实质低密度灶,CT值8~22Hu,腔隙脑梗死直径小于2cm,大面积脑梗死直径大于2cm,临床表现常为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头晕、运动障碍、锥体束征、构音障碍,偏身感觉障碍,而腔隙状态表现不明显。梗死灶分布依次为脑室体旁,豆状核、外囊、小脑、中脑、大面积多位于颞顶叶,其次额叶。结论 CT诊断及临床表现均诊为多发脑梗死的符合率41.0%,多发性脑梗死CT表现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防、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对13例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心病合并脑梗死发生率为5.46%,治疗有效率58.30%。患者表现多不典型,确诊有赖于CT检查。结论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检查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能做到早期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及时行头颅CT检查对明确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3例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心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率为4.9%,治疗有效率82.6%。患者表现多不典型,确诊有赖于CT检查。结论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及时行CT检查对明确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法,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我科收治的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20例患者,根据头颅CT、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时作出诊断治疗。结果20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恢复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本身生存率低,致残率高,让并发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更差,若早期预防,及时诊治综合治疗,能很好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梅  杨桦 《河北医药》2003,25(4):282-28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轻撤外伤型)12例,Ⅱ型(严重外伤型)6例。I型多见于小儿,外伤轻撤,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Ⅱ型多见于成人,严重颅脑损伤,多合并脑挫裂伤等严重外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脑水肿、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I型多见,且好发于基底节区,CT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与CT的关系。方法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病变程度与CT的关系。结果CT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中线移位,脑出血破入脑室,脑梗死后出血者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结论CT表现可预测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37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病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脑梗死老年人和儿童多见,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不同程度的偏瘫。结论 儿童和老年人颅脑损伤后,临床表现为迟发性不同程度偏瘫、头痛、头晕,应高度怀疑为脑梗死,应进一步复查CT、MRI,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96年2月至1998年2月对32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应用脉络宁治疗,并同时与应用脑活素治疗的30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62例均为首次发病的住院病人,均符合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和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按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脑梗死指颅脑外伤患者在伤后出现的脑缺血和脑梗死,常表现为偏瘫、感觉及语言障碍等特征,并且CT及MRI等辅助检查发现脑梗死灶,一般在受伤72h后出现。可发生于全年龄组,患者一般均有明确的外伤史,CT及MRI扫描表现同一般缺血性脑梗死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颅脑损伤患者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10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CT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术后8 h内,发现CT无明显变化,但患者发生病情变化者42例(20.0%);术后8 h内,发现CT无明显变化,1 d后临床表现发生变化,复查CT表现异常者15例(7.14%);术后8 h内,发现CT有显著异常,但患者临床症状正常者45例(21.43%),2 d后病情变化者28例(13.33%)。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定期采用CT复查有利于准确认识脑组织术后的早期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管海兵  张春和  沈斌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36-1938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与院内检查结果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照.方法:收集本院近几年来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方面,运动性偏瘫所占比重最大;CT及MRI表现方面,有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无症状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区以外的脑实质;有症状和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他伴发症状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以偏身肢体障碍改变为主,不同临床表现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及MRI表现存在差异性,可望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CT检查,将患者按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情况进行分组统计,比较不同的情况下MRI和CT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分析MRI和CT用于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率。结果按照梗死发生时间分组,颅脑MRI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CT(P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医生在对急性脑卒中病例行颅脑CT扫描检查时常发现一些陈旧性脑梗死灶,这些病例多无卒中病史及相应临床表现。现对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翔 《现代临床医学》2013,39(5):368-368
目的:探讨脑梗死在CT图像上的各期表现,提高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600例脑梗死患者CT读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各期在CT图像上的表现各不相同.结论:熟悉脑梗死的各期CT图像表现,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做到不漏诊,不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44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良性型31例,假肿瘤型9例,昏迷型4例;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眩晕及共济失调。颅脑CT表现为低密度影,阳性率59.1%;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阳性率100%。结论临床上疑为小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早行颅脑MRI或CT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正>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患者纳入标准:脑梗死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修订的标准[1],并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患者知情同意。病例排除标准;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胶原系统疾病、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史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01—2007.12间本院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28例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治愈23例,死亡1例,轻残4例。结论:颅脑损伤致脑梗死并不少见,重视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早期积极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240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共35例(14.58%)继发脑梗死症状,经危险因素分析后,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脑挫裂伤、低血压或休克、硬膜下血肿、糖尿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等临床表现,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症状的危险因素,不同的临床表现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诊断与相关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脑梗死患者279例,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3例。分析4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时间、合并疾病以及颅脑CT表现等。本组所有患者一经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立即调整治疗方案,脱水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同时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和治疗感染等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基本治愈22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3%。结论脑梗死后第1~2周是出血性脑梗死高发时间段,在此期间要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或者MRI复查,以便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 31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9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2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1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患者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2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