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49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MP-Ig M抗体的阳性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转归等临床资料,比较MP-Ig M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MP-Ig M阳性率(60.4%)较普通手足口病组高(40.1%),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X2=21.903,P<0.001)。2期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中,MP-Ig M阳性组中热程大于3天、呼吸增快、心率增快的比例明显高于MP-Ig M阴性组(P均<0.05)。3期患儿MP-Ig M阳性组中热程大于3天、心率增快的比例亦高于MP-Ig M阴性组(P均<0.05)。结论: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血清MP-Ig M抗体的阳性率较普通手足口病高,MP感染可能加重手足口病的病情。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笔者对我院急诊观察病房2011年收治的18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1年,我院急诊观察病房共收治手足口病住院患儿126例,合并病毒性脑炎18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9例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危重患儿7例(10.1%)。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皮疹,后依次为惊跳、呕吐、肢体抖动、嗜睡等。脑脊液压力升高64例(92.8%)。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31例(44.9%),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感染38例(55.1%)。重症7例均有心率、血压、血糖升高,EV71阳性。结果重症7例中死亡4例,余均存活。结论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对控制手足口病流行很重要。临床医师需警惕病情进展,一旦发现,立即入院予以综合支持治疗,才能更好地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4.
詹华梅 《北方药学》2011,8(11):122-123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型别甚多,一般以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好发于婴幼儿,夏秋季节多见。传染源为患儿及隐性感染者,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感染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重症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并发症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16例出现临床并发症的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探讨临床对该类患儿不同临床并发症的护理方法。结果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1±1.4)d,其中治愈患儿113例,临床治愈率97.41%,有3例患儿分别死于神经源性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发热严重感染以及呼吸系统的功能衰竭。结论提高护理人员预防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意识,同时在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提高护理人员对常见并发症的识别、观察以及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的能力,是改善和提高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疾病的预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线索。方法对223例小儿手足口病中合并病毒性脑炎95例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结果 95例患儿均为急性起病、发热及皮疹。手足口臀均有皮疹者38例,16例同时存在腿部皮疹,4例合并全身皮疹;意识障碍5例(5.3%),惊厥2例(2.1%),神经系统阳性60例(63.1%)。95例全部脑脊液检查,存在脑脊液压力升高87例(91.6%),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异常58例(61.1%)。91例行脑电图检查,有结果异常改变79例(83.2%)。95例行头颅CT检查,全部结果无异常。95例全部进行综合治疗,早期使用静滴利巴韦林,合用地塞米松、20%甘露醇,部分重症病例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同时合并静脉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治愈或好转95例(100%)。结论暴发手足口病疫情时,容易并发病毒性脑炎,存在发病急、年龄比较小、进展比较快、危险性高的特点,大多数病例可以治愈,不存在明显后遗症。很少有极危重病例,一旦出现病死率高,治疗成功的关键措施在于,加强本病的认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临床表现以典型皮疹、易惊、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恶心呕吐等为主。重症EV71感染的本质是以脑干脑炎为主的脑炎和脊髓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等综合治疗为主,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采取积极的诊疗措施,将病情控制。结论 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情重,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胡丽娜 《淮海医药》2009,27(6):482-483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二期合并病毒性脑炎22例患者,就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给予脱水、激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所有患儿均达到临床治愈,未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重症HFMD合并脑炎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及治疗原则不同分为2010年组及2012年组,2010年组患儿常规应用MG治疗,2012年组患儿仅对有发展成危重症可能的患儿应用MG,比较两组患儿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危重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儿显效率(86.0%与85.2%)、有效率(9.6%与11.8%)、无效率(4.4%与3.0%)、危重症发生率(4.0%与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11、1.269、1.657、3.304,均P>0.05);2010年组病死率(2.8%)高于2012年组(0.6%)(x2=8.213,P<0.05).结论 IVIG在治疗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中无优势,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探索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50例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者,采用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冲击和脱水、抗病毒等治疗.结果 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病程第2~4d,其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皮疹、发热、嗜睡、肢体抖动、呕吐等,2例出院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患满意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其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并可增进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EV 71-IgM抗体捕获ELISA两种方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的差异及一致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釆集1539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及血清,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与ELISA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的RNA及IgM抗体。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的EV71及EV 71-IgM抗体捕获ELISA的阳性率分别为63.5%和61.9%,两者全阳性占56.9%,两者全阴性占31.4%;两种方法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73,两种方法结果总符合率为88.4%,一致性检验Kappa=0.751,说明两方法吻合程度较高。结论 ELISA法检测EV71-IgM抗体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在各级检验机构中广泛应用。但ELISA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病情早期阶段或免疫功能低下时,有些病例漏诊,最好联合进行病毒RNA检测或过一定时间复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36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使用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降温、抗病毒[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抗炎[地塞米松0.2~0.5 mg/(kg·d)]、降颅压(20%甘露醇0.25~1.00 g/kg)、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头孢克肟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1.0 g/(kg·d),连续应用2~5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9±1.3)d、(4.0±1.5)d、(3.2±1.4)d 和(6.8±2.0)d,短于对照组的(5.9±1.6)d、(6.8±2.5)d、(4.9±2.0)d 和(11.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6和IL-8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对本院2011年1-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456例中,男女比例为2.1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5岁以下408例,占89.47%;发病时间4—6月份298例,占65.35%;地区分布以农村占多,有340例,占74.6%;临床特征包括疱疹,主要分布在:手足452例(99.12%),口腔粘膜406例(89.03%);252例伴发热(55.26%),合并肺炎有54例(11.8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56例(7.5%),并发心肌损害的24例(5.26%);其中发现一些特殊表现:无症状性肺炎26例(5.70%),不明显原因的指(趾)甲损害7例(1.53%)。重症患儿12例(2.63%),危重病例2例(0.04%)。127份标本病原学检测EV71阳性70例(55.11%),CVA16阳性43例(33.86%)。本组患者按照2010年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治疗,患儿预后良好,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死亡病例1例。结论本次流行高峰期为4—6月份,好发于1。5岁儿童,本次流行以EV71为主要病原体。手足口病的防治关键是掌握危重症的危险因素,严格按照2010年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治疗,并在疾病早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特点,为降低该病发病率提供有效意见。方法选取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本县诊治的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共690例,将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结果该病患者大部分为6个月以上,5岁以下的婴幼儿。个体性的发病儿童主要集中于6个月至2岁,而群体发病主要为集中在3至5岁的儿童。该病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夏秋季,即5月至7月,临床表现多为轻微症状,且治疗后效果良好。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应加大对于该病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意识,保护婴幼儿,迅速隔离患者,积极治疗患者,减少该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复发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36例手足口病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复发患儿年龄以2 ~5岁多见,共211例患儿,比例为48.4%;所有复发患儿皮疹均在手足口或臀部出现,有104例在肘膝上下出现皮疹,有9例在躯干部位出现皮疹;复发患儿易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约占76.4%,其次为消化系统,约占18.5%.患儿复发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共有251例患儿,约占总复发人数57.6%;时间间隔以3~ 12个月为多见,共有326例复发病例,约占74.8%.结论 手足口病再次复发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为普通型,重症患儿少,易合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1139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完全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19例),对照组(620例),分别采用热毒宁0.6ml/( kg·d)与利巴韦林10~15ml/(kg·d)治疗3~5d,比较2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治疗时间的差异及转归.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5%比98.2%);研究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8±0.6)d比(2.4±0.5)d、(2.6±0.7)d比(3.3±0.6)d、(3.5±0.5)d比(3.9±0.4)d,均P<0.01].研究组未发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3例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结论 热毒宁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优于利巴韦林,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就诊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例数、无效例数、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护理更有针对性,疗效更确切,治疗积极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2010~2012年间收治的198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80例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综合对症治疗)27例,研究1组(丙种球蛋白)27例和研究2组(干扰素)26例,观察三组临床疗效、病情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1组退热时间、惊厥控制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症状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65±0.28)d、(4.04±0.33)d、(3.86±0.27)d、(5.83±0.36)d和(7.53±0.83)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t=8.43、8.58、9.15、9.80、8.96,均P<0.05);研究2组退热时间、惊厥控制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精神症状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92±0.29) d、(4.21±0.32) d、(4.27±0.30) d、(6.32±0.43) d和(8.10±0.72)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t=7.99、8.17、8.54、9.18、8.55,均P<0.05);但研究1组与研究2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2.04、1.67、1.38、2.21,均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均具有显著疗效,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