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脐血免疫球蛋白检测,判断母体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为预测和防治新生儿疾病提供依据,乃对2001年3月-2002年3月本院出生的1212例新生儿进行脐血免疫球蛋白测定,按母体不同免疫状况分组,并结合新生儿生后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脐血IgA,IgM在母体感染组两者均均增高,与其它各组相比均P均<0.01;其它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脐血IgG各组比较如下:母亲多易感因素组-母亲乙肝组(多抗体阳性)-新生儿缺氧组>母亲乙肝组(多抗原阳性)-母亲产前感染组>母亲非感染性疾病合并单一易感因素组-母亲可疑易感因素组>母亲非感染性疾病组-非感染性疾病合并乙肝组-单易感因素组-正常组>新生儿肺炎组,P<0.05-0.01。因此,脐血免疫球蛋白测定有助于判断初生婴儿的免疫状态。脐血IgG水平因母亲的健康状态不同而呈现差异,脐血IgA、IgM增高预示发生新生儿感染的可能。早期新生儿肺炎的发生与脐血IgG水平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炎白细胞介素 (IL) 10、 13与免疫球蛋白 (Ig)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酶法(ELISA)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新生儿肺炎患儿血IL 10、IL 13、IgG、IgA、IgM。以C反应蛋白 (CRP)≥ 2 0mg/L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界限值 ,结合临床资料 ,将肺炎分为 4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1.肺炎组 8型常见病毒及支原体特异性IgM阳性 4 0份 (36 .0 % ) ;对照组 30份血清检测均阴性。病毒及支原体感染 (病毒感染 ) 2 3例(2 0 .7% ) ,细菌感染 4 5例 (4 0 .5 % ) ,混合感染 17例 (15 .3% ) ,不明病原感染 (其他感染 ) 2 6例 (2 3.4 % )。 2 .肺炎组IgA、IgM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其中病毒感染组IgA明显高于其他感染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IgM含量为细菌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3.病毒感染组IgG、IgA、IgM分别与IL 10有显著相关 (P<0 .0 5 )。混合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IgM分别与其IL 13呈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肺炎时 ,IgA是完成抗病毒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成分 ,IL 10对IgA产生具有调节作用 ;IgM能在抗菌性体液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IL 13有助于调节IgM产生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时IL-18、IFN-γ与免疫球蛋白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白细胞介素_18(IL_18)和γ_干扰素 (IFN_γ)与免疫球蛋白 (IgG、IgA和IgM )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法 (ELISA)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11例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IL_18、IFN_γ、IgG、IgA和IgM含量。以CRP≥20mg/L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界限值 ,结合其他临床资料 ,将肺炎患儿分为4组进行分析。结果①肺炎组111份血清中 ,8型常见病毒及支原体特异性IgM阳性40份 (36.0 % ) ,对照组30份血清均阴性 ;病毒及支原体感染23例 (20.7% ) ,细菌感染45例 (40.6 % ) ,病毒及支原体与细菌混合感染17例 (15.3% ) ,其他不明病原感染26例 (23.4% )。②肺炎组IgA、IgM含量>对照组 (P<0.05)。其中 ,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组IgA含量>其他不明病原感染组和对照组 (P<0.05) ;细菌感染组IgM含量>对照组 (P<0.05)。肺炎各组IgG、IL_18和IFN_γ含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对照组IgM与IFN_γ呈正相关 (P<0.01)。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组IgA和IgM分别与IFN_γ呈正相关 (P<0.01) ;IgA和IgM分别与IL_18呈正相关 (P<0.05) ;IFN_γ与IL_18呈正相关 (P<0.05)。细菌感染组IgA与IL_18呈正相关 (P<0.01)。结论新生儿发生病毒或细菌感染时 ,体内抗感染免疫和免疫调节的机制不同 ,不同种类免疫球蛋白含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反复肺炎婴幼儿和健康婴幼儿血清中β-防御素-1(hBD-1)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探讨hBD-1和IgA、IgG、IgM在反复肺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35例2~24月龄反复肺炎和35例健康婴幼儿的血清,处理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BD-1浓度,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IgA、IgG、IgM浓度,并分析血清hBD-1与IgA、IgG、IgM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反复肺炎组血清hBD-1浓度为14±11 μ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8±11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肺炎婴幼儿存在血清hBD-1、IgA、IgG水平低下的现象,提示呼吸道免疫防御功能存在障碍,这可能是婴幼儿反复肺炎的免疫因素之一;对反复肺炎婴幼儿同时检测 hBD-1、IgA、IgG、IgM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体液免疫状态及其进行交换输血治疗(换血术)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水平变化情况,了解换血术对新生儿血清Ig的影响.方法 对6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换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血清Ig(IgG、IgA、IgM)水平,并依据病因分成ABO溶血病组、Rh溶血病组、脓毒症组和其他组进行分析.结果 1.换血术前:ABO溶血病组、Rh溶血病组IgG水平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及其他组(Pa<0.01),各组间IgA、IgM水平无明显差异(Pa>0.05).2.换血术后ABO溶血病组、Rh溶血病组IgG水平均较换血前显著下降(Pa<0.05);其他组及脓毒症组IgG水平均较换血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0.091).3.换血后4组IgA水平均较换血前升高,且其他组、ABO溶血病组和Rh溶血病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0),脓毒症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185).4.换血后4组IgM水平均较换血前升高,其他组、ABO溶血病组和Rh溶血病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但脓毒症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81);且其他组、ABO溶血病组和Rh溶血病组各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术前血清IgG水平较高,换血术能迅速降低溶血病患儿血IgG水平,提升患儿血IgA、IgM水平;2.换血术对脓毒症患儿血清IgG、IgA、IgM的水平无明显影响;3.换血术能提高其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IgA、IgM水平,但对血清IgG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和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Chen CH  Ye CN  Li MJ  Mao XL  Qiu LF  Lai DM  Yang Q  He HL  Chen LN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84-888
目的 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111例肺炎患儿血中 8型常见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 ,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 反应蛋白 (CRP)和免疫球蛋白 (IgG及其亚类、IgA、IgM ) ,链菌素亲生物素 过氧化酶连接法 (SP)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并对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同期非肺炎新生儿 30例作为对照。结果 ⑴肺炎组 111例患儿血清中 ,特异性IgM阳性 4 0例 (36 0 % ) ;对照组 30例的血清中 ,特异性IgM检测均阴性。病毒及支原体感染 2 3例 (2 0 7% ) ,细菌感染 4 5例(40 5 % ) ,病毒及支原体与细菌混合感染 17例 (15 3% ) ,其他不明病原感染 2 6例 (2 3 4 % )。⑵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气促、发绀 ,其次是咳嗽、呛奶、肺部音、三凹征 ;X线检查以纹理模糊、纹理增多增粗、斑片影多见。⑶免疫学检查中 ,肺炎组CD3 、CD4细胞数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IgA、IgM含量大于对照组 (P <0 0 5 )。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组IgA含量大于其他不明病原感染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细菌感染组IgM含量大于对照组 (P <0 0 5 )。CD8、CD4/CD8、IgG、IgG1 4在肺炎组与对照组、各感染组两两间、各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状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性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观察组)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同时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并与同期30例正常婴幼儿进行对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急性期CD4 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 高于对照组(P<0.05),CD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8 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gA、IgM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g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功能紊乱与RV多系统播散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儿感染与血压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肾活检确诊的108例IgAN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起病前有否感染分为感染组(66例)和非感染组(42例),比较两组患儿血压,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肾组织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强度。结果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的肉眼血尿比例较高,脉压较大,血清IgA、IgG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组织IgM和补体C3沉积强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沉积强度阴性的比例较高,补体C3沉积强度为++的比例较高。感染与肉眼血尿、脉压、血清IgA和IgG水平、肾组织补体C3沉积强度均呈正相关(P0.05),与肾组织IgM沉积强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IgAN儿童起病前常伴有感染,感染与脉压、血清IgA和IgG、肾组织IgM和补体C3沉积强度相关联,其变化特点对儿童IgAN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机体对抗原作用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目前共有5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IgE)。人体在发育过程中,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有一定的顺序。正常小儿出生时有从母体传给的抗体 IgG,新生儿在生后头几天能合成 IgM,第2周合成 IgA,3个月后能独自合成 IgG。血清抗体的主要部分为 IgG,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母亲母乳喂养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母亲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 入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母亲的足月健康新生儿,所有婴儿均接种乙肝疫苗,或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按照母亲选择的不同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组;婴儿出生时,3、7、12月龄,分别检测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结果 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婴儿比较,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慢性HBV感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在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下,乙肝病毒携带母亲的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