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患者施行肠内肠外阶段性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实施营养支持的ASP患者资料,包括观察患者营养支持时间、体质量变化、血清清蛋白、住院天数与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结果 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1.7%.其余119例行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时间(25.6±5.1)d,其中83例体质量增加,38例体质量无明显变化;97例血清清蛋白提高,24例无明显变化.119例ASP患者均逐渐达到正氮平衡,并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31.5±17.1)d.发生与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12例,其中消化不良9例,高渗性利尿3例,均治愈.结论 在ASP患者营养支持的治疗和护理中,做好营养支持工作是治愈ASP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老年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老年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按是否在机械通气48 h内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将86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56例和非早期肠内营养(非EEN)组30例,在摄入相当热量和氮量的条件下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出院时/死亡前APACHEⅡ评分。结果:EEN组和非EEN组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VAP病例数、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0.5±8.6)d/(32.4±11.0)d、(37.4±16.5)d/(66.7±26.2)d、25例/21例、11例/12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PACHEⅡ评分为(22.7±12.9)分/(24.5±15.3)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缩短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伴呼吸肌无力危象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和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32例伴呼吸肌无力危象的GBS和MG患者中,15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17例联用血浆置换,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和住院时间.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8.7±8.4)d、(19.8±15.0)d,住院时间分别为(33.3±21.9)d、(52.7±28.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可有效缩短伴呼吸肌无力危象的GBS和MG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魏华丽  龚晓琪 《全科护理》2014,12(8):703-705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留置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留置鼻空肠管进行营养支持,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观察分析病人营养支持时间、体重变化、血清白蛋白、住院时间与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例行营养支持治疗期间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5例行营养支持治疗,平均营养支持时间为25.6d。15例体重增加,6例体重无明显变化,4例体重略有下降;20例血清白蛋白升高,5例无明显变化;25例病人均逐渐达到正氮平衡,病情平稳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30.5d。发生与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6例。[结论]鼻空肠内营养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手段,做好鼻空肠的护理是营养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3种途径注入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种途径注入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SAP患者随机分为鼻空肠组(21例)、灌肠组(20例)、灌胃组(20例)。3组除进行综合治疗外,分别采用鼻空肠管、保留灌肠及胃管给药途径注入大黄液100ml,每日2次。观察治疗15d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BahhazarCT评分及C-反应蛋白(CRP)、淀粉酶、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腹痛消除时间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15dAPACHEⅡ评分、BalthazarCT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鼻空肠组CRP恢复正常时间[(8.8±1.5)d]、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8.0±1.2)d3、肠道功能恢复时间[(5.3±1.4)d3及腹痛消除时间[(7.0±1.4)d]均较灌肠组[(9.9±1.6)、(8.9±1.5)、(6.2±1.2)、(8.0±1.2)d]和灌胃组[(9.8±1.4)、(9.7±1.7)、(6.4±1.1)、(8.1±1.3)d3明显缩短(均P〈0.05),而灌肠组和灌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鼻空肠管途径应用大黄能更有效地控制SAP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疏肝健脾汤干预胃肠道功能对重型颅脑损伤(SHI)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SHI需机械通气患者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干预组采用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治疗,并予疏肝健脾汤(柴胡12g,枳壳12g,白芍15g,炙甘草6g,茯苓15g,白术15g,党参15g,素馨花10g,合欢花10g)每日1剂;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如鼻饲流质并过渡到匀浆饮食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VAP发生率、ICU病死率及开始治疗后1、7、14、21d患者血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19.6±6.1)d比(28.5±7.1)d3及住ICU时间[(31.6±8.7)d比(40.8±7.2)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15%比55%)及ICU病死率(15%比5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营养支持14d、21d,干预组血中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中药疏肝健脾汤可改善SHI患者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少胃食管反流,增加肠内营养总量,提高免疫功能,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减少VAP发生率和ICU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损伤患者不同时段尿清蛋白的排泌规律及其在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糖尿病肾损伤患者(n=70)3 d的晨尿、次晨尿、餐后尿、随机尿和24 h尿,进行尿清蛋白浓度检测和分析.结果 糖尿病肾病患者清蛋白的排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其排泌高峰值为晨尿(57.3±24.0 g/L)和餐后尿(61.4±28.1 g/L),餐后尿和晨尿的清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次晨尿(40.6±23.8 g/L)和随机尿的清蛋白含量(38.8±21.1 g/L)(P〈0.05),但均有较大的日间变异(CV=42.3%~57.4%),24 h尿清蛋白(58.1±13.5 g/L)也存在一定的日间变异(CV=22.3%);不同时段尿微量清蛋白含量均和24 h尿清蛋白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82~0.99);2型糖尿病患者(n=40)的晨尿、次晨尿和餐后尿清蛋白阳性率分别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n=30)的晨尿、次晨尿和餐后尿清蛋白阳性率(χ2=3.88~4.07,P〈0.05),晨尿、餐后尿清蛋白阳性率均高于次晨尿清蛋白的阳性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餐后尿和晨尿清蛋白含量的多次测定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例“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术后生命体征、疼痛、胸腔闭式引流管、并发症、住院时间,分析其术后护理特点。结果患者术后疼痛轻,术后第2~3天下床活动,胸腔引流管拔出时间(2.1±1.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2±3.2)d。全部患者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患者疼痛轻、恢复快,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利于防止术后并发症,加快康复、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随访。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13例,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6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49例。手术时间200~420min,平均(292.26±50.31)min;术中出血50~400ml,平均(152.32±90.28)ml;切口长度4.8~6.5cm,平均(5.61±0.74)cm。淋巴结清扫数目13~48个,平均数(30.62±9.54)个,中位数27个。所有切缘均为阴性,近端切缘为2.5~13cm,平均(6.42±2.13)cm;远端切缘为2.1~11cm,平均(6.25±1.90)c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6d,平均(3.70±1.16)d;术后住院时间5~19d,平均(8.74±3.01)d,中位时间8d。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肿瘤根治的要求,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可应用于早期胃癌及部分病灶局限、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颈四方镜联合腹腔镜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和围手术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的20例接受四方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男性1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9±8.6)岁。食管癌位于胸上段1 例,胸中段8 例,胸下段9例,食管胃结合部2例;肿瘤类型鳞癌18例,腺癌2例;术前分期Ⅰ期13例,Ⅱ期6例,Ⅲ期1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经胸,平均手术时间(172.1±26.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 (80±36.7) m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12.5±6.4)枚,平均住院时间 (14.6±12.1) d,平均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3.8±1.4)d,平均胃管拔除时间(8.6±9.5) d。平均颈部引流管拔除时间(9.7±5.1) d,4例保留颈部引流管出院,2周后拔管;3例术中加行吻合口加固并留置对侧颈部引流管,对侧引流管拔除时间(5.0±0.8) d。术后观察到吻合口瘘 2 例,左侧胸腔积液5例,双侧胸腔积液4例,无喉返神经损伤、乳糜漏、肺部并发症等。结论 经颈四方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潜在优点,有望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早期肠内营养在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3 1例胰 -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按随机表分别进入肠内 (EN)或肠外 (PN )营养组 ,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营养 ,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病人基础营养状况、内脏合成蛋白能力、胃肠功能、氮平衡、细胞免疫功能和经济消耗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肠内营养在恢复氮平衡 ,刺激肠道蠕动 ,减少经济消耗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建议临床中对此类病人可选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临床营养的积极作用伴随疾病治疗以及健康促进的全过程,临床营养的临床意义已经呈现清晰、量化、实效和措施具体的趋势.本文对工作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探讨,为现代临床营养运行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胃癌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何洁依  谢勇  李萍  花天放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3):374-375,377
目的 :观察、比较胃癌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效果。方法 :4 4例胃癌术后病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 (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EN组术后 2 4h启动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 ,给热卡 2 5~ 30kcal·kg-1·d-1,氮 0 .18g·kg-1·d-1,热氮比为 134∶1,PN组经外周静脉输注 ,热量 2 5~ 30kcal·kg-1·d-1,由葡萄糖及 30 %Intralipid分别提供 5 0 %的热量 ,氮 0 .18g·kg-1·d-1(氮源为 8.5 %乐凡命 ) ,共 7d。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营养计划。两组术后体重均低于术前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TP、PA、ALB组内比较PN组均下降明显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组间比较PN组PA下降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对肝功能的影响PN组术后AST、ALT、GGT升高较明显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组间比较PN组术后GGT升高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术后经口进食时间EN组早于PN组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有效的。EN对于改善营养状况、维持机体血浆蛋白水平优于PN ;与PN相比 ,EN对肝功能影响较小 ,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胃肠道肿瘤切除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30例,比较两组营养指标、肠功能恢复、并发症率.结果 两组术后营养指标的差异不显著,但EN组肠功能恢复较早,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短.结论 术后早期EN治疗,减少并发症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试验组28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21例,给予胃肠外营养。比较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和胃瘫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以及总蛋白(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胃排空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好,并能有效促进胃瘫的恢复,对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应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6.
肠内免疫营养剂应用于围手术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胃癌病人围手术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剂(瑞能),观察其对胃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状况及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于术前3d接受EN支持,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制剂(瑞能)至术后7d;对照组术前常规膳食,术后给予TPN。两组病人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2天和第7天分别检测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观察两组病人相关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病人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剂EN,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有利于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和预后改善,是围手术期胃癌病人营养支持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术后胃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0例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患者采取综合性非手术治疗方法,同时比较肠内营养(12例)与肠外营养(8例),在胃动力恢复时间、疗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的结果。结果20例均痊愈,其中肠内营养组胃动力恢复时间为13d,疗程16d,住院时间22d;肠外营养组分别为21d,25d和34d。18例随访半年,恢复良好,未见并发症。结论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经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均又获得良好疗效,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与肠外营养比较,肠内营养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研究规范化序贯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EEN+PN)与肠外营养支持(TPN)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拟行开腹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EEN+PN组(n=72)和TPN组(n=64),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7天监测并比较代表性营养相关指标、生化相关指标以及免疫及炎症指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营养支持疗法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EEN+PN组在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明显高于TPN组,EEN+PN组在术后第3、7天的前白蛋白明显高于TPN组,EEN+PN组术后第7天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TPN组,EEN+PN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TPN组,营养支持相关费用明显低于TPN组。结论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效保护胃肠道功能,降低营养支持疗法相关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转归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及个体化营养支持(PN+EN)组各20例,分别给予TPN及个体化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Ⅰ级护理时间、Ⅱ级护理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等.结果:两组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Ⅰ级护理时间、Ⅱ级护理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4周两组BW、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个体化营养支持可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是治疗SAP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A multicenter survey to study the use of nutritional support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in Spain.Design The survey was announced during the annual Spanish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and Coronary Units (SEMIUC) congress meeting.Setting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to determine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concerning artificial nutrition were sent to the 27 ICU who accepted to participate.Patients and participants In each center the 235-question form was filled out individually for each patient admitted to the ICU during the month of March, 1992.Interventions To validate the study a preliminary pilot surveys were conducted to ensure that there was a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estions. The replies were entered into a database for analysis.Results A total of 1261 patients were studied; 33.9% received artificial nutrition (AN).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edical group (44%), than in the surgical (37%) and the trauma group (19%). A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private clinic than public institutions (26.7% versus 34.7%). Among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AN, enteral nutrition (EN) was administered to 59.7% of the patients,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to 38.5%, and peripheral parenteral nutrition (PPN) to 18.2%. Medical patients received significantly more EN than surgical and trauma patients. Surgical patients received more PN than medical and trauma groups.Conclusions Nutritional support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 treatment of ICU patients in our country. Al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its use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