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综合医院门诊中,医生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组病人:他们对自己身体十分关心,主诉症状特别多,但与实际检查不相符;他们反复就诊、反复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或正常,没有他们认定的结果:主治医师耐心的解释,合情合理的分析,患者就是不相信,反认为自己明明有症状、有病,检查不出来只是“现在医学还不发达”。这类病人被称为躯体化形式障碍病。  相似文献   

2.
“套餐医嘱”在医生工作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锡坤  徐旭东 《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109-109,105
本文介绍了医生工作站中“套餐医嘱”的维护和使用方法。在医生工作站中引入“套餐医嘱”的概念,其功能是将多条医嘱或检验检查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医嘱套餐或检验检查套餐,为就诊病人下医嘱、申请检验检查时直接选择预制好的医嘱套餐或检验检查套餐就可以将这组医嘱或检验检查一并开出,方便医生开医嘱、申请检验检查时使用。  相似文献   

3.
一病多名 让患者很头晕 如今,有不少脑中风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名字搞不懂。对于“中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医生,有着不同的叫法,因此不少患者怀疑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比如在门诊或者刚刚入院时,医生在病历或入院通知单上写的是“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但是经过CT等检查.便有可能给出“出血性脑中风”或者“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到最后.出院诊断上又写的是“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这么多名称.把病人和家属搞糊涂了。  相似文献   

4.
医生在给每个新入院的病人做常规体格检查时,瞳孔的检查是“必检项目”。所以,医生对新入院患者做第一次体格检查时,都不会忘记带上手电筒以便观察病  相似文献   

5.
倒霉的病人     
《医疗保健器具》2005,(3):14-14
一个病人去拔牙,牙科医生是个新手、非常紧张.他刚把臼齿拔下来,不料一手抖,没有夹住,于是.牙齿掉进了病人的喉咙。“非常抱歉”,医生说,“你的病已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你应该去找喉科医生.”当这个病人找到喉科医生时,他的牙齿掉得更深了.喉科医生给他做了检查“非常抱歉”.医生说.“你的病已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去医院看病,首先得向医生说明病情,这是引导医生检查的“向导”和诊断的重要依据。如果病人懂得如何陈述病情,就能使医生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诊治措施。为此,当你面对医生“说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对育龄女性来说,在参加妇科普查或到妇科就诊检查时被意外发现患有卵巢囊肿的病例很多,医生经过进一步的超声等影像检查后,大多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对此,不少患者常常会问——  相似文献   

8.
一天晚上,某医院急诊室来了一位“自称”患有肺结核的20多岁男性。开始表现坦率,主动向医生讲述病情。医生发现其讲述的病史很符合肺结核的诊断,而且情况显得紧急且很特殊,遂急收入院。当患者得知决定被收住院后,立即转忧为喜,甚至有大功告成之感,但当医生要对他检查和治疗时,便大骂医生“无理取闹”,然后愤然出院。而这位病人再次要求住院时,经医生的检查,并未患有“肺结核”。  相似文献   

9.
李军 《药物与人》2006,19(11):76-77
问癌症患者能吃“发物”吗?我爷爷是肺癌患者,年纪已经78岁了,医生说,最好不要进行手术切除,只能进行化疗。可是化疗以后,爷爷的身体更差了,饭都吃不下了。我听说虾仁是高蛋白,对病人是很补的,就想买一些给他吃,但是又听说虾仁属于“发物”,不能给病人吃。我想问问医生,到底什么是“发物”呀?到底可不可以吃?武汉王洪  相似文献   

10.
陆曙民 《自我保健》2012,(11):40-41
门诊案例 有一次急诊室来了一位30多岁的高热不退女患者,由于诊断不明,医生把她留下来边观察,边检查。晚上,病人的丈夫来看她时,竞不断的对她骂骂咧咧地,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医生上前劝阻不要对已经高热三天不退、身体情况不好的妻子增加精神上的伤害了。  相似文献   

11.
李女士半年前检查身体时发现甲状腺上长了一个结节,医生告诉她,可以先不治疗,但要经常到医院检查,李女士很担心,总觉得那个结节像个“定时炸弹”,万一变成恶性的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在医院,经常发现不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就诊时,手上都拿着CT片子。“某某医生叫做的呢。”“不做,他不给我治疗。”病人如是说。如果有病人没有做,他们在就诊后,也会提醒医生:“我要不要做CT检查?”CT检查,仿佛成了万能钥匙。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是否都要做CT检查呢?随着现代高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医学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从当初的X线机到现在的CT机、核磁共振(MRI)等,可谓“鸟枪换炮”了。可令人不解的是,在目前拥有现代化检查手段的条件下,临床总体误诊率仍在30%左右,与几十前的误诊水平不相上…  相似文献   

13.
“医生,我觉得头晕眼花,电脑屏幕都看不清,食欲也不好。”在医院,一位患者焦急地对医生诉说着种种身体的不适。经过一系列检查,没有发现他的身体有什么问题,医生最后诊断,他是因为长时间使用电脑而导致的“电脑综合征”。如今,电脑已成为人们处理文件、工作管理、传播信息、娱乐游戏等好搭档。然而,长时间不断重复  相似文献   

14.
因为老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因此,对她们进行乳腺检查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项检查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得到进行,为此,研究者就老年女性和医生态度分别进行了调查,以明确乳腺检查是否应成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100例老年女性(71岁~94岁,平均83岁)住院病人由一名不参与医疗的医生调查,所有患者急性疾病完全恢复)。同时对两所医院的100名医生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其中收回75份调查表。上述100例患者病历分析提示,仅11例作过乳腺检查(其中2例异常)。10例有骨病史的患者中,只有1例作过乳腺检查,其中伴有体重减轻的4例未作过乳腺…  相似文献   

15.
正林女士患子宫肌瘤,医生建议做肌瘤剔除术。术前她忧心忡忡,紧张不已。闺蜜建议她放松心情,了解手术"小贴士",必要时与主管医生、护士积极沟通交流,消除紧张情绪。术前准备"有讲究"术前要进行相关检查,了解身体重要器官的功能,排除手术禁忌证。包括血尿常规、凝血、生化等检验,心电图、胸片、彩超等检查。术前医生会和病人与家属进行手术风险谈话并签字。患者要根据手术项目,  相似文献   

16.
在医院,经常碰到病人及其亲友要求“打吊针”。如果要求未能满足,便认为医生对病情不重视,治疗不积极。还有的人认为“打吊针”输葡萄糖能补养身体。有的地方,病人到某些医院或开业医生那里看病几乎都要“打吊针”。  相似文献   

17.
在门诊上.碰到太多太多癫痫患者及家属.在问及癫痫病史时往往对病情不祥或遗忘。比如说.医生问“病人第一次是什么时间发病的?”“病人发作时有什么表现?”“在服用什么药物?”。很多人的回答多是“记不清了”“时间太久,模糊了”等等。但是,这些关于发作的信息对于医生的诊断治疗却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王殿华 《家庭医学》2006,(13):26-27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或见过一些人手被开水烫伤或烟头灼伤没有疼痛感,被刺伤或切割伤也没有什么感觉,因此手或上肢常常受伤。医生接诊时看到病人肢体上有许多伤痕,而病人却说伤时不知疼痛,但检查身体触觉却依然存在,这是昨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秋风 《家庭医学》2005,(18):40-40
病人就诊时.最常见的检查就是血液化验检查。由于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血液化验的结果.从而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因此.在进行血液化验时,如病人有下列情况.要向医生说明.以便医生综合考虑.正确分析化验报告结果。[编按]  相似文献   

20.
案例1 2012年3月19日,一女性患者在某医院接受“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术后因麻醉尚未苏醒被送至手术复苏室。麻醉复苏期间,麻醉医生张波趁患者处于意识’恢复阶段还未完全清醒,对患者实施了猥亵行为。患者苏醒后发现身体有异样,感觉“不对劲”报警。3月21日,张波向当地派出所投案,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随后,警方经询问多位证人,进行法医鉴定并开具鉴定书,取得了张波实施猥亵行为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