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行CT灌注扫描,将其中34例有完整手术病理结果的病例根据其良恶性分为两组,分析良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灌注参数的特点,比较各灌注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良性淋巴结组TDC以缓升型为主(87.5%),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TDC以速升速降型为主(62.5%),淋巴瘤TDC以低平型为主(60%),其他癌(鳞癌、腺癌)转移淋巴结TDC多呈速升缓降型(62.5%);恶性淋巴结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达峰时间(TTP)及强化值(EV)均高于良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及不同类型恶性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 分析颈部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动态强化特点和CT灌注参数 ,探讨其在颈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0例颈部间隙肿瘤患者行CT动态扫描 ,盲法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 33例恶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特点和灌注参数 ,比较它们在时间密度曲线和灌注参数方面差异。结果 恶性淋巴结的血流量 (BF)值、血容量 (BV)值和表面通透性 (PS)值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5 ) ,MTT值短于正常组织 (P <0 0 5 )。鳞癌、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和淋巴瘤的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不同 (P <0 0 5 )。峰值时间、MTT值和PS值方面 ,三者有差异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颈部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以及不同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结的灌注特点不同 ,BF值、BV值、MTT值和PS值有助于恶性淋巴结与正常组织鉴别 ,峰值、强化值、BF值和BV值可帮助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甲状腺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灌注成像各个参数的差异,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1例因甲状腺疾病拟手术治疗的患者行术前甲状腺CT平扫定位+灌注成像检查.良性结节40例,其中甲状腺肿20例,甲状腺腺瘤20例;恶性结节11例,全部是甲状腺癌.计算各灌注参数的平均值,包括血容量(BV)、血流量(BF)、灌注达峰时间(TTP)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甲状腺灌注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甲状腺病变的大小和轮廓,并计算病变内部的组织灌注参数.良性结节组BF(249.89±43.95) ml·min-1.100g-1、BV值(28.69±6.17)ml·100g-1、TTP值(15.21±2.60)s、PS值(39.30±7.21)ml·min-1.100g-1.恶性结节组BF值(258.80±44.47) ml·min-1·100g-1、BV值(28.15-±3.02) ml·100g-1、TTP值(13.56±1.25)s、PS值(66.63±12.07)ml.min-1·100g-1.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BV值及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79;P =0.555),PS值及TTP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P =0.048).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时间-密度曲线(TDC)的波形不同,良性结节多表现为缓升缓降(Ⅲ)型,而恶性结节多表现为缓升平台(Ⅱ)型.结论 MS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方面可提供一定的补充信息,PS在鉴别诊断中价值较大,TDC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共88个(恶性77个,良性11个)头颈部肿瘤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机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PH)、达峰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病灶相对强化峰值(RPH)和灌注量(PF)。其中35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切片,行CD34、V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主要有3种类型,77个恶性肿瘤中53个(68.9%)表现为速升速降型;9个淋巴瘤中6个TDC表现为低平型曲线,与68个其他肿瘤中仅有9个为低平型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状腺癌呈高灌注,其PF(中位数为82.2ml·min^-1·100g^-1)与淋巴瘤PF(中位数为24.5ml·min^-1·100g^-1)、头颈鳞癌PF(中位数为23.8ml·min^-1·100g^-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1个良性肿瘤的MVD均数为(44.7±3.4)条/高倍视野,24个恶性肿瘤的MVD为(49.6±14.8)条/高倍视野,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恶性肿瘤呈强阳性者15个,弱阳性9个;在良性肿瘤呈强阳性1个,弱阳性10个,VEGF的表达强阳性率在良、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VD(中位数40.0)与PH(中位数26.9)、RPH(中位数14.5)和PF(中位数46.8)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45.49和0.41),VEGF(中位数4.0)表达与MTT(中位数16.7)呈负相关(r=-0.41)。结论CT灌注成像TDC形态对头颈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MVD、VEGF与CT灌注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5.
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灌.沣成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5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行CT灌注成像,其中良性组33例,恶性组12例,测量良恶性结节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比较良恶性结节灌注参数和TDC形态的差别.结果:良性组BF、BV、PS、TTP、PE值分别0为(1.476±0.684)ml·min-1·ml-1、(0.302±0.153)ml/ml、(2.069±1.102)ml·min-1·ml-1、(28.033±8.015)s、(82.313±30.468)Hu,恶性组BF、BV、PS、TTP、PE值分别为(1.302±0.834)ml·min-1·ml-1、(0.275±0.242)ml/ml、(1.485±1.112)ml·min-1·ml-1、(28.833±12.550)s、(86.056±70.453)Hu,良恶性结节CT灌注参数筹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灌沣成像TDC可见4种类型,分别为速升平台(Ⅰ)型、缓升平台(Ⅱ)型、缓升缓降(Ⅲ)型和低平(Ⅳ)型,甲状腺癌以Ⅱ型多见,良性组以Ⅲ型多见,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22).1例淋巴瘤表现为Ⅳ型.结论:TDC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CT灌注参数不能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SCT)灌注成像方法在结、直肠癌中的初步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7例,术前先行结、直肠肿块范围的平扫,选定靶平面后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靶平面中肿瘤组织和靶血管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癌灶的强化峰值(PH)、对比剂峰值时间(PT)、强化比值(CER)、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癌灶的灌注量(PF)。采用Dukes分期法,将SCT灌注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Dukes分期、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癌灶PH值为(29.04±11.93)HU,PT值为(27.26±4.11)s,MTT值为(32.01±4.81)s,CER值为(10.29±3.06)%,PF值为(39.74±10.82)ml·min-1·100g-1。各灌注参数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随着Dukes分期的期别升高有下降趋势。结论SCT灌注成像可反映结、直肠癌的血流灌注状况,有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下颈部病变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5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下颈部病变患者行MSCT检查,并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图像后处理,确定病变所在的间隙,根据CT征象确定初步诊断,与最后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50例中器官间隙病变5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部分胸腺颈部异位2例.颈动脉间隙病变10例:副神经节瘤3例,第2鳃裂囊肿2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2例,癌淋巴结转移3例(合并颈静脉血栓形成2例).咽后间隙病变5例:4例咽后脓肿,1例咽后间隙蜂窝织炎伴反应性淋巴结增生.颈后间隙病变18例:淋巴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脂肪瘤1例,神经纤维瘤病I型1例,淋巴结炎3例,淋巴结结核1例,淋巴瘤1例,癌淋巴结转移4例.多间隙病变12例:颈淋巴结炎及蜂窝织炎2例,淋巴结结核1例,淋巴瘤2例,癌淋巴结转移6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50例均确定病变所在间隙,42例(84%)病变初步诊断正确. 结论 MSCT可更好地显示下颈部病变所在的解剖间隙,在此基础上结合病变的CT征象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与螺旋CT灌注成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微血管密度与螺旋CT(SCT)灌注成像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7例,水灌肠后行SCT扫描。先行结直肠肿块范围的平扫,选定靶平面后再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采用東芝Xpress/SX螺旋CT机自带的灌注功能软件,绘制所选层面的癌灶、靶动脉的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病灶的血流灌注量(PF)。癌组织切片经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将结直肠癌的MVD与血流灌注量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MVD为[87.28±41.18(33.11~173.44)]条/高倍视野,PF为[39.74±10.82(15.60~64.80)]ml·min-1·100g-1。MVD、PF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VD、PF随着病理分期的期别升高均有下降趋势,但两者无显著相关性(r=0.18,P>0.05)。结论结直肠癌的MVD与其血流灌注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直肠癌早期存在高度血管化和高的血流灌注量,SCT灌注成像可能较MVD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子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T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临床诊断子宫颈癌的31例患者行子宫颈CT灌注扫描,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癌旁相对正常宫颈组织15例作为对照。根据灌注所得图像得到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的灌注参数包括灌注值(PF)、血容量(BV)、强化峰值时间(TTP)和强化峰值(PEI),并结合病理结果作分组灌注参数分析。结果:宫颈癌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DC特点为速升速降型.短时间达峰值,峰值高于癌旁对照组织。肿瘤组的PF、BV、PEI值分别为(42.70±27.48)ml/min·100g、(39.94±21.35)ml/100g、(37.28±13.00)HU,癌旁对照组织PF、BV、PEI值分别为(8.03±3.22)ml,/min·100g、(27.68±14.53)ml/100g、(26.17±7.75)HU,肿瘤组的TTP值为(30.51±20.79)s,癌旁对照组织TTP值为(76.11±2.91)s,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EI值腺癌组(46.49±17.01)HU高于鳞癌组(35.83±10.36)HU,淋巴结转移组(53.94±17.83)HU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4.08±9.27)HU,TTP值淋巴结转移组(18.43±2.14)s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2.08±21.98)s,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子宫颈癌为高血流灌注肿瘤,CT灌注参数反映肿瘤的血流特点和肿瘤内部的灌注情况,肿瘤CT灌注参数不同于癌旁对照组织的灌注参数,肿瘤的分期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病理分型不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有部分灌注拳数的改变,因此CT灌注对肿瘤的分期和预后估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CT误诊为淋巴瘤的纵隔肿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纵隔内肿块性病变易误诊为淋巴瘤的主要原因,探讨纵隔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T误诊为纵隔淋巴瘤,后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其他病变的纵隔肿物,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与淋巴瘤的鉴别点。结果 20例误诊病例的最终结果分别为:淋巴结结核6例,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艾滋病(AIDS)淋巴结肿大2例,淋巴结转移癌4例,结节病3例,食管癌2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均表现为纵隔肿块和/或淋巴结肿大,但在病变位置和病变特点上有所不同。结论 纵隔肿块性病变的CT诊断须将病变位置、病变特点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才能减少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