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变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248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上述患者分别作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循环酶法来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变情况。结果冠心病组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其水平升高有助于了解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组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3.89±2.57)mg/L,稳定型心绞痛组(7.58±2.72)m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3.39±3.13)mg/L,急性心肌梗死组(18.27±5.81)mg/L。以上结果表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加重,由稳定型心绞痛到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到急性心肌梗死,hs-CRP含量也在依次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比正常人明显升高,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炎症在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C3的增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ACS预后相关。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CRP、C3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是否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4.
陈鹤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166-16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包含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还有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双抗夹心ELISA 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LP-PLA2和CR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P-PLA2、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且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LP-PLA2、CRP水平依次明显升高(P<0.05),并且其水平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C反应蛋白都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常规口服阿斯匹林、扩冠、降脂治疗及改善心肌供血基础上治疗无效加用降纤酶后疗效观察。结果:经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总有效率达90%。结论:降纤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对其终止发作,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等效果较好。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及病变复杂,进展较快,预后较严重,若不及时阻断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脏骤停。  相似文献   

6.
沈咏慧  吴佳丽 《江西医药》2006,41(6):374-37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66例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30例测定血清CRP含量。结果血清CRP水平冠心病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0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升高尤为明显。结论CRP不仅与冠心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冠心病的心脏事件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20例,设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另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浓度。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的浓度为(3.21±1.04)m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9.38±3.19)mg/L,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浓度为(19.6±7.82)mg/L,正常对照组为(0.83±0.32)mg/L,心血管疾病各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心绞痛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型心绞痛hs—CRP≥5mg/L16例,占80.0%: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5mg/L18例,占90.0%;急性心肌梗死hs—CRP≥5mg/L20例,占100.0%;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异常的例数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hs—CRP异常的例数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患者血清hs—CRP的浓度明碌高于对照组.而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其浓度也逐渐升高,说明hs—CRP可作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其中冠心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MI〉UAP〉SAP,P均〈0.01)。CHD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冠心病有无相关性,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38例在我院住院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期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为4组,非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在上述人群中有无差别并探讨其意义。结果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在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显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66例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30例血清CRP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升高尤为明显。结论CRP不仅与冠心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冠心病的心脏事件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组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陈旧型心肌梗死组13例、非冠心病对照组40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臬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梗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查体者人体内sVCAM-1、hs-CRP水平并对各指标作组间比较以分析三组之间差异。结果两指标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水平为最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查体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两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VCAM-1、CRP异常表达,sVCAM-1、CRP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C反应蛋白(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浓度,探讨LDL-C和CR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三组,SAP组36例;UAP组30例;AMI组26例;对照组26例。同时测定LDL-C和CRP浓度。结果①冠心病组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②AMI组、UAP组、SAP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AMI组、UAP组CRP高于SAP组;③LDL-C未达标组CRP高于LDL-C达标组。结论联合检测LDL-C和CRP的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2007年5月,本科收治了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对于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心肌梗死,大多数的医护人员都十分熟悉,而一些不典型病例,某些医护人员对其认识不足。现将该患者的护理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综合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住院患者120例,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标准,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39~83岁,平均(57.4±4.7)岁。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新碟呤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8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新碟呤水平,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者血清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新喋呤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P<0.01);但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喋呤浓度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喋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初青莲 《中国医药》2009,4(9):659-660
目的通过观察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情况探讨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生心脏事件的特点。方法96例受试者共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另选对照组2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3.03±61.23)、(25.26±18.13)、(5.13±3.86)、(3.26±1.98)mg/L]。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组中C反应蛋白在发病后48h达到峰值。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69.23±26.22)mg/L]明显高于其中未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95.34±43.45)mg/L]。结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严重程度。急性心肌梗死中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可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陈健 《黑龙江医药》2011,24(5):814-8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 10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33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高教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20.
C反应蛋白含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评判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碧桦 《贵州医药》2003,27(4):326-327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是一组重要的冠心病事件,主要由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血管内皮炎症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血清含量可间接代表机体炎症细胞启动的程度。我们通过测定一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CRP含量的变化,探讨CRP含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