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黎立  李杰  李明  孙德立 《山东医药》2010,50(22):67-68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68例2-16岁的DDH患者,共128髋,均行患侧髋关节切开复位、粗隆下旋转短缩截骨、髋臼成形术治疗,术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年龄以及术后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包括进行患肢的主动活动、牵引下的授动活动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等。结果随访1.5-3.5 a,优良率为92.2%。结论 DDH术后早期、系统、恰当的的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PAO)后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FRHF)的影响因素,构建DDH患者PAO术后FRHF的预测模型。方法 接受PAO手术治疗DDH的患者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侧别、患者术前和术后至少一年的改良Harris评分(MHHS)及髋关节X线检查参数(包括外侧中心边缘角、股骨头挤压指数、p/a比值、髋臼前倾角、髋臼深度、髋臼外展角、Tonnis角、股骨头最内侧表面到髂坐骨线的距离、骨关节炎Tonnis分级、关节匹配度、Calve线、Shenton线)。使用R软件和“glmnet”包采用LASSO回归分析法筛选DDH患者PAO术后FRHF的相关因素,采用“rms”软件包将筛选出的DDH患者PAO术后FRHF相关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DDH患者PAO术后FRHF的影响因素。使用R语言软件构建DDH患者PAO术后FRHF的预测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计算该列线图的C-index值;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C-index值评估...  相似文献   

3.
宋旗  张建新 《山东医药》2009,49(40):99-99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是儿童矫形外科最常见的复杂疾病之一。本文讨论一种改良手术—切开复位+粗隆下旋转截骨+改良Pem-berton髋臼成形在治疗小儿DDH上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1994年以来,我院在分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各种治疗方法成败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对失去闭合复位时机的患儿设计了一种三联术,即切开复位,股骨短缩旋转截骨及髋臼形成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85例,男296例,女289例;年龄8个月~16岁。其中单侧髋关节脱位302例,双侧髋关节脱位83例。闭合复位失败53例,其它手术治疗失败27例;1岁6个月~16岁之间的髋臼指数>30~40,股  相似文献   

5.
杨雪  李燕华 《山东医药》2014,(7):102-103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是一种儿童发育性疾病,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肌肉,造成关节松弛、脱位或半脱位.我国六大城市对新生儿调查结果显示DDH平均发病率为3.9‰,女性多于男性,约为6∶1.按年龄分为小龄髋脱位患儿(8岁以下)和大龄髋脱位患儿(8岁及以上)[1].本病治疗方法很多,根据年龄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治疗后患儿畸形虽然得以改善,但由于手术创伤、术后石膏固定和关节制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常导致髋关节功能受损、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我们对49例DDH患儿术后早期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旭  李岩  范广宇  梁庆威 《山东医药》2012,52(23):22-24
目的总结Salter改良法骨盆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疗效,从而提高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水平。方法采用Salter改良法骨盆截骨术治疗单侧先天性髋脱位40例,门诊复查,拍摄并收集髋关节正位像,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干角、前倾角、髋臼指数和CE角变化。结果 40例患者均获得10年±13个月的随访。与非手术侧比较,颈干角、前倾角、髋臼指数以及CE角无显著差异。结论 Salter改良法骨盆截骨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髋脱位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一期联合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附60例报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王克来,谭国华,陈雨历1987~1994年,我们采用一期转子下截骨(缩短+旋转)配合髋关节单纯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和髋臼造架治疗较大年龄的先天性髋脱位60例...  相似文献   

8.
徐林  柏小金 《山东医药》2007,47(27):128-129
选择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31例(36髋),年龄3—6岁的21例中,行Salter截骨术13例,行关节囊旁截骨术8例;年龄7-11岁的10例患者在Salter截骨术后配合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截骨。所有病例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后均得到随访,临床功能评定:优13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4%;X线评定:优14例、良1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7%。提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术式选择,应根据年龄、髋臼发育状况、股骨头脱位高度以及前倾角大小综合因素采用联合术式。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维重建在DDH患儿髋关节形态、结构观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来  庄岩 《山东医药》2006,46(18):1-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髋关节形态、结构观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0例单侧DDH患儿,对其髋关节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髋关节形态,分别测量髋臼的横径(D)和纵径(H),计算髋臼表面积。测量双侧髋臼的深度(AD),计算髋臼的容积。同时测定股骨头表面容积并计算髋臼深度/股骨头直径(AD/FHD)值。结果患侧髋关节髋臼上缘前上方缺陷10例,中上方缺陷12例,环形缺陷8例。半脱位患儿以髋臼上缘前上方缺陷为主,髋臼前方发育差,髋臼轻度前倾;全脱位患儿整个髋臼发育浅。髋臼表面积健侧为(26.23±1.26)mm2,患侧为(22.14±2.49)mm2;AD健侧为(25.12±1.28)mm,患侧为(22.34±1.76)mm;髋臼容积健侧为(216.66±9.12)mm3,患侧为(161.33±6.47)mm3;股骨头表面容积健侧为(203.12±7.44)mm3,患侧为(162.12±5.27)mm3;AD/FHD健侧为(1.12±0.76),患侧为(0.85±0.49)。以上指标两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髋臼容积与股骨头表面容积呈正相关(r=0.392,P<0.05)。结论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直观、准确地观测DDH患儿髋关节的形态和结构,有利于指导DDH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沙启乐  张文田 《山东医药》1996,36(10):29-30
采用四种术式治疗Perthes病患儿145例,并对108例随访2~10年。按邸氏方法评估,髋关节囊开窗减压组优良率为92.5%,髋关节开窗减压并股骨颈钻孔减压组为87.0%,髋关节减压并骨盆截骨组为90.0%,死骨刮除并植骨组为50%。作者主张,对头臼包容良好者以髋关节减压为首选,包容不良者在此基础上行骨盆截骨为宜。手术疗效尚与患儿年龄、病程病期及术后管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邓道维 《山东医药》2006,46(18):37-38
42例(52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先采用关节镜小切口手术治疗,然后根据手术方式,进行髋关节动力肌肌力训练的方法,患儿出院后指导家长辅助患儿进行康复锻练。5例(10髋)随访5a,患侧髋关节功能及活动范围均正常;37例(42髋)随访3~16个月,患侧髋关节功能及活动范围基本正常。认为微创手术治疗DDH后,根据不同年龄和手术方式及时进行个性化功能训练,对提高远期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12例,先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胫骨结节骨牵引,进一步行髋关节CT扫描及CT三维重建,确定手术指征;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行持续胫骨结节骨牵引6~12周,其间行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6 a,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的髋关节功能评估标准,本组疗效为优10例、良2例。结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应先行股骨头脱位闭合复位,确定手术指征后行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及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DDH)的手术方法繁多 ,但其目的都是矫正髋臼发育不良 ,使头臼同心、髋臼良好覆盖 ,以恢复髋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关系。近年来 ,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 ,对髋臼病理形态的认识不断深入 ,手术治疗也有较大进展 ,但如何选择合适术式仍有争议。本文就 DDH的生物力学变化、各种术式的生物力学基础、术式的选择等作一综述。1  DDH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 ,承受负荷后产生正应力(压应力、拉应力 )及剪应力。在正常状态下 ,各种方向的力保持平衡关系。 Thomas[1 ]研究指出以髋顶周围 30°为主要受力区…  相似文献   

14.
1985年6月以来,我们应用髋臼造盖术加深扩大髋臼及粗隆下旋转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8例、21个髋,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4例。2~6岁13例,  相似文献   

15.
贾国胜 《山东医药》2008,48(19):123-123
髋臼发育不良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导致髋臼发育异常,髋臼变浅,头臼对合关系不好,股骨头半脱位.患者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度减小,活动后患髋疼痛,行走时跛行.1966~2006年,我们采用改良Chiari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患者7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S-ROM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DDH)继发骨关节炎(OA)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成人DDH继发OA的12例(15髋)患者进行S-ROM型THA。对Crowe型和型患者应用小直径髋臼假体和小号细直柄股骨假体。结果12例均一期愈合,除3例Crowe型患者出现暂时性腓总神经麻痹(2~4个月后恢复)、2例脱位外,余均顺利康复。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0.18分恢复到术后的85.34分。结论DDH患者存在骨性和肌性结构异常,手术难度较大;S-ROM型假体适合对DDH的治疗,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与多孔表面髋臼假体人工髋关节修复术修复髋臼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0例髋臼骨缺损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多孔表面髋臼假体人工髋关节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关节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37.95±5.94)min vs(55.52±7.29)min,(3.18±0.42)d vs(5.86±0.75)d,(6.69±0.85)d vs(10.18±1.48)d〕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35.29±5.93)vs(60.15±7.95)ml〕;术后3个月、半年以及一年时,观察组Harris评分、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4.58±8.14 vs 52.42±6.24,72.55±8.44 vs64.54±7.91,79.44±9.53 vs 68.34±8.37;89.53±9.65 vs 75.63±8.57,92.53±11.39 vs 81.48±9.47,95.22±12.52 vs 85.41±10.44);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条件评分高于对照组(59.82±9.61 vs 45.27±8.33,66.03±7.52 vs 52.17±5.93,67.65±8.34 vs 54.01±6.72,58.23±7.16 vs 51.29±5.32)。结论采用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进行髋关节修复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胡屹峰  阎景铁 《山东医药》2008,48(33):36-36
Salter骨盆截骨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经典手术,能有效使股骨头复位,还能改变异常的髋臼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步骤比较复杂,我们对此作了几点改进,使手术变得相对易于操作。①切口选择:Salter骨盆截骨术通常选用SmithPeterson切口,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将该切口的下半部偏向外侧,一是能更好地避开股外侧皮神经,二是若需行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该切口会更方便一些。②髂骨翼骨块选择:标准术式是截取髂前上棘处的三角形骨块,这样会造成该处骨突体表标志的缺失,更多术者愿意选择从髂骨翼上直接截取三角形骨块。笔者也赞同此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对非手术疗法失败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采用内收肌切断、切开复位,加深扩大髋臼、松解紧张挛缩的髂腰肌、粗隆下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的联合手术,治疗20例。近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指一系列股骨头与髋臼解剖关系的异常,包括髋臼畸形、股骨近端畸形或两者均有畸形。以前,DDH一直被称为先天性髋脱位。近二十年来,学者们注意到某些患儿在出生时髋关节是不稳定的(半脱位),随生长发育能逐步成为正常、稳定的髋关节,但也有的孩子出生时检查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