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本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平苏(cilazapril)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疗效及与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特征的关系。 方法门诊确诊为LVH患者在停服各种血管活性药物2周后口服一平苏(cilazapril)2.5~5.0mg/d,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同时接受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和左室质量指标(LVMI)的变化及与血压昼夜变化规律的关系。 结果服药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和LV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两组间血压下降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动态血压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VMI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现患者血压夜间下降≥10%者,治疗后LVMI下降值明显高于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者。 结论对高血压病LVH患者,一平苏(cilazapril)能有效地降低血压,逆转LVH。并对患者血压夜间下降幅度较大者,一平苏逆转LVH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及性别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H)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和性别与左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男女性患者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等指标。结果:女性非杓型组LVH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均较杓型组显著增加(P<0.05和0.01)。而男性杓型与非杓型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女性EH患者LVH的程度非杓型者比杓型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的动态血压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EH)患者血压节律的特点。方法 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100例EH患者(A组)和80例对照组(B组)血压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24小时、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B组(P〈0.05)。昼夜下降比,轻、中型EH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EH患者昼夜下降比与轻、中型和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压负荷值明显高于非LVH患者及B组(P〈0.05)。结论 轻、中型EH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多有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重症EH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血压负荷值〉40%时,LVH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c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前、治疗6月未及停药2周冲洗期后血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探讨QTcd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关系。结果显示,LVH组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88.4±34.1比51.1±19.2,P<0.01);LVH组治疗期末较治疗前血压下降,随之LVMI亦减小,但停药2周药物冲洗期后血压回升而LVMI不变;QTcd也不随血压的改变而改变。提示,QTcd的变化不取决于血压升高而与LVH严重程度(LVMI)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组为高血压无LVH患者28例,LVH组为高血压合并LVH患者22例。两组均给予福辛普利片口服6个月(10~20mg/d)。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服用福辛普利前后测定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水平。结果治疗前LVH组的LVMI、hsCRP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5),而脂联素水平低于高血压组(P〈0.05),LVH组LVMI与脂联素水平成负相关;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压、hsCRP明显下降,脂联素水平升高,LVH组hsCRP、脂联素变化更明显,LVMI明显下降。结论福辛普利可以显著降低LVH患者血清hsCRP和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LVMI,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24h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运用无创性动态血压仪对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进行24小时监测,分析其24h血压变异性系数和昼夜节律。并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左室重量测定,根据左室重量将其分为左室肥厚组(30例)和无左室肥厚组(26例),同时将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VH组血压变异性平均血压水平较无LVH组明显增大,LVH组夜间血压下降率低于无LVH组。LVMI与血压变异性系数及平均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结论 EH平均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及昼夜节律消失是导致LVH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动态血压(ABP)与左心室肥厚(LVH)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62例高血压者(A组)的24hABP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结果,并与48例正常人(B组)作对照。结果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38例,即夜间血压下降率〈10%)的高血压者其LVH检出率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24例);前组Lown’s2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VR)显著高于后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提示临床上对血压昼夜节律〈10%的高血压患者,若伴有LVH时,要密切监测和控制VR的发生,以降低此类患者VR的猝死率。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室肥厚(LVH)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EH病人121例,行心脏彩色B超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与无LVH组,LVH组63例,无LVH组58例,分析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LVH组动态脉压(包括24h、白天及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无LVH组(P〈0.01),而24h收缩压变异性低于无LVH组(P〈0.01),LVMI与夜间平均脉压及24h收缩压变异性分别呈独立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03与-0.165)。结论动态脉压及血压变异性是EH病人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它们在LVH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老年高血压心室肥厚(LVH)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71例老年高血压LVH者随机分为2组,服用2周安慰剂后分别服用卡托普利(12.5~50mg,一日二数)和培哚普利(2~8mg,一日一次)共3个月,于用药前、后测定动脉血压(BP),超声心动图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HRV指标。同时测定20例健康老年人LVMI和HRV指标作为对照。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均得到良好控制,与对照组相比,71例患者LVMI明显增高,HRV指标明显减低,LVMI与HRV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两组药物抗高血压治疗后LVMI降至正常者HRV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卡托普利和培哚普利可以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LVH患者的血压,减轻LVH,其中LVH逆转达到正常水平者HRV可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4例老年MS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5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对照组,心脏损害组43例、脑损害组35例、肾损害组38例及多器官损害组33例,分析其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0.001);与心脏损害组、脑损害组、肾损害组比较,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老年代谢综合征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杂志》2006,14(5):414-414
该文随访1430名〉40岁脑卒中存活病人,平均随访10年。经矫正可能有的复合因素后对昼夜血压变化进行分析。总的脑卒中危险与早晨血压上升及夜间血压下降无关。亚组分析证明夜间血压下降〈10%(非杓型)与≥10%(杓型)比较,脑梗死危险较高。晨间血压上升与脑梗死危险无关。早晨血压上升较多(≥25mmHg)时,脑出血危险较高(P=0.04)。极度杓型(夜间血压下降≥20%者)颅内出血较杓型(夜间血压下降109/5~19%)常见(P=0.02)。结语:夜间血压下降规律紊乱时,常伴有脑梗死。早晨血压上升较多以及夜间血压过度下降时较常伴有脑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监测36例偶测血压正常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3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并将糖尿病组分为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16例)及非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组(20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24小时、白昼、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平均24小时、夜间舒张压明显增高(P<0.05,P<0.01),而平均白昼舒张压无明显变化(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P<0.05):糖尿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与非心血管自主神经病组相比,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动态血压的监测较偶测血压更易发现夜间血压异常: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是否合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老年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方法本文对216例中老年脑梗死者(A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昼夜血压均值、日间最高均值、日间最低均值、日间均值、夜间最高均值、夜间最低均值、夜间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波动差值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与200例正常体检者24hABPM作对照发现A组24h血压的昼夜变化已失去正常人(B组)呈“杓型”变化的规律。血压负荷值明显增大,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无血压低谷时间,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结论ABPM可以了解其血压变化情况,预测与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以及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炎性因子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中的作用及阿托伐他汀钙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EH患者96例,据其是否存在LVH将患者分为无LVH组46例(EH组)和伴LVH组50例(EH—LVH组)。并将EH—LVH组随机分为A、B亚组,各25例。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另外,A亚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B亚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6、hs—CRP和LVMI的变化。结果EH组IL-6、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EH—LVH组IL-6、hs—CRP水平高于EH组(P〈0.01)。EH—LVH组LVMI高于EH组(P〈0.01)。治疗前两亚组IL-6、hs—CRP、LV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亚组IL-6、hs—CRP、LVMI均低于B亚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H患者血清IL-6、hs—CRP与LV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5、0.493,P〈0.01)。结论EH所致LVH与血清IL-6、hs—CRP水平有明显相关性,阿托伐他汀钙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逆转LVH,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80岁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68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IMT。结果 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颈总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重构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血管壁肥厚的影响。方法:入选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病人48例,正常血压对照(NT)组48例,EH组给予缬沙坦80~160mg/d,治疗40周,治疗前后检测左室重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EH组病人LVMI、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缬沙坦治疗后LVMI、IMT显著减少(P〈0.01)。结论:EH伴左心室肥厚的病人同时存在颈总动脉壁肥厚,缬沙坦能逆转高血压心脏及血管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ABPV)、心率变异(HRV)、QT变异度(QTV)及其相关性,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方法:正常对照组(Ⅰ组)19例、原发性高血压未治疗组(Ⅱ组)39例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Ⅲ组)30例)同时测定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结果:收缩压标准差(ABPVs)24h昼夜间Ⅱ、Ⅲ组>Ⅰ组,且夜间Ⅱ组>Ⅲ组;Ⅱ、Ⅲ组24h、昼间舒张压标准差(ABPVd)有显著性差异,左室肥厚(LHV)与无LHV昼夜间ABPVs有显著差异。Ⅰ组RR间期标准差(SDNN)及24h、夜间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高于Ⅱ组,夜间SDNN、RMSSDⅠ组>Ⅲ组,昼间SDNNⅢ组>Ⅱ组,昼、夜间规一化的高频段功率(HFnoom)Ⅰ组>Ⅱ组,昼间规一化的低频段功率(LFnoom)、昼夜间HFnoomⅢ组>Ⅱ组,夜间低高频比值(LF/HF)Ⅰ组>Ⅱ组,Ⅲ组>Ⅱ组。Ⅰ组夜间SDNN、RMSSD、HFnorm高于昼间,昼间LF/HF高于夜间;Ⅱ组SDNN、LFnorm、LF/HF夜间明显上升于昼间;Ⅲ组RMSSD夜间高于昼间,LF/HF为昼间高于夜间,昼间及夜间QTV比较,Ⅰ、Ⅲ组昼间QTV明显>夜间。Ⅱ组伴LVH者昼间ABPVs与SDNN正相关,24hSDNN与QTV正相关。结论:EH患者ABPV增大,HRV降低;EH伴LVH者ABPV、HRV及QTV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β受体阻滞剂可一定程度地增加HRV,降低ABPV,ABPV是EH患者LVH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赖诺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分别口服赖诺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8周,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或)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结果①高血压组患者血浆AT-Ⅱ、ALD,血清IGF-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3,0.018,0.032),LVH组高于无LVH组(P值为0.0083)。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AT-Ⅱ、ALD、IGF-1和LVMI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36,0.028,0.031),但赖诺普利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卡托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赖诺普利与卡托普利均有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但赖诺普利逆转LVH的强度更强,且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部位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心肌纤维化的逆转作用。方法:对2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别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苯那普利(A组)、AgⅡ-AT1──氯沙坦(B组)、醛固酮受体阻断剂──安体舒通(C组)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血压、心肌重量、心肌间质胶原的变化。另取26周龄(D组)、38周龄(E组)Wistar大鼠和26周龄(F组)、38周龄(G组)未做任何治疗的SHR作为对照。结果:F组、G组的血压、左室重量/体重(LVW/BW)、胶原及Ⅰ型、Ⅲ型胶原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含量均高于D组、E组。A组上组经治疗后,血压、LVW/BW、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容积分数均较未治疗的G组明显下降(P<0.05)。C组血压、LVW/BW无明显下降,而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ACEI、AgⅡ-AT1阻断剂明显降低血压,逆转LVH,消退心肌纤维化;而醛固酮受体阻断剂未能很好降压,对LVH的逆转作用不大,但对心肌纤维化的消退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40例高血压病脑出血及20例I期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显示,脑出血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垃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压昼夜波动节律基本消失,提示夜间平均血压过高及血压昼夜节律基本消失对高血压病脑出血具有早期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