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分析。方法将青光眼患者分为联合组45例(56眼)采取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方法。对照组53例(68眼)。采取常规小梁切除术不采取可调整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方法。观察2组对眼压、浅前房、滤过泡型、并发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后眼压比较联合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统计比较P<0.05;浅前房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联合组统计比较P<0.05;联合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统计比较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了手术失败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翻转内皮小梁网滤过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40例(46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翻转内皮小梁网滤过手术;对照组36例(42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浅前房发生率、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随访3~18个月,观察组1眼发生浅前房,占2.17%,对照组7眼发生浅前房,占21.47%;观察组43眼有功能性滤过泡,占93.43%,对照组34眼有功能性滤过泡,占80.95%;最后一次随访平均眼压,观察组14.12±2.32mmHg,对照组16.02±3.21mmHg,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翻转内皮小梁网滤过手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青光眼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33眼)。对照组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2组患者术后眼压改善情况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眼压水平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均恢复良好。对照组早期浅前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复查,观察组患者的眼压控制良好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明显改善眼压和提高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6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复合组和传统组,每组80例,复合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传统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功能性滤过泡、眼压。结果复合组术后3个月浅前房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复合组术后3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高于传统组(P0.05)。复合组术后1个月、3个月眼压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联合丝裂霉素C等改良小梁切除术方法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0例(34眼)实施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0例(36眼)实施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前房深度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恢复良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随访6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较对照组增多。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有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的少,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护理的体会。方法对38例(42眼)实施青光眼手术患者术后给予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出院教育等综合护理方法。结果本组38例患者术后出现浅前房3眼,经相应的处理后好转,未发生前房积血及虹膜粘连等其他并发症。出院时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眼压恢复正常,视力恢复满意。结论青光眼手术后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避免病情反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99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47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44例(52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等临床指标。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2组术后1周眼压控制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浅前房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眼压控制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效果好,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4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眼压改善和术后3个月视力矫正情况,术后3个月滤过泡情况,同时记录术中及术后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眼压均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的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其间出现角膜轻度水肿11眼(27.5%),虹膜睫状体炎症反应6例(15.0%)、浅前房3眼(7.5%),后发性白内障4眼(10%),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出现虹膜脱出、瞳孔上移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功能性滤泡37眼,非功能性滤泡3眼。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患者眼压及视力改善明显,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应用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26只眼)外伤性青光眼施行板层巩膜瓣下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术前给予眼部准备、心理护理等措施,术后观察视力、前房、眼压、滤过泡等情况,做好并发症观察和处理。结果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均成功植入。平均手术耗时(34.1±5.3)min。术后第1天3眼发生暂时性浅前房,3眼少量前房出血;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提高12眼(46.2%),25眼(96.2%)为功能性滤过泡,平均眼压(11.8±6.3)mmHg。结论板层巩膜瓣下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外伤性青光眼术后视力改善、目标眼压稳定,并发症少,安全性提高。规范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术后视力、控制目标眼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联合手术(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体会。方法对50例(5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老年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26眼术后视力≥0.5(52.00%),44眼眼压20 mm Hg(88.00%),41眼(82.00%)呈扁平状型滤过泡,16眼出现角膜水肿,2例浅前房,4例一过性高眼压。结论应用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及降低眼压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