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方法 6215例足月新生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技术检测心脏四腔观、心脏各腔血流,将产后B型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与其产前B型超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31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房缺)236例、室间隔缺损(室缺)57例、房缺并发室缺16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房缺6例、法乐四联征合并主动脉瓣少量返流3例。漏诊290例,漏诊率91.19%。无误诊。结论彩超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筛查实验与确诊阳性的内在联系及差异。方法采用ELISA进行筛查实验,测定新生儿出生72 h后采集的滤纸干血片中的促甲状腺素(TSH)含量;用化学发光法进行确诊实验,测定筛查实验阳性的新生儿静脉血中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含量,同时对初次筛查阳性的新生儿进行第二次筛查。结果154 342例新生儿初次筛查TSH阳性958例,确诊CH 102例,初次确诊率为10.65%;初次筛查阳性的新生儿经第二次筛查实验,仍为阳性者171例,转为阴性者787例,转阴的787例新生儿中无一例为CH,第二次筛查阳性的171例新生儿中确诊CH 102例,确诊率为59.65%;在确诊102例CH患儿中,初次筛查TSH值在0~19.49、19.50~19.99、20.00~29.99、30.00~49.99、50.00~99.99、100.00~mlU/L者分别为0、1、16、15、15、55例,占比例分别为0、0.98%、15.69%、14.71%、14.71%、53.92%;102例CH患儿第二次筛查TSH值升高者85例(83.33%),降低者4例(3.92%),无明显变化者13例(12.75%)。结论两次TSH筛查可提高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确诊率,TSH值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2-2009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仁林  徐容  潘媚  张晓微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500-1501
目的 分析2002-2009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方法 对2002-2009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出生的46 202名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出生72 h,充分母乳喂养后采集足跟血检测血清促甲状腺素(TSH)、苯丙氨酸水平,筛查结果 阳性者及时进行复查确诊.结果 46 202名新生儿中共检出阳性23例(0.05%),其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阳性22例,发病率为1/2 100;苯丙酮尿症筛查阳性1例,发病率为1/46 202.确诊患者均由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专家治疗随访.结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早期诊断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有效防止患儿智力和体格发育低下以及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广西客家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情况,指导临床早期检测、早期治疗,提高人口出生质量。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2013年广西博白县和陆川县客家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客家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49103例,初筛阳性174例(0.35%);其中,陆川县筛查16950例,初筛阳性48例(0.28%),博白县筛查32153例,初筛阳性126例(0.39%)。结论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为早期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贵港市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情况。方法对2010~2012年贵港市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资料按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贵港市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共132 482例,筛查阳性551例,筛查阳性率为0.42%;筛查阳性551例中召回389例,占筛查阳性的70.60%;召回389例中,有52例确诊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占召回的13.36%,52例均得到了治疗。结论加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宣传力度、增加公益资金投入,提高筛查率及阳性召回率是早发现、早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新生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监测在筛选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产科新生儿共3212例,血氧饱和仪检测新生儿脉搏血氧饱和度,手与足部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同时小于98%或手与足部的血氧饱和度差异大干±3%初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初筛阳性患儿经心脏超声进一步鉴别诊断。结果3212名新生儿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共筛选到41例阳性患儿,进一步对这41例患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37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确诊百分比为90.2%;排除4例,假阳性百分比为9.8%。结论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测对早期筛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是一项安全、非侵人性、可行且合理的检测技术,值得临床产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产前筛查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产科门诊就诊的6248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是否感染GBS。以检测结果为阳性孕妇为GBS阳性组,共219例。按1∶1比例在检测结果为阴性孕妇中随机抽取219例作为阴性组。随访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分娩方式、分娩孕周、妊娠并发症、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等。结果(1)GBS阳性组孕妇并发胎膜早破、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的概率较阴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早产、羊膜炎、稽留流产的概率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GBS阳性组新生儿低体质量、新生儿感染发生率较阴性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BS感染不但会对孕妇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引起新生儿体质量下降。妊娠晚期孕妇产前常规筛查GBS很有必要。FQ-PCR技术可能是临床筛查GB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确认试验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筛查梅毒抗体阳性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梅毒检测的准确性。方法:先用ELISA法对7112例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阳性标本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聚试验(TPPA)和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试验。结果:ELISA法检出110例阳性,TPPA法确认107例阳性,假阳性率为2.72%(3/110);WB法确认106例阳性,假阳性率为3.64%(4/110);WB法与TPPA法检出假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结论:为提高梅毒检测的准确性,对ELISA法筛查的阳性标本,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用TPPA法进行确认试验,对有疑问的结果用WB法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方法:6215例足月新生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技术检测心脏四腔观、心脏各腔血流,将产后B型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与其产前B型超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31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房缺)236例、室间隔缺损(室缺)57例、房缺并发室缺16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房缺6例、法乐四联征合并主动脉瓣少量返流3例.漏诊290例,漏诊率91.19%.无误诊.结论:彩超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广西客家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情况。方法对2013年广西博白县和陆川县客家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客家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49103例,初筛阳性381例,阳性率为0.78%;其中,陆川县筛查32153例,初筛阳性162例,阳性率为0.96%,博白县筛查32153例,初筛阳性219例,阳性率为0.68%。结论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为早期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切面联合筛查法在孕中晚期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标准胎儿四腔心切面加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联合筛查法对3300例孕22周以上孕妇进行产前心脏病筛查,并进行单纯四腔心切面扫查法与5个切面联合筛查法的诊断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①四腔心切面的获取率最高,三血管切面为次,右心室流出道切面最差(尤其在妊娠晚期时)。②受检的3000例胎儿发现心脏畸形108例,发现率为3.6%,其中复杂先心病90例,误诊5例,漏诊3例,复杂先心病的产前诊断率为9l.4%(85/93),室间隔缺损18例,产前漏诊8例。③108例胎儿四腔心切面显示异常53例,敏感性为49.1%,应用五切面联合筛法对先天性心脏畸形的诊断符合率为82.4%(98/119例),若将室间隔缺损排除在外,诊断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99.9%。结论五切面联合筛查法技术简单且方便实用,易普及推广,为胎儿超声心动检查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严重复杂的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筛选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胎儿心脏五组基本切面扫查法可以提高筛查胎儿先心病(简称CHD)的有效性。方法对6621例孕20~40周孕妇采用五组切面扫查法进行产前筛查CHD。结果五组基本切面扫查法诊断胎儿CHD14例,经分娩后及引产后尸检随访,其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9.9%,准确性为99.9%,阳性预测值92.8%,阴性预测值99.9%。结论五组切面扫查法是产前筛查胎儿CH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叶海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612-1613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EC)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78例.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DEC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DEC检查阳性45例,其中CAG阳性35例,阴性10例。DEC检查阴性33例,其中CAG阴性25例,阳性8例。DEC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8.4%(35/60),特异性为44.4%(8/18),阳性预测值58.4%(35/60),阴性预测值44.4%(8/18),预测准确性为55.1%(43/78),假阳性率为55.5%(10/18),假阴性率为41.6%(25/60);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较多支病变者易出现DEC假阴性。结论:DEC检查是冠心病诊断的一项筛选检查,与冠脉造影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高危新生儿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耳声发射筛查假阴性结果在高危新生儿各病种间的分布情况,探讨对不同类型高危新生儿选择合适的听力筛查技术的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婴儿在病情稳定后进行DPOAE筛查和ABR检查。结果在双耳均完成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两项测试的303例606耳中未通过DPOAE筛查的有108例157耳,ABR异常的有65例111耳;其中56耳通过DPOAE而ABR异常,分别占ABR异常总耳数50.45%(56/111)和本组总耳数的9.24%(56/606),其中80.36%(45/56)耳系极重度异常,占ABR异常总耳数的40.54%(45/111)。DPOAE筛查阴性的449耳中有56耳ABR异常,DPOAE筛查的假阴性率为12.47%(56/449)。分组结果显示在核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极低出生体质量、缺氧缺血性脑病和细菌性脑膜炎等疾病的ABR异常耳中均有不同比例出现DPAOE筛查阴性结果;特别是在核黄疸或高胆红素血症的ABR异常耳中DPOAE筛查阴性的比例分别高达80.77%(42/52)和54.55%(6/11)。在无合并症的早产儿和宫内感染、甲状腺功能低下、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肺炎等疾病中,ABR异常耳的DPOAE筛查均为阳性。结论对NICU特别是有高胆红素血症、极低出生体质量、缺氧缺血性脑病和细菌性脑膜炎等蜗后性听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强烈推荐运用OAE和ABR同步初筛查;对于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患儿,初筛时无论是否通过耳声发射筛查都一定要进行ABR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轴测定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超声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12月215例产妇进行心脏轴测定,在心脏超声四腔观基础上测定胎儿心脏轴,并从多切面观察胎儿心内结构,以确定胎儿有无先心病。结果正常组胎儿心轴角度分布为21.84°~61.7°,平均心轴角度为(41.52±7.38)。。先心病组中心轴角度分布为15.52。~91.85°,平均心轴角度为(54.09±17.94)°,两组患者左侧心轴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胎儿发生心轴左偏1例(0.53%),无心轴右偏;先心病组心轴左偏9例(36.00%),心轴右偏5例(24.00%),其余10例在正常范围内。正常组的心轴左偏发生率以及心轴右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先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轴测定在胎儿先心病筛查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一种常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刘华  陈小华 《中国医药》2014,(5):725-727
目的 分析和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中诊断胎儿及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北京市怀柔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1 823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以上新生儿均在孕期22~ 24周行胎儿超声心动检查.结果 在1 823例新生儿中,产前超声检出的复杂畸形先天性心脏病4例:主动脉弓离断1例,肺动脉狭窄1例,右心室双出口1例及单心室1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28例,室间隔缺损14例(50.0%),其中膜部缺损10例(35.7%),肌部缺损4例(14.2%);房间隔缺损10例(35.7%);不完全心内膜垫缺损1例(3.6%);法洛四联症1例(3.6%);动脉导管未闭2例(7.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对胎儿及母体均无创的检查方法,对胎儿及新生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现尤其是严重畸形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测定在先心病术后并发严重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该院心脏外科收治的先心病患儿中术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TRS)的患儿30例,按其术后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服毒症组(15例)和非感染组(15例).进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测定,并与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结果 脓毒症组CD64指数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2,P<0.01);脓毒症组CRP高于非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64诊断感染的灵敏度为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92.3%.结论 细菌感染时CD64指数明显增高,具有较高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先心病患儿术后并发严重感染的早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急性难治性左心衰竭(ALVF)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ALVF患者72例,随机分为NIPPV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强心、扩冠、利尿等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6h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分析的变化,及24h病情好转率、气管插管率、死亡率。结果:①治疗组任何时段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6h内仅有HR减慢较治疗前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任何时段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相应时段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P〈0.01);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h好转率高(P〈0.05)、气管插管率低(P〈0.05)及死亡率低。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LVF疗效显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