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红蓝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对寻常痤疮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寻常座疮患者200例,采用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超分子水杨酸外用治疗,观察组给予强脉冲光、红蓝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共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介质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gM、IgG、CD3、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红蓝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寻常痤疮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111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超分子水杨酸组(37例)、强脉冲光组(37例)和联合治疗组(37例)。其中超分子水杨酸组予以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强脉冲光组进行强脉冲光治疗,联合治疗组予以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疗效、GAG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超分子水杨酸组与强脉冲光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GA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GAG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联合治疗组GAGS评分显著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分子水杨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痤疮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2例Ⅰ型及Ⅱ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水杨酸组及DPL组。其中联合组采用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水杨酸组及DPL组分别给予超分子水杨酸、窄谱强脉冲光单独治疗,每月治疗1次,共4次,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疗效并统计治疗周期内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87.04%(47/54)明显高于水杨酸组70.37%(38/54)及DPL组65.38%(3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超分子水杨酸及单独使用窄谱强脉冲光治疗,且安全性良好,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波长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0例寻常痤疮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波长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炎性皮损及痤疮红斑的治疗有效率、VISIA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炎性皮损(86.67%vs33.33%)及痤疮红斑(70.00%vs23.33%)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红斑、毛孔及紫质VISI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红斑及毛孔VISI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波长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寻常痤疮安全、有效,能够明显改善炎性皮损及痤疮红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与两种方法分别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探究综合治疗的新思路。方法:将126例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强脉冲光、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强脉冲光交替治疗,治疗4次,1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各组疗效并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与单一治疗组比较,疗效显著(P0.05);单一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优于单一方法治疗,但两种单一治疗方法间的优劣并未显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306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红蓝光交替照射)和对照组(采用单纯红蓝光照射)。火针每周治疗1次,共8次;红蓝光每周治疗2次,共16次,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6%、49.3%。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火针联合红蓝光交替照射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30%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 我院收治的90例寻常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 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观察组给予30%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红蓝光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及血清炎症因 子水平。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治疗后IL-10高于对照组,IL-18及TNF-α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30%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红蓝光治 疗寻常痤疮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对改善血清炎症介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米诺环素与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米诺环素与克林霉素磷酸酯组(实验组),阿达帕林联合米诺环素与克林霉素磷酸酯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炎性皮损数、非炎性皮损数及总皮损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的基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干燥、脱屑、红斑、瘙痒、灼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从第4周开始实验组的总皮损减少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米诺环素、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寻常性痤疮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双波长强脉冲光(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及美容效果。方法 以2020年1月-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皮肤科接诊的60例面部寻常痤疮病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双波长IPL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波长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分、皮肤屏障功能[皮肤经皮水丢失(TEWL)、角质层含水量、pH值]、不良反应、痤疮瘢痕情况以及皮肤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AG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EWL、pH值低于对照组,角质层含水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痤疮瘢痕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皮肤毛孔、红斑、紫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波长IPL联合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显著,可促进皮损消退,改善皮肤屏障,减轻痤疮瘢痕,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1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对照组单用超分子水杨酸外涂治疗,均为每2周1次,治疗4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1~3次,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第4次,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基本一致(P0.05)。VISIA皮肤检测提示,治疗后两组毛孔、紫质、色素斑及红斑计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起效较快,治疗周期较短,医患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红蓝光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在门诊确诊的120例轻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2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研究组:采用30%超分子水杨酸和红蓝光联合治疗,水杨酸治疗同对照组,红蓝光于水杨酸治疗后第2周照射,1周2次,8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2周,对比治疗前后照片,进行主观与客观指标分析。结果:研究组治愈29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85%;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6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仅有轻微局部不良发应发生。结论: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了传统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患者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宽谱强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104例寻常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宽谱强光治疗,观察组采用宽谱强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皮损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62%)高于对照组(67.31%)(P0.05);观察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及结节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宽谱强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寻常痤疮具有良好效果,可改善皮损情况,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鲁红松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8):1566-1568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与中药联合治疗颜面部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选取来笔者科室就诊的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11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常规中药,同时配合强脉冲光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治疗。两组均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间隔3周,连续治疗4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试验组有效率90.5%,对照组有效率61.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与中药联合治疗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比常规服用中药治疗痤疮效果显著,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的 探讨对玫瑰痤疮患者采用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 7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40例玫瑰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微针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比较两组症状积分、 皮肤屏障功能、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评分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表皮含水量高于对照组,红斑面积、经 皮水分流失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 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予以玫瑰痤疮患者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其皮肤屏障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艳华  周吉文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9):1620-1623
目的:探讨LED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LED红蓝光照射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口服与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用GAGS评分、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0%(P0.01);经治疗5周后,两组GAGS评分、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LED红蓝光照射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及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酮胶囊内服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来笔者科室就诊的126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丹参酮胶囊内服联合红蓝光照射。丹参酮胶囊,3次/d,1g/次,6周为1个疗程。红蓝光照射,前2周蓝光治疗,后2周红光治疗,2次/周,每次15min,61J/cm2,疗程4周,共治疗8次;对照组:62例,仅做红蓝光照射,方法同治疗组。随访2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4%,对照组组总有效率为43.5%,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参酮胶囊内服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显著,协同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陶琼 《中国美容医学》2014,(16):1353-1355
目的:观察红蓝光联合抗生素药膜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参考Pillsbury分类法Ⅰ~Ⅲ级标准诊断寻常性痤疮,选取患者180例。采取随机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患者分为红蓝光治疗组、抗生素药膜组和红蓝光联合抗生素药膜组,每组60例,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各20例。分别进行治疗,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红蓝光治疗组有效率为70.0%,抗生素药膜组有效率为66.7%,红蓝光联合抗生素药膜组有效率为90.0%。红蓝光联合抗生素药膜组与红蓝光治疗组比较,χ2=7.50,αP0.01;与抗生素药膜组比较,χ2=9.62,βP0.01;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红蓝光联合抗生素药膜组的疗效优于另外两组。红蓝光联合抗生素药膜组治疗中,仅个别患者出现灼热感、皮肤发红等不良反应,但均在2天左右自行缓解,且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红蓝光联合抗生素药膜治疗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与红蓝光分别联合果酸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6年8月笔者科室就诊的40例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0例,给予红蓝光联合果酸治疗;研究组:20例,给予强脉冲光联合果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皮损减退、色素沉着、并发症及血清中IL-8、IL-17水平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皮损减退总有效率35.00%,显著高于常规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48);治疗6周后,研究组皮损减退总有效率55.00%,显著高于常规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7,P=0.022);治疗8周后,研究组皮损减退总有效率85.00%,明显高于常规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3,P=0.008)。治疗2周后,研究组色素沉着总有效率40.00%,显著高于常规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9);治疗6周后,研究组色素沉着总有效率60.00%,显著高于常规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3,P=0.025);治疗8周后,研究组色素沉着总有效率85.00%,显著高于常规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4,P=0.018)。治疗8周后,研究组IL-8水平(8.76±1.26)显著低于常规组(10.96±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4,P0.05);研究组IL-17水平(13.69±2.63)显著低于常规组(17.6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5,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常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7843,P=0.3758)。结论:寻常性痤疮患者给予强脉冲光联合果酸治疗,其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影响因素,并观察红蓝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青春期后痤疮患者114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另选取笔者医院同期健康志愿者100名为健康组。对照组采用红蓝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脉冲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记录所有研究对象一般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吸烟、家族史、肤质、饮食习惯、心理情况、睡眠时间均与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家族史、肤质、饮食习惯、心理情况、睡眠时间均是影响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因素(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的82.46%(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族史、肤质、饮食习惯、心理情况及睡眠时间均是影响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因素。红蓝光联合强脉冲光在青春期后痤疮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红蓝光治疗与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笔者科室治疗的64例寻常性痤疮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32例,使用红蓝光治疗;观察组:32例,采用ALA-PDT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00,P0.05);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08,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7,0.350,0.736,0.571,0.350,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05)。结论:ALA-PDT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略优于红蓝光治疗,但是尚需要大样本量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