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下颌体血供不均分布规律及其结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50只杂种狗,采用^99mTc-phosphate骨内沉积测定法研究了下颌全血液供给,发现正常情况下下颌体内血供密度分布不均,前颌部血液供给大于后牙区下颌体,牙槽部血液供给大于体下缘区;下牙槽动脉对下颌体的供血分配由后向前递减,至牙槽突的供血多于下缘;附丽软组织对下颌体各部的供血差异不大,采用血管造影研究方法揭示了上述血供分配规律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
选用10只杂种狗5只猕猴作实验动物,采用黑色明肢微血管灌注切片法和硫酸钡乳胶血管注射软射线X线索片法,对下颌体血供作血管造影研究,发现下颌体骨内、外源性动脉间存在着丰富吻合交通,探讨了下颌体部血供代偿的可能途径;发现两侧下牙槽动脉间吻合交通不发达;牙髓动脉起自行经根尖处的髓动脉,并偶见髓动脉发出双牙髓动脉进入同一牙根内。  相似文献   

3.
选用10只杂种的5只猕猴作实验动物,采用黑色明胶微血管灌注切片法和硫酸钡乳胶血管注射软射线X线素片法,对下颌体血供作血管造影研究,发现下颌体骨内、外源性动脉间存在着丰富吻合交通,探讨了下颌体部血供代偿的可能途径。发现两侧下牙槽动脉间吻合交通不发达,牙髓动脉起自行经根尖处的髓动脉,并偶见髓动脉发出双牙髓动脉进入同一牙根内。  相似文献   

4.
用核素测定下颌升支后缘血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只成年恒河猴作实验动物,采用核素定量测定颌骨血供的方法,就下颌升支后份血供问题将下牙槽动脉与翼外肌—关节囊两供血因素加以对照研究,发现在髁突髁颈区及后缘区血供中翼外肌—关节囊附丽居主要地位,而在下颌角区血供中下牙槽动脉居主要地位。仅从血供角度看,下颌升支斜行切开术优于垂直切开术,并发现在升支后份存在有区域性逆行血流供血现象。  相似文献   

5.
颌骨动静脉畸形的DSA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颌骨动静畸形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表现特征。方法:具有完整DSA资料的凳骨动静脉畸形患者12例,其中上颌骨5例,下颌骨7例。数字减影的颈动脉造影在PHILIPSV3000下完成,利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分别于颈内动脉、颈外动造影和供应动脉的超选择造影。结果:上、下颌骨动静脉畸形分别表现为上凳牙槽骨后部和上颌升支或体部近磨牙、前磨牙区的异常血管闭,动脉造影时该血管闭出现在动脉的早、中期,并持续到静脉晚期。上凳骨动静脉畸开的主要供应动脉为上凳动脉的上牙槽后动脉,并发上颌部软组织病变时,可伴有面横动脉、眶下动脉和面动脉供血。下 骨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主要为上凳动脉的下牙槽动脉支。下牙槽动脉支的超选择造影时,可见下牙槽动脉以多个纤维分支形式供应“静脉池”。结论:颌骨动静脉畸形的明确诊断及介入治疗必须经过DSA来完成,其中颌骨内的“静脉池”是病变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透明标本的制作及其血供系统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下颌骨血供系统的直观观测手段。方法 将6例墨汁灌注的新鲜下颌骨标本制作成透明标本,对其血供系统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下颌骨制作成透明标本后,可以清晰观测其血供系统的来源、分布以及吻合情况。下颌骨血供系统主要由下牙槽动脉及其分支,以及骨膜动脉网来完成。结论 下颌骨透明标本是直观观测下颌骨血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丹参对下颌骨骨折后血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SD大鼠120只,造只单侧下颌体实验性骨折,实验组60只,骨折后肌注丹参0.5ml,于术后第3、5、7、10、15、20天用放射性微球分布技术测定骨折远中段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血流量变化。结果显示:丹参能明显改善骨折段及其软组织的血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用介入栓塞治疗下牙槽动脉闭合性损伤出血。方法 在X线机电视监视下选择造影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下牙槽动脉。结果 6例外伤后下牙槽动脉损伤破裂出血都得到满意控制。结论 介入栓塞治疗可以和为控制下牙槽动脉闭合性损伤出血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9.
1.列出下唇感觉异常的原因: ①手术损伤下牙槽神经,②下颌骨骨折致使下牙槽神经损伤,③恶性肿瘤累及下牙槽神经,④在翼下颌间隙内行局麻注射时损伤下牙槽神经,⑤部分或全口托牙压迫颏神经出颏孔处,⑥在软组织部  相似文献   

10.
正颌外科手术的术后颌骨、单个或多个牙 -骨段的成活 ,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保证其充分的血供。根据Bell的研究证明 :上、下颌骨 ,牙槽骨 (含牙 )有离心性和向心性两种血供模式 ,而颌骨血供在正常状态下以离心血供为主 ,一旦颌骨主要营养血管受损 ,离心血流中断 ,则通过侧支循环和颌周广泛吻合支向心性血流在极短时间内的代偿 ,使骨内血运得以维持。人体上颌骨内的血运由上牙槽前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供应 ,但正常情况下有相当部分的血供来自颌周软组织 ,上颌骨与颊侧、腭侧粘骨膜之间 ,都有极丰富的动脉吻合 ,这些吻合支腭侧多于颊侧 ,为腭大…  相似文献   

11.
非血管化游离髂骨移植血供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血管化游离髂骨移植血供重建的时间和规律,探讨血供和新骨生成的关系.方法:选用杂种犬6只,造成一侧下颌骨2.5 cm全层骨缺损,自体游离髂骨移植.术后1、2、4月摄X线片、行下牙槽动脉血管造影后处死动物,明胶墨汁颈总动脉灌注.标本作组织学观察,行微血管记数.结果:术后1月:移植骨大部分被吸收,网状骨小梁增生,骨间隙内大量微血管新生.术后2月:植骨区大部分为新生骨所占据,新生骨小梁粗大,新生血管数目增多.X线示移植区低密度影.术后4月:新生骨基本矿化成熟,新生血管数目下降.X线示移植区高密度影.6例血管造影均未见下牙槽动脉再通.结论:非血管化游离髂骨移植新生血管术后1月开始大量增生,2月时数目最多,4月时趋于正常水平.新骨的生长是以微血管为中心,以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方式多生长点成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对8只山羊单侧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后4周、8周近心骨及其附丽软组织的血流量进行定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术后4周,近中骨段附着的嚼肌、翼内肌血流量代偿性增加83%-100%,近心骨段血流量已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8周,附丽软组织的血供代偿进一步加强,嚼肌、翼内肌血流量分别为正常水平的4.27倍和4.84倍。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牵张成骨对下牙槽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狗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中不同时间点的下牙槽神经的电生理功能及组织学结构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 :12只狗行保留下牙槽神经的双侧下颌骨截断术 ,装上自制的口内牵张器 ,于术后第 8天开始牵张 ,1mm/d ,共 10d ,牵张长度约 10mm。分别在牵张中第 6天、牵张完毕后固定 2周及 8周时各处死 4只动物。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的不同时期用电生理方法检测双侧下牙槽神经的传导功能 ,并于处死前取出双侧下牙槽神经进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组织学检查。对照组 :4只狗 ,其中 2只狗作为对照组 ,未行手术 ;另 2只狗为手术对照组 ,进行与实验组相同的骨切开截断术 ,上牵张器 ,但未行牵张和固定 ,于操作完毕时取出双侧下牙槽神经作为术后的组织学结构标本。结果 实验组动物的下牙槽神经在光镜下显示部分神经纤维稍肿胀变粗 ;电镜下显示部分神经纤维髓鞘的板层松解及脱髓鞘现象 ;电生理结果显示 ,神经传导的速度于截断术后的不同时期均低于术前 ,但仅术后第 8天 (即牵张前 )的传导速度与术前的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对狗的双侧下颌骨进行牵张成骨时 ,可一过性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其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手术过程所致。在适当的牵张速率、牵张长度和牢固的固定条件下 ,下颌骨的牵张成骨术对下牙槽 还原。  相似文献   

14.
大鼠下牙槽神经离断和牙周炎双重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下牙槽神经离断和实验性牙周炎双重动物实验模型,探讨神经因素在牙周炎发生、发展及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为相关牙周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36只成年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离断下牙槽神经并诱导牙周炎组(P1组):结扎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同时离断左侧下牙槽神经,术后高糖饮食喂养;单纯离断下牙槽神经组(P2组):离断左侧下牙槽神经,术后常规喂养;正常组(N组):假手术操作,常规喂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周时,P1组牙周炎模型建立成功,各项指标与P2组及N组差异显著;P1组离断下牙槽神经侧牙周组织破坏程度明显重于该组对照侧,P2组离断神经侧牙周组织无明显炎症。结论:神经缺失可加重牙周炎症引起的组织破坏,但单纯神经缺失不会引起牙周组织炎症。  相似文献   

15.
下牙槽神经麻醉(注:本文只以口内注射法为议论内容)在口腔科临床中极为常用。对不少初学者来说,它的注射失败率都要比上颌各神经麻醉的失败率高。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下牙槽神经麻醉有如下几点见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颌突畸形可单用正畸治疗,也可结合外科手术矫正。前者能改善咬(牙合),影响唇型;后者还能显著改善面型。目前常用的颌突畸形矫正术为根尖下牙槽手术和使下颌体后退的下颌技手术。本文从确诊为颌突畸形的病人治疗前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牙槽神经对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试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中国大白兔32只,分为实验组(去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组)和对照组(保留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折组),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SP)在新生骨痂中的表达,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失神经骨折组骨痂中SP含量早中期表达弱,晚期表达逐渐增强;对照组骨痂中SP在早期表达较强,到14d尤明显,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晚期SP表达复又增强;SP在骨痂中表达失神经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下牙槽神经参与了早期骨修复和晚期的改建,神经参与骨折愈合的调控与SP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兔下牙槽神经游离模型,为制作保留下牙槽神经的下颌骨骨折或骨缺损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大耳白兔15只,3只设为空白对照,12只为实验组,游离双侧下牙槽神经后,右侧保留,左侧切断,并于角前切迹前5mm处制作2mm×5mm骨折模型.术后3d、5d、7d、14d、2ld、28d行针刺试验.术后1w、2w、3w、4w各取3只制取骨标本行HE染色,取术后4周组及对照组双侧下牙槽神经行变色酸2R-亮绿染色.结果 下牙槽神经游离后功能保存良好,组织学观察显示神经游离侧骨愈合顺利,而神经切断侧骨折愈合延迟.外骨痴明显.变色酸2R-亮绿染色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显示神经游离后四周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O.05),而与神经离断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国人切牙神经在下颌骨内的行程和分布,为临床自体骨移植的颏部取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磨开13例(26侧)国人在体下颌骨标本,解剖21侧脱钙下颌骨,显示下牙槽神经末段、切牙神经和颏神经全程,对切牙神经直接观测,另选22侧下颌骨作切牙神经横断面观测.结果:下牙槽神经前端分为切牙神经和颏神经,有牙颌切牙神经直径为1.74±0.25 mm,无牙颌切牙神经直径为1.50±0.22 mm;有牙颌切牙神经长度为20.60±2.62 mm,无牙颌切牙神经长度为17.00±2.85 mm;有牙颌的切牙神经(在尖牙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为25.95±4.50 mm、无牙颌为13.66±4.05 mm,至牙根尖为11.56±2.35 mm,至颌下缘为9.62±1.75 mm,至唇侧骨板的厚度为5.19±1.46 mm,至舌侧骨板的厚度为4.66±1.40 mm,切牙神经主要分布到下颌尖牙和切牙.结论:切牙神经和颏神经均由下牙槽神经出发,颏神经向后上外,切牙神经向前呈弓状,位于下颌体前部的中下1/3处,偏舌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颌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下牙槽神经缺失对血肿期骨痂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 (IL-1)和白细胞介素-6 (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中国大白兔随机分作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建立单纯下颌骨骨缺损和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于术后1、2、3、5和7d获取骨痂冰冻保存,酶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