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及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对母婴影响,分析临床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比较157例妊娠糖尿病患者、21例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与随机健康孕产妇148例的妊娠结局和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规范治疗后的妊娠糖尿病组的妊娠结局和母婴并发症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与妊娠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与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使血糖控制并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明显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过规范治疗后母婴并发症仍然很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凤香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4):21-21,23
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选取本院于2007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治疗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病主要原因为感染,治疗组发生低血糖的人次和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糖达标和酮体消失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容易发生并发症,易导致严重的代谢紊乱,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与胰岛素泵用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45例,随机分成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23例与胰岛素泵组22例。观察及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有效率100%,胰岛素泵的有效率为86.36%。经χ2检验两两比较,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有效率高于单独用胰岛素泵, P=0.042。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无论是治疗时间还是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胰岛素泵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5、0.031和0.043)。结论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对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入诊的30例妊娠糖尿病,30例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和健康孕妇50例进行对比,分析其治疗方法。结果健康组和已接受治疗妊娠糖尿病组对比,其妊娠结局并无明显差异(P〉0.05),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规范性治疗,妊娠糖尿病也可以将血糖控制于正常水平,或接近于正常水平,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规范治疗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很高,还要对治疗方法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任行琴 《北方药学》2014,(9):136-137
目的:观察全程优质护理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5%,而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5%(P〈0.05)。结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用全程优质护理,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β-羟丁酸、血糖及尿酮体水平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性。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0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糖尿病无酮症者105例(糖尿病无酮症组)及体检健康的志愿者105例(对照组)血清中β-羟丁酸、空腹血糖及尿酮体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中血β-羟丁酸、空腹血糖及尿酮体阳性率均高于糖尿病无酮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无酮症组血β-羟丁酸、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羟丁酸、血糖及尿酮体水平均能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根据BMI体质指数其划分为研究组(BMI≥25 kg/m2)32例,与观察组(BMI<25 kg/m2)28例。观察对比两组年龄、BMI指数、血糖、血脂,以及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胰岛素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BMI指数及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期间,研究组胰岛素缺乏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首发症状表现为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其临床特征与1型或2型糖尿病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临床应针对此给予进一步研究,明确独立分型,用以保障这一特殊症型糖尿病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酮症起病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分型。方法 29例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根据BMI被分为非肥胖组(19例)和肥胖组(10例)。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起病情况、胰岛功能、血糖和血脂方面的差异。结果 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的胰岛素缺乏程度相对较轻,血脂较高。结论 自发酮症起病的肥胖糖尿病患者具有不同于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建议考虑独立分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的初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7月份至2013年12月份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患者102例,根据患者发病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两组,一组为DKA1组(以酮症酸中毒起病,发病前无糖尿病病史)共42例,一组为DKA2组(发病前已确诊有糖尿病)共60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诱因、糖尿病分型特点及误诊率、治愈率、死亡率,并作出分析。结果 DKA1组起病时无明显诱因占42.8%明显高于DKA2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确诱因中感染因素占38.1%;DKA 1组与DKA 2组的糖尿病类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KA 1组1型糖尿病、未分型糖尿病所占比例高于DKA 2组,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小于DKA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A 1组误诊率高于DK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的初发糖尿病发病前多无明显诱因,容易误诊,应加强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及时监测,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郭洪亮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61+164-161,164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住院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分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观察组)和常规皮下注射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对照组进行胰岛素常规的皮下注射,另外两组均给予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胰岛素用量与对照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法相比,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调节快,能迅速纠正代谢紊乱,且元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软饮料导致的青少年糖尿病酮症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软饮料导致的青少年糖尿病酮症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探讨该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选择10例以大量摄入含糖软饮料为明确诱因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青少年患者,胰岛素治疗好转后跟踪随访半年,分别在入院初、血糖理想控制一周以上和出院半年后测定血糖、血清胰岛素或C-肽,以判断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行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试验以定量测定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10例病例的特点是都有家族史、明显肥胖、皮肤黑棘皮病样表现,血中胰岛自身抗体阴性。入院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明显降低;血糖理想控制1周后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钳夹试验中葡萄糖输注速率(GIR)显著低于正常人。随访半年时BMI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不显著),全部停止口服用药,维持血糖于正常糖耐量(5例)或异常糖耐量(5例)。而空腹胰岛素/C-肽和糖负荷后2h胰岛素/C-肽水平均进一步显著升高(均P<0.01),呈现高胰岛素血症和高C肽水平。行第二次钳夹试验的病例其GIR值均比第一次钳夹试验有明显提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人。结论软饮料导致的糖尿病酮症预后良好的原因是虽然有严重胰岛素抵抗,但胰岛功能尚有很强的代偿能力;而大量摄入含糖软饮料导致糖毒性,使β细胞分泌功能暂时下降及胰岛素抵抗加重,引起糖尿病发病;糖毒性纠正后,β细胞分泌功能如果能足以抵消胰岛素抵抗的代偿水平,可以不引发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以酮症起病的肥胖2型糖尿病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接诊的35例患者,测定所有患者的HbA1c(糖基化血红蛋白A1)、血清TG(甘油三酯)、纠正酮症后的C肽值。胰岛素治疗达到标准后出院,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35例患者中,男性占60.0%,68.5%具家族史,空腹血糖及用餐2h后的血糖值均高于正常水平,血清TG含量也明显高于正常指标,而C肽值明显降低。31例患者(88.6%)在数月内停止使用胰岛素,改为服用降血糖药物或控制饮食治疗,4例患者(11.4%)持续使用胰岛素治疗。结论高浓度的糖对胰岛B细胞具有一定毒性作用,肥胖患者产生酮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脂毒性,因此临床治疗中降糖结合降脂治疗才能有效避免酮症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胖对1型糖尿病的影响,为早期运动干预及合理的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3~2009年住院糖尿病患者956例,其中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62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患者96例;2型糖尿病患者798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空腹C肽及胰岛素、餐后2h C肽及胰岛素、谷氨脱羧酶抗体(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b)。结果肥胖的1型糖尿病患者与非肥胖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高脂血症比例较高(P〈0.05);空腹及餐后2hC肽水平较高(P〈0.05);依赖胰岛素治疗及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较少(P〈0.05);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较小、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P〈0.05);非肥胖经典1型糖尿病与LADA患者比较,前者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较短、初诊糖尿病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依赖胰岛素治疗比例较高,合并糖尿病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均较少(P〈0.05)。结论肥胖的LADA患者临床表型更类似于2型糖尿病,早期运动干预及合理的药物治疗有利于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酮症倾向的初发糖尿病(KPD)患者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方法对21例酮症起病、自身抗体阴性的糖尿病患者(A组)及24例无酮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B组),应用胰岛素治疗3个月。计算治疗前后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SI)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结果治疗前A组HOMA-IS、HOMA-IR较B组低(分别P〈0.05和P〈0.01);两组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后,A组HOMA-IS仍低于B组(P〈0.01),两组较治疗前均上升(均P〈0.01),治疗前后ΔHOMA-IS两组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A组ΔHOMA-IR小于B组(P〈0.05)。结论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较普通2型糖尿病轻,酮症控制后胰岛素敏感性恢复程度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胰岛素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44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小剂量组22例(静脉注射胰岛素1~2 U/kg体重)和大剂量组22例(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胰岛素各1~2 U/kg体重),后将两组患者的血糖、钠、钾、酸中毒纠正时间及血清IL-6、IL-12、IL-18及TNF-α水平和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钠、钾及血清IL-6、IL-12、IL-18、酸中毒纠正时间及TNF-α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大剂量组低血糖发生率(13.6%)却高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 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中采用小剂量胰岛素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且血糖平稳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酮症酸中毒(DKA)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特点.方法 测量27例初诊合并DKA的2型糖尿病及30例初诊未合并DKA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检测FBG、空腹C肽、GHbA1C、感染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未合并DKA组比较,DKA组患者空腹C肽水平较低(P<0.05),GHbA1C水平较高(P<0.05),FBG水平及感染发生率亦较高(P<0.01).两组所有患者总体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分别为12.3%和42.1%.结论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7.
林娜 《海峡药学》2010,22(8):217-218
目的观察输液泵输注胰岛素及相应护理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随机均分为输液泵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子输液泵输注胰岛素。对照组予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观察血糖、尿酮体、血CA)2CP值的变化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更快的降低血糖、使血C02CP值恢复正常,尿酮体转阴,并且能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输液泵输注胰岛素能更快、更有效地纠正代谢紊乱、控制高血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血清D-3-羟丁酸水平与尿酮体含量的关系,探讨利于早期诊断及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科学方法。方法选择临床已确诊的不同病情糖尿病患者53例,其中无酮症酸中毒患者14例,轻度酮症酸中毒患者13例,中度酮症酸中毒患者17例,重度昏迷酮症酸中毒患者9例。分别检测其血清D-3-羟丁酸水平与尿酮体含量(半定量)。结果30.7%轻度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尿酮体结果仍为阴性(-),且11.2%的重度昏迷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尿酮体含量也只有(+),显然在诊断轻度酮症酸中毒时,血清D-3-羟丁酸的敏感性要远远高于尿酮体(P〈0.05);而二者在诊断中、重度DKA的阳性率方面没有差别(P〉0.05),但敏感性仍有一定差异。结论D-3-羟丁酸在诊断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敏感性要明显高于尿酮体,且其含量与病程的相关性也优于尿酮体,因此检测血清D-3-羟丁酸对于早期诊断及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急诊病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把36例DK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常规处理,另一组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密切观察两组的患者情况并监测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糖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加强基础对症治疗。结果:使用胰岛素泵的治疗组,其血糖达标时间、血酮转阴时间和尿酮转阴时间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统计分析得P值均〈0.01)。结论:胰岛素泵能够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更快、更有效地纠正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代谢紊乱,控制高血糖,可以取得比常规治疗组更加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糖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自救及预防。方法对高血糖酮症酸中毒21例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病情好转,血糖下降明显,酸中毒改善。有效19例,1例伴严重感染,1例脑卒中,死亡1例。结论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一旦发生后病情较重且急,应马上送医院进行抢救,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否则将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