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肺栓塞组和非肺栓塞组、肺栓塞组中高临床概率患者和低临床概率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比较,并应用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时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同时计算其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肺栓塞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肺栓塞组,低临床概率患者明显高于高临床概率患者。以0.5 mg/L为阳性界点,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89.9%,特异性为67.2%,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55~0.983),阴性预测值为98.8%,阳性预测值为70.7%。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肺栓塞的诊断,尤其是低临床概率肺栓塞的排除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快速定量检测D-二聚体(DD2)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VIDASDD2测定法对可疑为下肢静咏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48例患者采用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13例测定值<494ng·mL-1,35例测定值>494ng·mL-1,其中28例通过下肢顺行静咏造影证实为DVT。VIDASDD2法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VIDASDD2法可作为排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过筛试验,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评价其在恶性肿瘤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血凝分析仪对56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各组肿瘤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肿瘤早期组(Ⅰ Ⅱ期)和晚期组(Ⅲ Ⅳ期)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较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中药 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有所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Fib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可考虑作为判断患者转移、恶化及评估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可作为一种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治疗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临床诊断中使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和准确性。方法将该院2018年1—9月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一时间该院体检中心接收的5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对比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以观察组患者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检出率。结果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其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检出率较高。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疾病的诊断,使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上可采取血浆D-二聚体检测联合其他诊断方式确诊疾病,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血浆D一二聚体含量检测,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55.9%;同时阳性预测值为88.6%、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起着关键性的意义,可作为临床排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临床常见疾病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478例患者(病例组)采用金标法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病例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D-二聚体检测对心血管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糖尿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妊娠高血压和妊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为40例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照组为40名健康志愿者,测定并比较两组人员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早期对血浆D-二聚体检测能够为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应用价值,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门诊收治的6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60例其它急腹症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进行检测,观察D-二聚体对于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LDH水平为(248.3±8.4)U/L,对照组患者LDH水平为(227.2±10.3)U/L(P0.05);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为(1.56±0.19)mg/L,对照组为(0.59±0.14)mg/L(P0.01)。与上述患者的LDH检测结果相比,D-二聚体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更为显著,说明D-二聚体在检测急性肠系膜缺血方面较LDH更为灵敏,与其它诊断指标比较特异性和有效性更强。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各20例)及3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上升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正常妊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妊高征患者尤为明显。由于正常孕妇处于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增强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 IC发生。因此,动态检测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妊高征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6年2—12月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6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受检者均开展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1 256.89±135.83)g/L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72.59+13.59)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50.0%、100.0%、89.7%、10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操作便利,具有无创性,能够动态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D-二聚体在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5例为观察组(处于急症期的患者38例,处于缓解期的患者37例),并选取同一时期的肺部正常者7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验,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两组研究数据显示,AECOPD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较肺部正常者高,而且急症期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为(1.96±0.26)mg/L,缓解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为(1.64±0.26)mg/L,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0.36±0.19)mg/L。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高,急性期患者比缓解期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值高。因此,D-二聚体在AECOPD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瑜  周荣斌 《中医正骨》2012,24(4):22-2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剐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22例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规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500 ng·L-1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比较2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后第7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阳性28例;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为深静脉血栓24例.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5,P=0.000),灵敏度91.7%,特异度93.9%,准确度93.4%.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F=121.960,P=0.000);且术后第7天时明显高于术后第3天时(P=0.000).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颅脑损伤诊治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方法用日本一化D-二聚体检测试剂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颅脑损伤当天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与损伤程度相关;预后不同的患者D-二聚体含量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可对早期、快速判断伤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心功能Ⅱ级者41例,心功能Ⅲ级者25例及心功能Ⅳ级者21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血浆标本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受检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PT—Der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心功能不同分级血浆D-二聚体存在差异,心功能受损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b=6.24,t=2.58,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以及了解患者心功能受损状况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该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接收的120例DVT患者资料,并将其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并分析2组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235.68±56.28)μg/L相比,实验组D-二聚体水平(4012.52±1749.26)μg/L更高(P0.05)。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DVT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47.83%、100%;作为DVT预测因子,阴性与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88.99%。结论 D-二聚体检测具能够动态检测、无创、快速等优点,可作为DVT排除试验,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59例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及50名健康人员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消化系统肿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P〈0.01);在胃癌及大肠癌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三组患者之间,血D-二聚体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以原发性肝癌、胃癌、胰腺癌阳性率较高。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可引起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助于病情判断、预后估计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该院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对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D-二聚体检测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对血栓情况的判定效果,其治疗的诊断性显著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利于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汤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将7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汤.治疗前后测定神经功能评分、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3.81%,对照组为51.3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化痰活血汤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经过检测不同临床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进一步来研究其鉴别诊断的意义和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日本Sysmex CA1500检测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来检测样本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功能A、B、C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与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非出血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HBsAg阳性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HBsAg阴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病情及肝功能损害越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越高。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在肝硬化各临床分级的患者血浆中明显增高,患者的病情越严重、肝脏功能越差则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