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2.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4.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5.
外感热病的“三焦四层五段六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与温病之辨争,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家言伤寒之外无温热,温热家言江南无伤寒。这是把狭义的伤寒与温热对立起来。《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素问·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后六经证治,皆包括一切热病而言,都是为广义的伤寒立论。  相似文献   

6.
时病指的是春夏秋冬一般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症状发冷发热,头痛身疼,古人统名之伤寒、热病,如《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仲景本内、难诸书作《伤寒杂病论》,分六经辨证论治。历代中医皆本内、难、《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以治四时热病。至金元时河间刘守真先生始提出伤寒与温病不  相似文献   

7.
(一)对素问热(?)热病的认识素问热论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可以推知“热病”是属于急性发热的病证。关于热病(以及温病)等与伤寒之间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从这里不难看出,“热病”这个概念是被包括在广义的“伤寒”概念之中。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者所谓“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后者与热病(温病)并列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包括多种热性病,狭义的伤寒则指一般触冒风寒邪气而言。根据同理推论,伤寒(狭义的)是古人根据病因而定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湿温病探析     
一、历代研究湿温病举要从现存的资料看,最早提出湿温病的病名是《难经》一书。《难经》第王十八难载:“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但只是提出病名,对湿温病的因、证、治等方面均未作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宣畅上焦法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  相似文献   

11.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13.
温病又叫热病或温热病,它与伤寒在《内经》时代系指同一类疾病。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热病是指病证而言,伤寒是指病因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也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温病和暑病都是伤寒的一种,只不过是发病时间不同罢了。其后《难经》写  相似文献   

14.
中风一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籍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素问·风论》中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为偏风”;《难经·五十八难》言:“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又言:“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邪风,则为  相似文献   

15.
对湿热的描述,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宋代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开始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清代名医叶天士,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宗师”而载入史册。温病,也叫温热病,属于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范围。多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关于这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内经》多将温病归之于广义伤寒之中,《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张仲景根据《内经》的说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把热病作了系统归纳,制定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办法。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越来  相似文献   

17.
上古本有温病 ,伊尹“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芩 )就是治温之方 ,太仓公直呼为“火齐汤”(齐 ,通剂 ,火门方的意思 )。太仓公用火齐汤 (据近人考证 ,实属三黄泻心汤 )的治案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颇详 ,西汉名医淳于意也用此方治愈了“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 )之病。可是 ,自《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之后 ,温热病遂变成广义伤寒的一种。就是别有师承的《难经·五十八难》也将温病归并伤寒之内。自此说一行 ,张仲景“撰用《素问》《八十一难》”自然以《伤寒杂病论》名其书 ,《太阳篇》所述的“温病”与…  相似文献   

18.
“温病”之名,首见于《内经》。考《六元正纪大论》即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诸论。而《难经》则阐发《内经》之旨,提出“伤寒有五”,将多种热病统于广义伤寒之内,张仲景继承内、难之旨,著《伤寒论》,虽涉及温病、风温之名,但欠详尽。其后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后人根据实践所得,把温病、热病、湿温,从伤寒范畴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9.
<正> 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多发病。《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尽管《难经》的这些记载并不专指内伤热病,但可看出,发热性疾病在古代的发病率已经是很高了。不言而喻,古代医家治疗各种内伤发热疾病的经验及其著作自然也是非常丰富的。中医内伤热病,也可称杂病发热,包括低热、高热、五心烦热和患者自觉发热、体温并不明显升高等各种发热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因其病因复杂,不少病人虽经中、西  相似文献   

20.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桂本《温病篇》之前,先从《伤寒论》为何不谈温病说起。温病学说,源远流长,早在秦汉之前就有了关于温病的记载,如马王堆出土医书中载有《导引图·引温病》,即有用医疗功法治疗温病之类时行热病的方法。在约与同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病候》62号简上写有“头、身痛,汗不出,而渴,为温”的字句。此后在《内经》、《难经》等医书中更集中论述了一些有关温病以及疫疠病的篇章。按理仲景在论述外感热病的同时,对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