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裂头蚴病和无头蚴病:Ⅰ. 病原学的过去和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头蚴不应误作无头蚴。裂头蚴头节具吸槽或吸槽裂,无头蚴没有头节。裂头蚴是迭宫绦虫的一个发育期,无头蚴是假叶目绦虫一个属的属名。裂头蚴引起良性的裂头蚴病,无头蚴引起恶性的无头蚴病。人裂头蚴病是由迭宫绦虫幼虫引起的,为食源性、水源性、接触源性或亲源性等多种方式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近20年来人裂头蚴病和无头蚴病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前者。欧猬迭宫绦虫裂头蚴病和增殖无头蚴病主要分布于东亚,拟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见于美国。迄今全球已记载裂头蚴病患者约1 400例(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泰国等地),确诊的增殖无头蚴病患者16例(分别于日本、中国、泰国、美国、巴拉圭、委内瑞拉和菲律宾等地)。人是迭宫绦虫裂头蚴的终止宿主,桡足类和蛙为其中间宿主,蛇、猪、鸟和食肉类动物为其转续宿主。无头蚴(绦虫)属的生活史尚不了解。本文综述了人裂头蚴病和无头蚴病的病原学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待续第二部分将涉及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流行病学、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是人兽共患的常见寄生虫病,也是我省多发的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迄今,全国已报告近千例,其中福建超过100例。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各组织、脏器间不断移行所致的疾病。福建东、西、北山区,不但居民常用鲜蛙肉、鲜蛇皮敷贴治疗痈、疖和水、火烫、烧伤,而且为了清凉解毒还有生吞蛇胆的习俗,加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地时髦的野味不断交流引进,这些野味常有曼氏裂头蚴寄生,加工烹饪时为保持原色、原味和清脆的口感,多采取高温爆炒的作法,尚未熟透即装盘供应食客,有的甚至直接生吃,因而造成曼氏裂头蚴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孟氏裂头蚴(Sparganum mansoni)是假叶目孟氏迭宫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孟氏裂头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体裂头蚴病最早是由Scheude(1881)报告日本一位患者在输尿管内发现裂头蚴寄生。我国首次是 Manson(1882)报告的。在福建厦门市一尸体肾周围组织中获得此虫。直至45年之后,Combe(1927)才报告了我国第二例人体孟氏裂头蚴病。  相似文献   

4.
<正> 裂头蚴病(Spayganosis)是由孟氏裂头绦虫(Spiyometya mansioni)幼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常寄生于人体各部位,以皮下、眼部多见,而发生在双侧颌面部者则少见。现将我院遇到1例,经江西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鉴定,确诊为孟氏裂头蚴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曼氏裂头蚴病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多见,位于三峡库区上游的万州等地曾有报告。2004年6月兴山县发现1例曼氏裂头蚴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疾病,可侵犯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我国尚有脑裂头蚴病、眼部裂头蚴病等相关报道,但世界范围内关于肺曼氏裂头蚴病的报道极其罕见,其临床表现各异,缺乏一定的特异性,诊断困难,在临床上极易导致漏诊、误诊。我院2019年11月曾收治1名肺曼氏裂头蚴病的青年男性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病例资料患者,男,28岁,于2019  相似文献   

7.
人体曼氏裂头蚴病系曼氏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 Spirometra Mansoni)的幼虫裂头蚴(Spar-ganum)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种较为少见的容易误诊的寄生虫病。本文就1977~1985年在病检工作中发现的5例人体曼氏裂头蚴病作了病理形态观察分析和病理学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皮下裂头蚴病四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头蚴病是人和多种动物感染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2003-2004年,本教研室接收4例皮下裂央蚴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贵阳市黑斑蛙裂头蚴感染调查及动物感染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裂头蚴病(Sparganosis)在我国和世界的一些地区十分普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有食用生的或未熟透的蛙肉或有采用蛙肉研碎作外敷消炎药的习惯,人类因此感染裂头蚴病的情况也不少见。因而具有公共卫生学方面的意义。特对贵阳市花溪地区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裂头蚴的动物感染试验,获裂头坳病和曼氏迭宫绦虫病。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1例脑部曼氏裂头蚴病诊治过程表明,立体定向定位手术是脑部裂头蚴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对寄生虫病疾病谱的了解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在非传统流行区,经典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难以满足对疾病现状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