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系统综述SS-31肽防治模型动物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1966年—2015年5月)、Embase(1966年—2015年5月)、CBM(1978年—2015年5月)、CNKI(1979年—2015年5月)、VIP(1989年—2015年5月)及万方(1990年—2015年5月)等数据库,手工检索参考文献,纳入SS-31肽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实验,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结果 60/78篇文献经剔重与初筛剔除,18篇文献进入全文复筛,11篇会议摘要因未获得全文剔除,余7篇文献经全文阅读共纳入3篇,研究对象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结局评价包括心肌损伤程度、无复流范围、心肌舒缩功能及电活动、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3篇文献报道均提示再灌注起始前给予SS-31治疗可显著减小模型动物的心肌梗死面积,且疗效优势的体现与心肌缺血程度呈正相关;2篇文献报道了无复流现象的相关疗效,表明缺血期SS-31治疗可减轻心肌低灌注区的无复流范围;1篇文献报道了SS-31对模型动物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改善作用。3篇文献均报道了SS-31对研究期间模型动物心率改变的影响,均未提示阳性干预作用。1篇文献报道显示SS-31治疗对模型动物心输出量的改变无显著影响。因缺乏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报道,对SS-31的安全性评价证据不足。结论 SS-31可有效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其疗效优势在一定程度内受治疗时间窗及心肌低灌注面积的影响。但因证据有限,目前尚无法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2010)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并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RCT,包括25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建立兔心肌细胞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可靠方法及黄芪注射液配伍川芎嗪的防治作用。方法:兔在体冠状动脉左室支结扎再松开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术中心电图动态观察和术后电镜心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模型的可靠性;并观察术前应用黄芪配伍配伍川芎嗪防治效果。结果:模型组心电图结扎即刻及再灌注时均有ST-T抬高、电镜显示心肌损伤明显,而治疗组ST-T抬高不明显、心肌损伤较轻。结论:该模型简便、可靠,黄芪配伍川芎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SS-31肽防治模型动物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CBM、CNKI、VIP及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手动检索参考文献,纳入SS-31肽防治心力衰竭的动物实验。结局评价包括心肌舒缩功能、血流动力学改变、BNP(或NT-proBNP)水平、心室重塑、氧化应激损伤、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3/49篇文献经剔重、初筛及全文复筛纳入。纳入研究中,3篇文献均报道了SS-31肽对心衰模型动物心肌舒缩功能的影响,表明SS-31肽对心衰模型动物左室舒张末内径、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的变化均具一定的良性干预作用。但基于2篇文献中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SS-31肽对心衰模型动物LVFS的改善无显著作用[SMD=7.18,95%CI(-1.91,16.26),P=0.12]。1篇文献报道表明SS-31肽对心衰模型动物血流动力学相关病理改变无显著影响。2篇报道SS-31肽干预心衰模型动物心室重塑疗效的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3篇文献均报道了SS-31肽治疗对心衰模型动物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且均显示出确切的干预疗效。纳入研究均未报道SS-31肽治疗对BNP(或NT-proBNP)水平的影响,亦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1篇文献报道了动物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提示药物干预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SS-31肽对模型动物心力衰竭的防治具有潜在的疗效,但因证据单薄,目前尚无法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通心络胶囊用药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PubMed。手工检索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检索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临床试验文献采用MetaAnalyst 3.13进行Meta分析,其余文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144篇临床试验研究,共有6254人使用通心络胶囊,6006人未使用。与其它化学药或中药相比,单独使用通心络胶囊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单独使用化学药,同时,通心络胶囊组与对照组的各类型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相当。在15个病例系列研究中,共701人使用通心络胶囊,其中发生胃肠道反应不良事件52例,皮炎或皮疹不良事件1例。2个病例报告报道1例皮炎或皮疹不良事件。结论通心络胶囊的总体安全性可接受,今后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力度,为通心络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证据。  相似文献   

6.
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SD大鼠制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川芎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分别为88.88%和11.11%,P<0.0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55.88±23.98s和2.55±0.45S.P<0.01)。结果提示川芎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肝缺血再灌注中的意义及川芎嗪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支点轴的作用,但有关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意义及川芎嗪对其的影响未见报道.本文以透明质酸(HA)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并用川芎嗪干预,以探讨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HIRI...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紧张型头痛(TT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纳入中药治疗TTH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对纳入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涉及927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在减少头痛天数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09,95%CI(-9.03,-1.16),P=0.01],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0001),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中药在改善TTH病人头痛天数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且未发现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口服麝香保心丸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NTIS、CNKI、VIP、万方数据库和CBM中所有对比口服麝香保心丸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5月。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的有效性显著(OR 3.08,95%CI 2.25~4.20,P0.05),GRADE系统推荐分级为低级;麝香保心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也较轻微,目前尚未发现有严重的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事件报道。结论与目前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麝香保心丸治疗心律失常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血栓抽吸装置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应用血栓抽吸装置与单纯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2个随机对照研究,共5177例患者,研究分为抽吸组与PCI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抽吸组出院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低于PCI组(OR=0.78,95%CI:0.62~0.99,P=0.04)。抽吸组与PCI组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2,95%CI:0.65~1.31,P=0.64),但随访时间在180天至365天抽吸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PCI组(OR=0.63,95%CI:0.42~0.94,P=0.02)。抽吸组术后心肌灌注3级高于PCI组(OR=2.03,95%CI:1.37~3.0,P=0.004);术后TIMI3血流高于PCI组(OR=1.31,95%CI:1.11~1.54,P=0.001)。结论血栓抽吸装置可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肌血流再灌注,降低术后180天至365天的死亡率,减少出院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对2010年-2018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将其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 Man5.1软件对纳入的实验结果进行Meta评分。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律失常总有效率、心功能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住院发生率等五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给予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在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础上还降低了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的发生率。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 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均从建库检索至2017年1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42篇研究,包括193个RCT,42个非RCT,5个队列研究,102个病例报告。研究结果显示:①左旋氨氯地平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踝部水肿、心悸、潮红、头痛和头晕等;②RCT,非RCT和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左旋氨氯地平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钙通道阻滞剂(CCB);对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RCT和非RCT研究结果表明左旋氨氯地平低于其他CCB;但与ACEI/ARB相比,RCT研究结果显示左旋氨氯地平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此外,RCT研究结果显示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全身性损害方面,左旋氨氯地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尿剂。结论基于当前临床证据,左旋氨氯地平可减少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期待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ronton pump inhibitor,PPI)对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最佳循证证据。[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时间自建库至2015年5月。纳入所有PPI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长期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并报告消化道不良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RCT,比较PPI与对照组(安慰剂、黏膜保护剂吉法酯和H2RA法莫替丁)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RCT,9 4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低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PPI能够有效预防上消化道出血(OR=0.24,95%CI:0.16,0.35)的发生并且未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OR=0.98,95%CI:0.81,1.18)的发生。[结论]PPI能够有效预防DAPT相关上消化道出血;PPI与低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用未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PPI预防DAPT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用左旋精氨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组)、心肌缺血—再灌注 川芎嗪治疗组(C组)、心肌缺血—再灌注 左旋精氨酸治疗组(D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 川芎嗪 左旋精氨酸治疗组(E组)。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Ca2 浓度、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和能荷的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Ⅲ态呼吸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降低,Ⅳ态呼吸速率、Ca2 浓度和丙二醛显著升高,心肌组织ATP和能荷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C组、D组和E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Ⅲ态呼吸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升高,Ⅳ态呼吸速率、Ca2 浓度、丙二醛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TP和能荷明显增高;且与A组比较,E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川芎嗪联用左旋精氨酸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钙超载,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祛风通络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祛风通络法治疗冠心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包括66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心绞痛有效率(RR=1.38,95%CI:1.25~1.52,P0.00001)、心电图有效率(RR=1.40,95%CI:1.19~1.64,P0.0001)更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RR=0.31,95%CI:0.15~0.63,P=0.001)、中医证候积分(MD=-2.58,95%CI:-3.73~-1.42,P0.0001)明显降低。在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见严重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祛风通络法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全面收集AMI患者接受依达拉奉治疗的文献,参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由两名研究者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合计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604例,其中依达拉奉组303例,对照组301例。Meta结果显示:两组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无统计学差异(OR=1.14,95%CI:0.63~2.08,P=0.66)。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OR=0.29,95%CI:0.19~0.44,P0.0001),左室射血分数提高(WMD=7.68,95%CI:6.63~8.73,P0.0001)。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依达拉奉可改善AMI患者左心收缩功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但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有限,上述结论尚需高质量、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耳穴贴压与西药调节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全面检索耳穴贴压与西药比较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选择合格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RCT文献,共1 683例病人,但其方法学质量普遍不高。Meta分析结果,1降压疗效:单用耳穴贴压与单用西药比较,两组降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耳穴贴压+西药与单用西药比较,耳穴贴压+西药组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2症状疗效:耳穴贴压+西药优于单用西药,纳入试验中未见不良反应报道。结论耳穴贴压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CNKI、VIP等数据库,并辅以Google Scholar等检索,收集有关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比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参与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对两药房颤转复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个RCT(1 5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胺碘酮与索他洛尔房颤转复率及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胺碘酮防止房颤复发作用优于索他洛尔(比数比=0.49,95%可信区间为0.31~0.75,P=0.001).结论 胺碘酮与索他洛尔在小剂量范围内均较为安全,前者降低房颤复发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川芎嗪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川芎嗪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各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测定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秤重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川芎嗪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肌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血中SoD、NO、NOS含量增加,MDA,CK的生成减少。(P〈0.05)。结论:川芎嗪后处理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减少坏死面积,其作用可能与提高sOD、NO、NOs含量,减少MDA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川芎嗪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各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测定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秤重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川芎嗪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肌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血中SoD、NO、NOS含量增加,MDA,CK的生成减少。(P〈0.05)。结论:川芎嗪后处理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减少坏死面积,其作用可能与提高sOD、NO、NOs含量,减少MDA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