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生化汤联合盆底康复仪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住院分娩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凯格尔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后生化汤联合盆底康复仪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Ⅰ类纤维肌、Ⅱ类纤维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生化汤联合盆底康复仪可有效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降低产后相关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3):2142-2144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接受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观察两组盆底功能指标情况及心理状态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两组最大快肌收缩值、10s、60s的慢肌收缩平均值要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患者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盆底功能,改善其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后康复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盆底肌力恢复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阴道收缩压、持续时间及静息压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康复干预可明显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改善肌力,促进肌肉收缩,降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将360例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各18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治疗,将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BSD-S、性生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后的BSD-R、BSD-S、PUVA-R、PUVA-S、UVJ-M、BND、脏器脱垂发生率、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后的0级、Ⅱ级、Ⅳ级肌力比例低于对照组,Ⅲ级、Ⅴ级肌力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技术有助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提高,对于防治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君梅 《中国康复》2018,33(2):126-12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产妇,根据是否于产后6周接受盆底康复锻炼分为康复组83例(给予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57例(患者不愿意接受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2组产妇产后6周及3个月时的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结果:产后6周时,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3个月,康复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位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康复组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疲劳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C点距离、D点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3个月,康复组的PFIQ-7、PISQ-12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盆底肌肉肌电活动、盆底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经盆底超声分析盆底康复锻炼对产妇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到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生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共76例,采用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给予对照组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进行产后盆底康复锻炼,于产后8周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两组产妇的超声检查结果、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盆底肌力减退及肌纤维受损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实施早期盆底康复治疗。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肌纤维肌电压值和盆底功能受损情况。结果:观察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盆底功能受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采取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肌纤维肌电压值,减少产后不良事件发生,改善盆底功能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康复治疗仪结合盆底训练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初产妇作,根据其采用的康复护理方式进行分组,采用盆底训练的29例产妇列入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仪结合盆底训练的29例患者列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护理后情绪状况评分及两组产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依从性为93.10%,对照组为72.4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护理依从性、护理后情绪状况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子宫入盆时间及恶露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康复治疗仪结合盆底训练对初产妇进行康复护理,可提高产妇护理意愿,改善产后情绪,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0例,按产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40例(实施产后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盆底压力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Ⅰ级、Ⅱ级、Ⅲ级率低于对照组,Ⅳ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盆底肌力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5.00%(10/40)(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可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改善肌纤维,降低尿失禁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张润斐 《循证护理》2024,(1):100-103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操锻炼联合音乐心理疗法在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分娩及产后复查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产妇康复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盆底康复操锻炼联合音乐心理疗法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盆底肌力、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SAS评分、SDS评分、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操锻炼联合音乐心理疗法干预有助于提升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水平,缓解负性情绪,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有效性,PF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初产妇2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个研究组:低风险组(n=98)、高风险组(n=92)和PFD组(n=94);3个研究组根据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PFD的发生及改善、盆底肌肉的肌力变化情况,分析阴道分娩后PF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结果表明:低风险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变化及PFD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风险组及PFD组治疗后盆底肌肉的肌力及PFD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会阴侧切、阴道助产、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较,高风险组和PFD组明显高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与PFD组比较,会阴侧切、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例明显提高(P0.05);3组分娩镇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是否阴道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二产程是否延长、产后是否发生尿潴留是PFD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而分娩镇痛与PFD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对阴道分娩存在PFD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康复治疗,可预防阴道分娩后PFD的发生,是PFD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s an adjunct for prolapse surgery.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2 groups receiving lifestyle advice (n = 48) and lifestyle advice +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n = 49).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total score (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20) and the scores of the Urinary Distress Inventory-6/Colorectal Anal Distress Inventory-8/Pelvic Organ Prolapse Distress Inventory-6 at admission, discharge, and 42 and 60 days after surgery. The UDI-6 score in the lifestyle advice +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lifestyle advice group 42 and 60 days after surgery.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bladder-related symptoms to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after pelvic organ prolapse surgery.  相似文献   

13.
Ruth Sapsford   《Physiotherapy》2001,87(12):620-630
The pelvic floor forms the inferior boundary of the abdomino-pelvic cavity. The co-ordinated action of the muscles which surround this cavity generates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with the pelvic floor muscles acting before the pressure rise to maintain organ support and urinary and faecal continence. When the pelvic floor muscles lose their automatic co-ordinated function, it is the timing of muscle recruitment, as well as the endurance and strength, which is defici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y on how automatic pelvic floor muscle activity operates in healthy women, discusses how it is lost, suggests a non-invasive way of testing it, and proposes a programme to restore the automatic recruitment timing of the muscles, as well as their endurance and strength, to optimise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8)和试验组(n = 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力检查,采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量表、膀胱状况感知评分量表的差异,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尿动力指标和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3.674, |Z| > 2.646, P < 0.05)。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首次收缩压力容积、逼尿肌漏尿点压力、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力和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t| > 2.194, P < 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盆底肌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  相似文献   

15.
经会阴部动态超声检查盆底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会阴部动态超声检查对评价静息及力排时盆底与肛管和直肠之间关系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5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10例因大便习惯改变而就诊的患者作为异常组。所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选用3.75~6MHz线凸阵探头进行检查。通过向肛门内注入超声耦合剂,让患者作排便动作,观察静息及力排时肛管直肠连接部的变化及耦合剂排出情况,并与临床手术及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对照。结果 正常组在力排时均能顺利排出造影剂;直肠前壁连续性好,肛管直肠连接部位置下移、肛直角增大或无变化;异常组显示直肠前突7例,耻直肌痉挛2例,直肠前壁黏膜脱垂1例。结论 经会阴部超声检查可以实时显示提肛肌水平以下的盆腔结构,通过观察静息及力排时肛管直肠的变化,可以显示排便时的生理过程,对于某些特异性的病变可以迅速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在孕龄期妇女盆底结构变化及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测量167例单胎、顺产孕妇各孕期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膀胱后角(RVA)、盆膈裂孔面积(LHA)、前后径(LR)、横径(HA),分析产程特点与产后盆底结构异常类型,总结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康复效能的对比。结果:盆底超声指标BND、CD、RVA、LHA、LR、HA随孕周增加而增加,组间对比差异于孕晚期开始出现(P<0.05);观察组内比较,孕晚期、产时、产后与孕早期、中期有统计学差异,且在产时达到最大(P<0.05),孕早期与孕中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长产程及机械助产与产后盆底结构异常存在相关性;参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参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和阴道分娩可影响女性盆底结构,增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盆底超声能直观反映妊娠期、产时及产后女性的盆底结构,且具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等突出优势,对预防及诊断妊娠期、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产妇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进行常规产检的孕妇100例,根据孕妇的意愿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产程时间及产后盆底肌力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阴道顺产41例,剖宫产15例;对照组阴道顺产11例,剖宫产2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分娩结局比较无显性著差异(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盆底肌张力浅Ⅰ、浅Ⅱ、深Ⅰ、深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后42d复查并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5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2组,产后组95例采用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练习,分析比较两组综合肌力、盆底肌电位、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及盆底静态张力。结果产后42d,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3个月,产后组盆底肌力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盆底肌电位活动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盆底肌疲劳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阴道动态压力及盆底静态张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患者产后盆底肌功能,同时提高尿失禁的控制力,对预防患者产后阴道炎症、盆腔脏器脱垂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亮  战军  潘小玲 《华西医学》2012,(6):902-904
目的探讨Prolift系统全盆底重建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119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应用Prolift系统进行全盆底重建术(A组),51例应用曼氏手术治疗(B组),21例应用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C组)。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近期疗效。术后随访1年。结果 A、B、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安置尿管天数、术后住院天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B组11例、C组4例复发,A组与B、C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lift系统全盆底重建术安全性高,不增加脏器损伤的几率,且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近期疗效肯定,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